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分别针对各个抓握拉手(2),设计引入稳定控制装置(3),基于加速度传感器(8)的应用,通过实时的加速度检测结果,判断公交车辆处于急起步状态或急刹车状态,以此为依据,针对所设计引入的行走电机(9)进行智能驱动控制,使其带动套环(5)沿对应轨道套管(4)进行相应方向的移动,进而带动抓握拉手(2)的移动,如此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公交车上站立乘客乘车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属于物联网应用
技术介绍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of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公交车是当下社会最为常见、最为普及的公共交通工具,由于公交车运力的要求,公交车上除了部分座椅位置外,在扶手杆上设置了众多的拉手,现有的拉手多采用一个固定设置于扶手杆上的固定点,经柔性连接带与拉环结构相连接,即现有拉手装置底端固定,拉环则是随意摆动,但是当公交车辆急起步或急刹车时,拉环就会相对于其固定点发生更大幅度的摆动,这样抓握拉环的乘客就会随之突然出现站立不稳的情况,虽说这是一个常见、且极为普通的现象,但是随着科技技术水平的发展与物联网的逐步应用,若能解决此问题,将为人们带来更好的乘车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基于智能检测分析,能够有效提高站立乘客乘车稳定性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包括设置于公交车上的横杆(1),以及各个抓握拉手(2);还包括分别一一对应于各个抓握拉手(2)的稳定控制装置(3),各个稳定控制装置(3)分别均包括轨道套管(4)、套环(5)、两个限位环(6)和控制模块(7),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的加速度传感器(8)、行走电机(9);控制模块(7)连接车载电源,由车载电源经控制模块(7)分别为加速度传感器(8)、行走电机(9)进行供电;分别针对各个稳定控制装置(3),轨道套管(4)的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轨道套管(4)的内径与公交车上横杆(1)的外径相适应,轨道套管(4)固定套设于横杆(1)上,两个限位环(6)的内径与公交车上横杆(1)的外径相适应,且两个限位环(6)的外径大于轨道套管(4)的外径,两个限位环(6)分别套设于横杆(1)上,且分别固定连接于轨道套管(4)的两端,套环(5)的内径与轨道套管(4)的外径相适应,套环(5)活动套设于轨道套管(4)上,行走电机(9)固定连接于套环(5)上,且行走电机(9)的驱动端与轨道套管(4)相活动接触,套环(5)在行走电机(9)的控制下、沿轨道套管(4)表面来回移动,且受轨道套管(4)两端限位环(6)的限位,控制模块(7)和加速度传感器(8)设置于轨道套管(4)内壁与其对应横杆(1)外表面之间,套环(5)下固定连接所对应的抓握拉手(2);各个稳定控制装置(3)中的控制模块(7)分别与其它稳定控制装置(3)中的控制模块(7)相通信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分别设置于各个抓握拉手(2)内侧一周的柔性垫。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各个稳定控制装置(3)中的行走电机(9)均为无刷行走电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7)为微处理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分别针对各个抓握拉手(2),设计引入稳定控制装置(3),基于加速度传感器(8)的应用,通过实时的加速度检测结果,判断公交车辆处于急起步状态或急刹车状态,以此为依据,针对所设计引入的行走电机(9)进行智能驱动控制,使其带动套环(5)沿对应轨道套管(4)进行相应方向的移动,进而带动抓握拉手(2)的移动,如此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公交车上站立乘客乘车稳定性;(2)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中,针对各个抓握拉手(2),在各个抓握拉手(2)内侧一周分别设计设置柔性垫,能够有效提高乘客的抓握舒适度;(3)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中,针对各个稳定控制装置(3)中的行走电机(9),分别设计采用无刷行走电机,使得本专利技术所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具有保证站立稳定性的效果,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4)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中,针对控制模块(7),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具体设计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横杆,2.抓握拉手,3.稳定控制装置,4.轨道套管,5.套环,6.限位环,7.控制模块,8.加速度传感器,9.行走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包括设置于公交车上的横杆(1),以及各个抓握拉手(2);还包括分别一一对应于各个抓握拉手(2)的稳定控制装置(3),各个稳定控制装置(3)分别均包括轨道套管(4)、套环(5)、两个限位环(6)和控制模块(7),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的加速度传感器(8)、行走电机(9);控制模块(7)连接车载电源,由车载电源经控制模块(7)分别为加速度传感器(8)、行走电机(9)进行供电;分别针对各个稳定控制装置(3),轨道套管(4)的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轨道套管(4)的内径与公交车上横杆(1)的外径相适应,轨道套管(4)固定套设于横杆(1)上,两个限位环(6)的内径与公交车上横杆(1)的外径相适应,且两个限位环(6)的外径大于轨道套管(4)的外径,两个限位环(6)分别套设于横杆(1)上,且分别固定连接于轨道套管(4)的两端,套环(5)的内径与轨道套管(4)的外径相适应,套环(5)活动套设于轨道套管(4)上,行走电机(9)固定连接于套环(5)上,且行走电机(9)的驱动端与轨道套管(4)相活动接触,套环(5)在行走电机(9)的控制下、沿轨道套管(4)表面来回移动,且受轨道套管(4)两端限位环(6)的限位,控制模块(7)和加速度传感器(8)设置于轨道套管(4)内壁与其对应横杆(1)外表面之间,套环(5)下固定连接所对应的抓握拉手(2);各个稳定控制装置(3)中的控制模块(7)分别与其它稳定控制装置(3)中的控制模块(7)相通信连接。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分别针对各个抓握拉手(2),设计引入稳定控制装置(3),基于加速度传感器(8)的应用,通过实时的加速度检测结果,判断公交车辆处于急起步状态或急刹车状态,以此为依据,针对所设计引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包括设置于公交车上的横杆(1),以及各个抓握拉手(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一一对应于各个抓握拉手(2)的稳定控制装置(3),各个稳定控制装置(3)分别均包括轨道套管(4)、套环(5)、两个限位环(6)和控制模块(7),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的加速度传感器(8)、行走电机(9);控制模块(7)连接车载电源,由车载电源经控制模块(7)分别为加速度传感器(8)、行走电机(9)进行供电;分别针对各个稳定控制装置(3),轨道套管(4)的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轨道套管(4)的内径与公交车上横杆(1)的外径相适应,轨道套管(4)固定套设于横杆(1)上,两个限位环(6)的内径与公交车上横杆(1)的外径相适应,且两个限位环(6)的外径大于轨道套管(4)的外径,两个限位环(6)分别套设于横杆(1)上,且分别固定连接于轨道套管(4)的两端,套环(5)的内径与轨道套管(4)的外径相适应,套环(5)活动套设于轨道套管(4)上,行走电机(9)固定连接于套环(5)上,且行走电机(9)的驱动端与轨道套管(4)相活动接触,套环(5)在行走电机(9)的控制下、沿轨道套管(4)表面来回移动,且受轨道套管(4)两端限位环(6)的限位,控制模块(7)和加速度传感器(8)设置于轨道套管(4)内壁与其对应横杆(1)外表面之间,套环(5)下固定连接所对应的抓握拉手(2);各个稳定控制装置(3)中的控制模块(7)分别与其它稳定控制装置(3)中的控制模块(7)相通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握手,包括设置于公交车上的横杆(1),以及各个抓握拉手(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一一对应于各个抓握拉手(2)的稳定控制装置(3),各个稳定控制装置(3)分别均包括轨道套管(4)、套环(5)、两个限位环(6)和控制模块(7),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的加速度传感器(8)、行走电机(9);控制模块(7)连接车载电源,由车载电源经控制模块(7)分别为加速度传感器(8)、行走电机(9)进行供电;分别针对各个稳定控制装置(3),轨道套管(4)的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轨道套管(4)的内径与公交车上横杆(1)的外径相适应,轨道套管(4)固定套设于横杆(1)上,两个限位环(6)的内径与公交车上横杆(1)的外径相适应,且两个限位环(6)的外径大于轨道套管(4)的外径,两个限位环(6)分别套设于横杆(1)上,且分别固定连接于轨道套管(4)的两端,套环(5)的内径与轨道套管(4)的外径相适应,套环(5)活动套设于轨道套管(4)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楠,王升鑫,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七百二十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