按键及包含该按键的键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0601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9 0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按键及包含该按键的键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按键包含底板、薄膜电路层、弹性构件、弹性致动器以及键帽。薄膜电路层设置在底板上且包含开关接点。弹性构件固定薄膜电路层上致使开关接点置于弹性构件正下方。弹性构件至少其下表面为导电的。弹性致动器包含圆顶体以及作动柱。弹性致动器设置于薄膜电路层上致使弹性构件置于圆顶体正下方。当键帽移动至按压位置时,圆顶体变形致使作动柱按压弹性构件,使弹性构件的下表面接触开关接点进而触发使该按键转换为导通状态。与先前技术不同,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按键采用弹性构件来导通薄膜电路层,来确保能顺利触发使按键转换为导通状态,并且提供容易控制的峰值控力。

Key and keyboard containing the key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key and a keyboard containing the key. The key includes a bottom plate, a thin film circuit layer, an elastic member, a resilient actuator and a keycap. The film circuit layer is set on the floor and contains the switch contact. The elastic member is fixed on the film circuit layer so that the switch contact is placed below the elastic member. At least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elastic component is conductive. The elastic actuator consists of a dome and a movable column. The elastic actuator is set on the film circuit layer to cause the elastic member to be placed below the dome body. When the keycap moves to press position, resulting in deformation of dome actuator column press the elastic member, the elastic member of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contact switch contact triggering the keys into the conducting state. Unlike previous technology, the key press according to the invention uses elastic components to guide the thin film circuit layer to ensure smooth triggering, push buttons to turn on state, and provide easy controlled peak control fo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按键及包含该按键的键盘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键及包含该按键的键盘,并且特别是关于不采用弹性制动器(resilientactuator)的作动柱(actuatingboss)来导通薄膜电路层上复数个开关接点,而改采用弹性构件来导通复数个开关接点的按键及包含该按键的键盘。
技术介绍
现行采用弹性制动器的按键,有些先前技术是将橡胶制的弹性制动器的作动柱混入石墨颗粒增加其导电性,并利用作动柱与薄膜电路层交互作用,以触发使按键转换为导通状态。然而,上述先前技术常遇到石墨颗粒有包胶问题,导致作动柱的导电性不佳。此外,弹性致动器的机械性质影响按键的按压手感。施加在键帽上的外力随着行程(主要弹性致动器的弹性圆顶体(resilientdome)的变形量)增加而增加,当外力达到峰值控力(peakforce)时,行程会快速增加,致使作动柱致动薄膜电路层触发,使按键转换为导通状态。对应峰值控力的行程定义为峰值行程。峰值行程即提供操作者按压手感。然而,弹性致动器的弹性圆顶体难以控制峰值控力。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不采用弹性制动器的作动柱来导通薄膜电路层而改采用弹性构件来导通薄膜电路层的按键及包含该按键的键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按键,包含底板、薄膜电路层、弹性构件、弹性致动器、键帽以及升降机构。薄膜电路层设置在该底板上,该薄膜电路层包含开关接点,该开关接点包含复数个电极区块;弹性构件固定于该薄膜电路层上,致使该开关接点置于该弹性构件的正下方,至少该弹性构件的下表面为导电的;弹性致动器包含第一圆顶体以及作动柱,该第一圆顶体具有开口以及顶部,该作动柱形成在该第一圆顶体内且朝向该开口延伸,该弹性致动器设置于该薄膜电路层上,致使该弹性构件置于该第一圆顶体的正下方;键帽设置于该第一圆顶体的该顶部上;升降机构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该升降机构限制该键帽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当该键帽移动至该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圆顶体变形致使该作动柱按压该弹性构件,使该弹性构件的该下表面接触该复数个电极区块而使该复数个电极区块彼此导通;当该键帽被释放而移动至该未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圆顶体恢复原始外形而使该作动柱与该弹性构件分离,进而使该弹性构件的该下表面与该复数个电极区块分离。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薄膜电路层还包含绝缘膜,该复数个电极区块形成于该绝缘膜的上表面上。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绝缘膜由聚对苯甲酸乙二酯或聚酰亚胺所形成。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弹性构件黏贴在该绝缘膜上。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弹性构件包含第二圆顶体以及环绕该第二圆顶体的圆周部分,该第一圆顶体还具有底部,该第一圆顶体的该底部置于该弹性构件的该圆周部分上。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进一步包含隔离构件,该隔离构件置于该弹性构件与该薄膜电路层之间,以将该弹性构件与该薄膜电路层隔开。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弹性构件由高分子材料混合多颗石墨颗粒或多颗金属颗粒所形成;或者该弹性构件由高分子材料层以及金属薄膜所形成,该金属薄膜局部被覆于该高分子材料层的下表面上;或者该弹性构件由金属薄片所形成。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键帽的下表面上具有凸柱,该第一圆顶体的顶部处具有凹槽,该凸柱嵌入该凹槽。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升降机构为由内支臂构件与外支臂构件所构成的剪刀型态升降机构,该内支臂构件可转动地连接至该键帽及该底板,该外支臂构件可转动地连接至该键帽及该底板。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键盘,包含上述按键。与先前技术不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按键采用弹性构件来导通薄膜电路层,来确保能顺利触发使按键转换为导通状态,并且提供容易控制的峰值控力。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按键的组件、构件展开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按键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按键的必要组件-弹性构件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按键的一变形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专利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专利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在以下实施例中,在不同的图中,相同部分是以相同标号表示。请参阅图1至图4,该等图式示意地描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按键1。图1以组件、构件展开示意图示意地绘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按键1。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按键1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按键1的一必要组件-弹性构件14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按键1的一变形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按键1包含底板10、薄膜电路层12、弹性构件14、弹性致动器16、键帽18以及升降机构20。如图1及图2所示,薄膜电路层12设置在底板10上。薄膜电路层12包含开关接点122,开关接点122包含复数个电极区块126。薄膜电路层12还包含绝缘膜124。复数个电极区块126形成于绝缘膜124的上表面1242上。于一具体实施例中,绝缘膜124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所形成。复数个电极区块126可以由铜或铜合金所形成。如图2所示,弹性构件14固定于薄膜电路层12上,致使开关接点122置于弹性构件14的正下方。于一具体实施例中,弹性构件14可以黏贴在薄膜电路层12的绝缘膜124上,致使构成开关接点122的复数个电极区块126置于弹性构件14的正下方。弹性构件14的至少其一下表面140为导电的。如图2所示,弹性致动器16包含弹性的第一圆顶体162以及作动柱164。第一圆顶体162具有开口1622以及顶部1624。作动柱164形成在第一圆顶体162内,并且朝向第一圆顶体162的开口1622延伸。弹性致动器16设置于薄膜电路层12上,致使弹性构件14置于第一圆顶体162的正下方。于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弹性构件14包含第二圆顶体142以及环绕第二圆顶体142的圆周部分144。弹性构件14可以藉由本身的圆周部分144黏贴在薄膜电路层12的绝缘膜124上。第一圆顶体162还具有底部1628。第一圆顶体162的底部1628置于弹性构件14的圆周部分144上。于一具体实施例中,弹性构件14可以由高分子材料混合多颗石墨颗粒或多颗金属颗粒所形成。于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弹性构件14可以由高分子材料层146以及金属薄膜148所形成。高分子材料层146构成第二圆顶体142以及圆周部分144。金属薄膜148局部被覆于高分子材料层146的下表面1462上。高分子材料层146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所形成。金属薄膜148可由银、铜或铜合金所形成。于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弹性构件14可以由金属薄片所形成。弹性致动器16耦合至键帽18的下表面182。例如,如图1及图2所示,键帽18还具有凸柱184,凸柱184形成在键帽18的下表面182上。凸柱184嵌入凹槽1626中,凹槽1626形成在弹性致动器16的第一圆顶体162的顶部1624处。升降机构20设置于底板10与键帽18之间。升降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按键及包含该按键的键盘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含:底板;薄膜电路层,设置在该底板上,该薄膜电路层包含开关接点,该开关接点包含复数个电极区块;弹性构件,固定于该薄膜电路层上,致使该开关接点置于该弹性构件的正下方,至少该弹性构件的下表面为导电的;弹性致动器,包含第一圆顶体以及作动柱,该第一圆顶体具有开口以及顶部,该作动柱形成在该第一圆顶体内且朝向该开口延伸,该弹性致动器设置于该薄膜电路层上,致使该弹性构件置于该第一圆顶体的正下方;键帽,设置于该第一圆顶体的该顶部上;以及升降机构,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该升降机构限制该键帽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当该键帽移动至该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圆顶体变形致使该作动柱按压该弹性构件,使该弹性构件的该下表面接触该复数个电极区块而使该复数个电极区块彼此导通;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而移动至该未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圆顶体恢复原始外形而使该作动柱与该弹性构件分离,进而使该弹性构件的该下表面与该复数个电极区块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含:底板;薄膜电路层,设置在该底板上,该薄膜电路层包含开关接点,该开关接点包含复数个电极区块;弹性构件,固定于该薄膜电路层上,致使该开关接点置于该弹性构件的正下方,至少该弹性构件的下表面为导电的;弹性致动器,包含第一圆顶体以及作动柱,该第一圆顶体具有开口以及顶部,该作动柱形成在该第一圆顶体内且朝向该开口延伸,该弹性致动器设置于该薄膜电路层上,致使该弹性构件置于该第一圆顶体的正下方;键帽,设置于该第一圆顶体的该顶部上;以及升降机构,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该升降机构限制该键帽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当该键帽移动至该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圆顶体变形致使该作动柱按压该弹性构件,使该弹性构件的该下表面接触该复数个电极区块而使该复数个电极区块彼此导通;其中当该键帽被释放而移动至该未按压位置时,该第一圆顶体恢复原始外形而使该作动柱与该弹性构件分离,进而使该弹性构件的该下表面与该复数个电极区块分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薄膜电路层还包含绝缘膜,该复数个电极区块形成于该绝缘膜的上表面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绝缘膜由聚对苯甲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柏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