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巧如专利>正文

一种薯片油炸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5583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4 0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薯片油炸机,现有的薯片油炸机对于油炸时间、温度的无法精确控制,且使用者需要与食用油靠近才能操作。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传输机构、油炸机构和加热系统。油炸机构包括油槽、支撑架、隔热底座、安装架和挡板。传输机构包括入口轮轴组、出口轮轴组、转向带轮、传送带、导向板和电机。加热系统包括升温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换热组件、传热组件、导热油箱和液压泵。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汇总出口管、换热器和第一汇总入口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控制传送带的速度,能够准确带油炸薯条经过油槽的时间,从而精确控制油炸时长,保证油炸质量,且能够保证了所有薯片成品品质的一致性。

A frying machine for potato chip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otato chip fryer, and the existing potato fryer is not able to control the frying time and temperature accurately, and the user needs to be close to the cooking oil to operate. The invention includes a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 frying mechanism and a heating system. The frying mechanism includes the oil tank, the support frame, the heat insulation base, the mounting frame and the baffle.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cludes the inlet axle group, the outlet wheel shaft group, the steering wheel, the conveyor belt, the guide plate and the motor. The heating system includes the heating first collector tube, the second collector tube, the first pipe, the second pipe, the heat exchange component, the heat transfer component, the heat conduction oil tank and the hydraulic pump. The heat exchange component includes the first summary outlet pipe, the heat exchanger and the first summary entrance tube.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the conveyor belt, the invention can accurately bring the time of the fried fries passing through the oil tank, thereby accurately controlling the frying time and ensuring the frying quality, and ensuring the consistency of the quality of all potato chip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薯片油炸机
本专利技术属于油炸机
,具体涉及一种薯片油炸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薯片油炸机,通常包括加热装置和油炸容器,往往不具备自动送料的功能,更无法实现油炸时间和油炸温度的精确控制。无法保证薯片的品质,且生产效率较低。使用者需要与食用油靠近才能进行油炸操作,不利于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此外,现有薯片油炸机内的加热装置位于油炸容器下方或油炸容器内,油炸容器内装有用于油炸的油。通过加热装置的加热,使得油达到较高的温度,而油对其内的薯片加热。当加热装置位于油炸容器内时,加热装置是油炸容器内温度最高的地方。当加热装置位于油炸容器外时,加热装置与油炸容器传递热量的区域为油炸容器温度最高的地方,并且这种加热方式,加热装置通常位于油炸容器下方,因此油炸容器温度最高的地方通常为底面。而油炸容器局部温度过高很容易导致油的变质,使得油在使用较短的时间后品质就难以满足要求,需要更换,大幅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薯片油炸机。本专利技术包括传输机构、油炸机构和加热系统。所述的油炸机构包括油槽、支撑架、隔热底座、安装架和挡板。所述油槽内腔的底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油槽内对中固定有两块挡板。所述的支撑架的顶面与油槽的底面固定。支撑架的四根支腿底端与四个隔热底座的顶面分别固定。四个隔热底座的底面均与安装架固定。所述的传输机构包括入口轮轴组、出口轮轴组、转向带轮、传送带、导向板和电机。所述的油槽设置在入口轮轴组与出口轮轴组之间。所述的入口轮轴组由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一传送轴、第二传送轴、第三传送轴和第四传送轴组成。所述的第一传送轴与第二传送轴等高设置。所述的第三传送轴与第四传送轴等高设置。第三传送轴位于第一传送轴的正下方;第四传送轴位于第二传送轴的正下方。所述的出口轮轴组由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五传送轴、第六传送轴、第七传送轴和第八传送轴组成。所述的第五传送轴与第六传送轴等高设置。所述的第七传送轴与第八传送轴等高设置。第七传送轴位于第五传送轴的正下方;第八传送轴位于第六传送轴的正下方。第一传送轴、第二传送轴、第三传送轴、第四传送轴、第五传送轴、第六传送轴、第七传送轴及第八传送轴均支承在安装架上。所述的第一传送轴、第二传送轴、第三传送轴、第四传送轴、第五传送轴、第六传送轴、第七传送轴或第八传送轴均由电机驱动。两块挡板的内侧面上均支承有转向带轮。两个转向带轮同轴设置。两块挡板的内侧面上均固定有导向板。导向板设置在转向带轮靠近入口轮轴组的一侧。两块导向板均倾斜设置。所述的传送带套置在第一传送轴、第二传送轴、第三传送轴、第四传送轴、第五传送轴、第六传送轴、第七传送轴及第八传送轴上,且绕过转向带轮。转向带轮的高度低于第一传送轴的高度。传送带的宽度等于两块挡板内侧面的间距。所述的加热系统包括升温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换热组件、传热组件、导热油箱和液压泵。所述的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汇总出口管、换热器和第一汇总入口管。换热器包括换热架、换热管和热介质管。六根热介质管平行固定在换热架。六根热介质管的热介质流入端相互连通。六根热介质管的热介质流出端相互连通。六根换热管分别设置在六根热介质管内。换热管由入口直管、出口直管和十根半椭圆管组成。十根半椭圆管依次排列相连。相邻的两根半椭圆管在连接处相切,切线方向为换热管厚度方向,垂直切线的方向为换热管长度方向。十根半椭圆管在换热管厚度方向上的轴长均为a,a≥10mm。十根半椭圆管在换热管长度方向上的轴长依照排列顺序依次按的公比递增。换热管长度方向上轴长最长的半椭圆管外端与出口直管连通。换热管长度方向上轴长最短的半椭圆管外端与入口直管连通。换热管长度方向与热介质管的中心轴线方向平行。入口直管设置在热介质管的热介质流出端处。所述的换热器共有四个。四个换热器内热介质管的热介质流入端与第一集流管的四个流出端分别通过第一管道连通。四个换热器内热介质管的热介质流出端与第二集流管的四个流入端分别第二管道连通。第一集流管的流入端与热介质升温装置的出口连通。第二集流管的流出端与热介质升温装置的入口连通。上一个换热器内的六根出口直管与下一个换热器内的六根入口直管分别通过导热油转接头连通。位于首端的换热器内的六根入口直管与第一汇总入口管的六个出油口分别连通。位于末端的换热器内的六根出口直管与第二汇总出口管的六个入油口分别连通。第一汇总入口管的入油口与液压泵的出油口连通。液压泵的入油口与导热油箱的出油口连通。导热油箱的出油口设置在导热油箱的底部。所述的传热组件设置在油槽的底部;传热组件包括第二汇总入口管、第二汇总出口管和八根传热管;传热管的两侧面上均等距设置有十三片圆弧片;圆弧片的两端均与传热管固定;圆弧片的外侧面上沿圆弧片周向等距设置有半球形凸起组;半球形凸起组由沿传热管的宽度方向等距设置的十个半球形凸起组成;圆弧片的两端均与传热管固定;八根传热管的入口端与第二汇总入口管的出油口连通,出口端与第二汇总出口管的入油口连通;第二汇总入口管的入油口与第二汇总出口管的出油口连通;第二汇总出口管的出油口与导热油箱的入油口连通;导热油箱的入油口设置在导热油箱的顶部。所述挡板的两端于油槽相对的两个内壁固定,顶部与油槽上边沿平齐设置,底部与油槽内腔的底面间距设置。所述的隔热底座采用真空隔热板。所述的第一传送轴与第五传送轴等高设置。所述的第四传送轴与第七传送轴之间的传送带从油槽的下方穿过。所述的两块导向板外边缘的间距与两个转向带轮相对端端面的间距相等。导向板外边缘与对应转向带轮接触。所述的液压泵采用可调节流量泵。所述的温度传感器沉浸在油槽内的食用油中。所述的换热管采用扁管;换热管的厚度等于0.1a;换热管的宽度等于a。所述换热管长度方向上轴长最短的半椭圆管在换热管长度方向上的轴长等于0.25a。所述的传热管采用扁管;传热管的厚度等于0.1a;传热管的宽度等于a。所述的热介质升温装置通过天然气加热器进行热介质的加热。四个换热器内的换热架依次排列并叠放设置。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传送带的速度,能够准确带油炸薯条经过油槽的时间,从而精确控制油炸时长,保证油炸质量。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导向板,避免了薯片因被转向轮阻挡油槽中而增长油炸时长。保证了所有薯片成品品质的一致性。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送料,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本专利技术中换热管设置为沿长度方向轴长不相同的多个半椭圆管,使得换热管在热介质流出端处的换热性能优于热介质流入端的换热性能,进而补偿热介质流入端处的温度高于热介质流出端的温度,换热效果更佳均匀,不易产生多余的热应力。本专利技术中半椭圆管的设计使得导热油的流动加速度变化更加频繁和快速,进一步增加热交换性能。本专利技术加热通过两级热传递,隔离了在天然气加热下可能产生的有毒物质和食用油。进而保障了食用油的安全可靠。本专利技术中的圆弧片与半球形凸起能够大大增加传热管的散热面积。本专利技术中圆弧片的两端均与传热管固定,相较于普通翅片的一端固定,结构更加稳固可靠。本专利技术中导热油的加热中,导热油与热介质的流向相反,故相对速度大,热传递的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传输机构与油炸机构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传输机构与油炸机构的装配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换热组件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换热器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薯片油炸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薯片油炸机,包括传输机构、油炸机构和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炸机构包括油槽、支撑架、隔热底座、安装架和挡板;所述油槽内腔的底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油槽内对中固定有两块挡板;所述的支撑架的顶面与油槽的底面固定;支撑架的四根支腿底端与四个隔热底座的顶面分别固定;四个隔热底座的底面均与安装架固定;所述的传输机构包括入口轮轴组、出口轮轴组、转向带轮、传送带、导向板和电机;所述的油槽设置在入口轮轴组与出口轮轴组之间;所述的入口轮轴组由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一传送轴、第二传送轴、第三传送轴和第四传送轴组成;所述的第一传送轴与第二传送轴等高设置;所述的第三传送轴与第四传送轴等高设置;第三传送轴位于第一传送轴的正下方;第四传送轴位于第二传送轴的正下方;所述的出口轮轴组由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五传送轴、第六传送轴、第七传送轴和第八传送轴组成;所述的第五传送轴与第六传送轴等高设置;所述的第七传送轴与第八传送轴等高设置;第七传送轴位于第五传送轴的正下方;第八传送轴位于第六传送轴的正下方;第一传送轴、第二传送轴、第三传送轴、第四传送轴、第五传送轴、第六传送轴、第七传送轴及第八传送轴均支承在安装架上;所述的第一传送轴、第二传送轴、第三传送轴、第四传送轴、第五传送轴、第六传送轴、第七传送轴或第八传送轴均由电机驱动;两块挡板的内侧面上均支承有转向带轮;两个转向带轮同轴设置;两块挡板的内侧面上均固定有导向板;导向板设置在转向带轮靠近入口轮轴组的一侧;两块导向板均倾斜设置;所述的传送带套置在第一传送轴、第二传送轴、第三传送轴、第四传送轴、第五传送轴、第六传送轴、第七传送轴及第八传送轴上,且绕过转向带轮;转向带轮的高度低于第一传送轴的高度;传送带的宽度等于两块挡板内侧面的间距;所述的加热系统包括升温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换热组件、传热组件、导热油箱和液压泵;所述的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汇总出口管、换热器和第一汇总入口管;换热器包括换热架、换热管和热介质管;六根热介质管平行固定在换热架;六根热介质管的热介质流入端相互连通;六根热介质管的热介质流出端相互连通;六根换热管分别设置在六根热介质管内;换热管由入口直管、出口直管和十根半椭圆管组成;十根半椭圆管依次排列相连;相邻的两根半椭圆管在连接处相切,切线方向为换热管厚度方向,垂直切线的方向为换热管长度方向;十根半椭圆管在换热管厚度方向上的轴长均为a,a≥10mm;十根半椭圆管在换热管长度方向上的轴长依照排列顺序依次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薯片油炸机,包括传输机构、油炸机构和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炸机构包括油槽、支撑架、隔热底座、安装架和挡板;所述油槽内腔的底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油槽内对中固定有两块挡板;所述的支撑架的顶面与油槽的底面固定;支撑架的四根支腿底端与四个隔热底座的顶面分别固定;四个隔热底座的底面均与安装架固定;所述的传输机构包括入口轮轴组、出口轮轴组、转向带轮、传送带、导向板和电机;所述的油槽设置在入口轮轴组与出口轮轴组之间;所述的入口轮轴组由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一传送轴、第二传送轴、第三传送轴和第四传送轴组成;所述的第一传送轴与第二传送轴等高设置;所述的第三传送轴与第四传送轴等高设置;第三传送轴位于第一传送轴的正下方;第四传送轴位于第二传送轴的正下方;所述的出口轮轴组由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五传送轴、第六传送轴、第七传送轴和第八传送轴组成;所述的第五传送轴与第六传送轴等高设置;所述的第七传送轴与第八传送轴等高设置;第七传送轴位于第五传送轴的正下方;第八传送轴位于第六传送轴的正下方;第一传送轴、第二传送轴、第三传送轴、第四传送轴、第五传送轴、第六传送轴、第七传送轴及第八传送轴均支承在安装架上;所述的第一传送轴、第二传送轴、第三传送轴、第四传送轴、第五传送轴、第六传送轴、第七传送轴或第八传送轴均由电机驱动;两块挡板的内侧面上均支承有转向带轮;两个转向带轮同轴设置;两块挡板的内侧面上均固定有导向板;导向板设置在转向带轮靠近入口轮轴组的一侧;两块导向板均倾斜设置;所述的传送带套置在第一传送轴、第二传送轴、第三传送轴、第四传送轴、第五传送轴、第六传送轴、第七传送轴及第八传送轴上,且绕过转向带轮;转向带轮的高度低于第一传送轴的高度;传送带的宽度等于两块挡板内侧面的间距;所述的加热系统包括升温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换热组件、传热组件、导热油箱和液压泵;所述的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汇总出口管、换热器和第一汇总入口管;换热器包括换热架、换热管和热介质管;六根热介质管平行固定在换热架;六根热介质管的热介质流入端相互连通;六根热介质管的热介质流出端相互连通;六根换热管分别设置在六根热介质管内;换热管由入口直管、出口直管和十根半椭圆管组成;十根半椭圆管依次排列相连;相邻的两根半椭圆管在连接处相切,切线方向为换热管厚度方向,垂直切线的方向为换热管长度方向;十根半椭圆管在换热管厚度方向上的轴长均为a,a≥10mm;十根半椭圆管在换热管长度方向上的轴长依照排列顺序依次按的公比递增;换热管长度方向上轴长最长的半椭圆管外端与出口直管连通;换热管长度方向上轴长最短的半椭圆管外端与入口直管连通;换热管长度方向与热介质管的中心轴线方向平行;入口直管设置在热介质管的热介质流出端处;所述的换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巧如沈毅
申请(专利权)人:沈巧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