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造板材胶合粉及其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96406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8 0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人造板材胶合粉及其制备工艺,属于板材加工胶类填充料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人造板材胶合粉包括原料及助剂,所述原料采用五谷杂粮类以及薯类的加工副产品,所述助剂为异氰酸酯类。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人造板材胶合粉的粘接性能和耐水性能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造板材胶合粉及其制备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板材加工胶类填充料领域,特别是一种人造板材胶合粉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人类使用木材胶粘剂的历史久远。17~18世纪欧美国家己建立胶粘剂工厂,19世纪初欧洲有了商品酪素,胶粘剂的商品化生产渐趋发达。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工合成树脂进入胶粘剂领域。30年代木材工业开始使用酚醛及脲醛树脂胶胶黏剂,而为了延长保存期这种胶粘剂一般做的比较稀,只有50%左右固体含量不能直接使用,因此人造板材企业在生产前均向胶液中添加25~35%的小麦面粉作填充剂,以吸水、增稠及增加即时粘度。小麦面粉既是农产品,又是人类的主粮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因素。并且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在2012年1至5月份共进口谷物621.6万吨,同比增长377.3%;其中,小麦进口197.6万吨,同比增618.8%;出口10.9万吨,同比降5.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产量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显然,每年消耗数十万吨的小麦面粉在板材加工上,对珍贵的粮食资源是极大的浪费。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寻求一种成本低,效果好,可以替代传统的小麦面粉的填充料。为此,中国专利文献CN102757762B公开一种替代工业面粉的胶合粉及其配制工艺,其所公开的胶合粉的配方包括钠基土、柏树粉、固体氧化淀粉胶、页岩石、十二万基硫酸钠、过碳酸钠、硫酸铝、以及偶联剂KH-602。该现有技术专利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小麦面粉,但由于其原材料采用的钠基土属土质,可反复吸水,在胶固化后易吸潮吸水影响耐水性;耐水剂页岩石为地下含有大量石油一层岩土与以水基人造板胶中不能相溶,降低粘接性,因此其粘接性能和耐水性都不甚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替代小麦面粉的胶合粉的粘接性能和耐水性都不甚理想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人造板材胶合粉及其制备工艺。为此,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人造板材胶合粉,包括原料及助剂,所述原料采用五谷杂粮类以及薯类的加工副产品,所述助剂为异氰酸酯类。所述异氰酸酯类助剂为四异氰酸酯,和/或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和/或N一羟甲基丙稀酰胺。所述加工副产品为糠、麸皮、下脚料、边角料、变质过期粮食或薯类、和/或碎渣。所述五谷杂粮类的加工副产品的重量份为50-70份;所述薯类的加工副产品的重量份为40-60份;所述助剂的重量份为2-5份。制备时,先将原料膨化并粉碎后加入助剂混合即得;所述膨化需加入1-6份的焦磷酸钠与四硼酸钠的混合物作为膨化剂;所述粉碎的程度为200-300目。所述焦磷酸钠与四硼酸钠的混合物是指按重量份计2-3份的焦磷酸钠与2-3份四硼酸钠的混合物。所述的人造板材胶合粉的应用。一种人造板材胶合粉的制备工艺采用五谷杂粮类以及薯类的加工的副产品作为原料,并辅以异氰酸酯类助剂。将作为原料的五谷杂粮类以及薯类的加工副产品初次粉碎至40-60目,然后高温高压膨化,再次粉碎至200-300目,然后与助剂四异氰酸酯,和/或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和/或N一羟甲基丙稀酰胺混合均匀,包装,所述副产品为糠、皮、和/或碎渣;所述高温高压指140-160℃,0.8-1.2Mpa,所述再次粉碎的程度为200-300目。所述五谷杂粮类的加工副产品的重量份为50-70份;所述薯类的加工副产品的重量份为40-60份;所述助剂的重量份为2-5份;所述膨化需加入焦磷酸钠与四硼酸钠的混合物作为膨化剂;所述焦磷酸钠与四硼酸钠的混合物是指按重量份计2-3份的焦磷酸钠与2-3份四硼酸钠的混合物。所述焦磷酸钠与四硼酸钠的混合物是指按重量份计2-3份的焦磷酸钠与2-3份四硼酸钠的混合物。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造板材胶合粉采用五谷杂粮类以及薯类的加工的副产品作为原料,并辅以异氰酸酯类助剂,与脲醛胶,酚醛胶,三聚氰胺胶结合使用,与其中含有的大量羟基,羧基,胺,氨基发生反应键合到一起,并与与淀粉中蛋白质反应,生成具有高粘接性变性蛋白反应,从而使使用本专利技术胶合粉的人造板材胶在木材与胶层之间形成强烈的共价键,氨酯键,形成聚脲的交联桥。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造板材胶合粉可完全取代小麦面粉,在添加到脲醛胶,酚醛胶,三聚氰胺胶中其黏度,粘接强度,耐水性都优于小麦面粉,并且也降低了成本。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造板材胶合粉具有良好的耐水,耐候,耐化学性能。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造板材胶合粉采用五谷杂粮以及薯类的副产品如糠、麸皮、下脚料、边角料、变质过期粮食或薯类、和/或碎渣,来源广泛,间隔低廉。。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造板材胶合粉的原料将五谷杂粮的副产品与薯类的副产品相结合起来使用,不同生长结构的植物相互搭配使得交联更加紧密,粘结性更好。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造板材胶合粉的原料中的植物纤维和淀粉在含助剂经高温,高压进行结构上性能的改变,淀粉改成变性淀粉后具有很高增稠和粘接性,是主要粘接材料;植物纤维,在含助剂经高温,高压进行结构上性能的改变后变成纤维素是粘接剂,增稠剂,保湿剂原料;而异氰酸酯则提高了粘接强度和耐水性。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造板材胶合粉比面粉粘接强度0.92-0.95/MPa提高1.3-1.45/MPa强度,和比面粉耐水性100℃/3小时,提到100℃/6小时以上。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下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所述最佳实施方式,不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和保护范围构成限制,任何人在本专利技术的启示下或是将本专利技术与其他现有技术的特征进行组合而得出的任何与本专利技术相同或相近似的产品,均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实验步骤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常规实验步骤的操作或条件即可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试剂产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焦磷酸钠与四硼酸钠的混合物是指按重量份计2-3份的焦磷酸钠与2-3份四硼酸钠的混合物,本专利技术专利技术人在申请日前已经做过类似于实施例3的实验,只要符合该配比范围的焦磷酸钠与四硼酸钠的混合物均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效果相当,在此不再一一累述。本专利技术的试剂来源如下:N一羟甲基丙稀酰胺(N一MAM)商购于淄博市信业化工有限公司,外观:粉末,分子量:101.1,含量:99.5%,密度:1.074,熔点:74--75度,水份:3%。四异氰酸酯(DTTl)商购于常州恒邦化工有限公司,型号:纯品,外观:土色粉末,固体含量:90-95%,NC0含量:34.6%,分子量:436,细度:150目。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TGlC)商购于济南嘉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外观:白色结晶体,分子量:297.26,密度:1.625g/cm3,熔点:75-78度,水溶性:0.1g/100mLat20度。本专利技术中所提及的份数没有特殊说明都是指重量份,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中使用的助剂都为粉末状,并不代表同样性能的液体的助剂不能取得相同的效果。实施例1(1)将如下重量份的:玉米碎渣55份,地瓜碎渣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人造板材胶合粉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造板材胶合粉,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料及助剂,所述原料采用五谷杂粮类以及薯类的加工副产品,所述助剂为异氰酸酯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造板材胶合粉,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料及助剂,所述原料采用五谷杂粮类以及薯类的加工副产品,所述助剂为异氰酸酯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板材胶合粉,其特征在于,所述异氰酸酯类助剂为四异氰酸酯,和/或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和/或N一羟甲基丙稀酰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造板材胶合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副产品为糠、麸皮、下脚料、边角料、变质过期粮食或薯类、和/或碎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造板材胶合粉,其特征在于,所述五谷杂粮类的加工副产品的重量份为50-70份;所述薯类的加工副产品的重量份为40-60份;所述助剂的重量份为2-5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造板材胶合粉,其特征在于,制备时,先将原料膨化并粉碎后加入助剂混合即得;所述膨化需加入1-6份的焦磷酸钠与四硼酸钠的混合物作为膨化剂;所述粉碎的程度为200-300目。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人造板材胶合粉,其特征在于,所述焦磷酸钠与四硼酸钠的混合物是指按重量份计2-3份的焦磷酸钠与2-3份四硼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宝忠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力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