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轮式移动平台
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到地面移动平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轮式移动平台。
技术介绍
轮式行走机构行驶阻力小、噪声小、转向性能好,具有高机动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种高机动性移动平台中,包括各种类型的汽车、军事特种车辆(如轮式战车、导弹运载车等)。轮式行走机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移动平台的通过性和机动性。目前应用于汽车、特种车辆的轮式行走机构、主要分布于车体左右两侧,汽车以四轮为主,特种车辆多为六轮及六轮以上。每两个车轮为一组,通过车桥相连,车桥通过悬架和车架(或车身)相连,车轮、车桥、悬架和车架(车身)构成车辆的行驶系统。但是在传统的轮式行驶系统中,在崎岖的路面行驶,或路面泥泞甚至路桥面较窄时,前面车辆的车辙容易造成后面行驶车辆的打滑,影响移动平台的通行能力和机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根据路面情况进行底盘调整进而提高车辆整体机动能力的多轮式移动平台。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轮式移动平台,包括车架,所述车架上装设有至少两对轮式行走机构,所述轮式行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轮式移动平台,包括车架(1),所述车架(1)上装设有至少两对轮式行走机构(3),所述轮式行走机构(3)包括主销(31)、转向节臂(32)和车轮(33),所述主销(31)和转向节臂(32)安装在车轮(33)内侧,每对轮式行走机构(3)对称布置在车架(1)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式行走机构(3)与车架(1)之间装设有主动悬架(2),所述轮式行走机构(3)与车架(1)之间通过主动悬架(2)连接,还包括至少两组轮距变化组件(4),每一组所述轮距变化组件(4)与一对轮式行走机构(3)之间的两个主动悬架(2)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轮式移动平台,包括车架(1),所述车架(1)上装设有至少两对轮式行走机构(3),所述轮式行走机构(3)包括主销(31)、转向节臂(32)和车轮(33),所述主销(31)和转向节臂(32)安装在车轮(33)内侧,每对轮式行走机构(3)对称布置在车架(1)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式行走机构(3)与车架(1)之间装设有主动悬架(2),所述轮式行走机构(3)与车架(1)之间通过主动悬架(2)连接,还包括至少两组轮距变化组件(4),每一组所述轮距变化组件(4)与一对轮式行走机构(3)之间的两个主动悬架(2)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轮式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悬架(2)包括上摆臂(21)、下摆臂(22)、油气弹簧(23)和悬架支架(24),所述上摆臂(21)一端铰接于悬架支架(24)上方,另一端与所述主销(31)上端铰接,所述下摆臂(22)一端铰接于悬架支架(24)下方,另一端与所述主销(31)下端铰接,所述悬架支架(24)上设有支撑杆(241),所述油气弹簧(23)一端与支撑杆(241)上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摆臂(22)中部连接,所述悬架支架(24)与车架(1)连接,所述上摆臂(21)、主销(31)、下摆臂(22)与悬架支架(24)构成平行四边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轮式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支架(24)包括支架上臂(242)、支架下臂(243)和支架平台(244),所述支架上臂(242)和支架下臂(243)之间形成夹角并对称设置于所述支架平台(244)的一端,所述上摆臂(21)与支架上臂(242)铰接,所述下摆臂(22)与支架下臂(243)铰接,所述上摆臂(21)与支架上臂(242)的铰接点和所述下摆臂(22)与支架下臂(243)的铰接点之间的连线与所述上摆臂(21)、主销(31)、下摆臂(22)构成平行四边形,所述支撑杆(241)设置在支架平台(244)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轮式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距变化组件(4)包括安装在车架(1)上的横向滑轨(41),所述悬架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小军,王文浩,徐海军,杨军宏,周发亮,邹腾安,张湘,韩泽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