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提高散热效率的摩托车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6894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2 0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提高散热效率的摩托车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和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包括底板、两块侧板和将迎风气流引导到发动机本体的燃烧室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为上翘的弧形;所述发动机本体的变速箱的下部设有安装孔;两块侧板上设有与安装孔对应的圆孔;所述侧板和变速箱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所述导流板内表面上还铰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与发动机本体的变速箱固接;所述发动机本体的燃烧室的外表面上设有若干环形散热鳍片;燃烧室的外表面两侧上的若干散热鳍片构成的散热气道呈斜向下指向导流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可调节导流角度的导流板实现散热与下压力的平衡选择,同时散热鳍片与导流板对应,使得扇热效果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提高散热效率的摩托车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制造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提高散热效率的摩托车发动机。
技术介绍
摩托车作为一种适应地形能力极强的交通工具,在国内的运用越来越多。常见的摩托车发动机均采用风冷方式进行散热,但是部分运动型摩托车由于排量较普通家用摩托车大,采用自然散热方式往往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由于运动型摩托车的速度快,和常规的摩托车相比需要比较大的抓地力,所以现在市面上就有了单独的发动机导流罩。由于现在市面上的导流罩的导流角度固定,在摩托车正常行驶的时候,设置导流罩将加大摩托车与地面的摩擦力,从而提高油耗,但是在高速形式的时候,又需要导流罩,在改变需求的时候需要经常安装和拆下导流罩,十分麻烦。由于不同的行驶速度有着不同的下压力和不同的散热需求,固定导流角度的导流罩不能满足不同行驶的需求。而且由于摩托车燃烧室布置角度和位置的不同,设置在燃烧室上的散热鳍片的角度导流罩引导的气流有一定的夹角,从而散热效果提高得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用于提高散热效率的摩托车发动机,可以明显的提高摩托车燃烧室的散热效果。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用于提高散热效率的摩托车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和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包括底板、两块侧板和将迎风气流引导到发动机本体的燃烧室的导流板;两块侧板两端分别与底板的相对的两端固接,所述底板外轮廓贴合发动机本体的变速箱的下表面;两块所述侧板的外轮廓分别贴合变速箱的两个侧面;所述导流板的一端与底板的一端铰接,位于发动机本体的变速箱的正前方,且位于两块侧板之间;所述导流板为上翘的弧形;所述发动机本体的变速箱的下部设有安装孔;两块侧板上设有与安装孔对应的圆孔;所述侧板和变速箱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所述导流板内表面上还铰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与发动机本体的变速箱固接;所述发动机本体的燃烧室的外表面上设有若干环形散热鳍片;所述导流板的末端与散热鳍片的距离为1-2厘米;燃烧室的外表面两侧上的若干散热鳍片构成的散热气道呈斜向下指向导流板。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两块侧板为无缝相互固接,且固接处均设有倒角。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和侧板上均设有若干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轴向方向平行于摩托车车身长度方向。进一步地,所述通气孔均匀的布置在底板和侧板上;所述底板和侧板上设有若干将通气孔联通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方向与摩托车行驶时的迎风流向相同。进一步地,燃烧室的外表面正前方的若干散热鳍片斜向下指向导流板。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上表面上设有导流鳍片,所述导流鳍片平行于摩托车车身长度方向。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通过在摩托车发动机的变速箱正前方设置导流罩可以将摩托车行驶过程中迎风的气流导向摩托车发动机的燃烧室,通过设置导流板可以转动使得更加适应不同的散热需求,通过将燃烧室外表面上的散热鳍片构成的气道指向导流罩上的导流板,使得更多的空气可以流过燃烧室,将燃烧室的热量带走;将导流板的末端与散热鳍片之间设置空隙,使得从导流板流向散热鳍片的空气开始分散开,流向整个燃烧室,使得燃烧室的温度更为均衡。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本技术的附图说明如下。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右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发动机本体;2.导流罩;21.底板;22.侧板;221.圆孔;23.导流板;231.调节杆;3.燃烧室;31.散热鳍片;32.散热气道;4.变速箱;41.安装孔;5.通气孔;6.导流槽;7.导流鳍片;8.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3所示,用于提高散热效率的摩托车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1和导流罩2;导流罩2包括底板21、两块侧板22和将迎风气流引导到发动机本体1的燃烧室3的导流板23;两块侧板22两端分别与底板21的相对的两端固接,底板21外轮廓贴合发动机本体1的变速箱4的下表面;两块侧板22的外轮廓分别贴合变速箱4的两个侧面;导流板23的一端与底板21的一端铰接,位于发动机本体1的变速箱4的正前方,且位于两块侧板22之间;导流板23为上翘的弧形;发动机本体1的变速箱4的下部设有安装孔41;两块侧板22上设有与安装孔对应的圆孔221;侧板22和变速箱4通过螺栓8固定在一起;导流板23内表面上还铰接有调节杆231;调节杆231的另一端与发动机本体1的变速箱4固接;发动机本体1的燃烧室3的外表面上设有若干环形散热鳍片31;导流板23的末端与散热鳍片31的距离为2厘米;燃烧室3的外表面两侧上的若干散热鳍片31构成的散热气道32呈斜向下指向导流板23。通过在摩托车发动机的变速箱4正前方设置导流罩2可以将摩托车行驶过程中迎风的气流导向摩托车发动机的燃烧室3,通过设置导流板23可以转动使得更加适应不同的散热需求,通过将燃烧室3外表面上的散热鳍片31构成的气道指向导流罩2上的导流板23,使得更多的空气可以流过燃烧室3,将燃烧室3的热量带走;将导流板23的末端与散热鳍片31之间设置空隙,使得从导流板23流向散热鳍片31的空气开始分散开,流向整个燃烧室3,使得燃烧室3的温度更为均衡。底板21、两块侧板22为无缝相互固接,且固接处均设有倒角。设置为无缝固接且倒角,可以使得迎风的气流与导流罩2之间的产生较小的紊流,减低阻尼。底板21和侧板22上均设有若干通气孔5;通气孔5的轴向方向平行于摩托车车身长度方向。设置通气孔5可以使得部分迎风气流通过通气孔5与变速箱4接触,可以给变速箱4进行散热。通气孔5均匀的布置在底板21和侧板22上;底板21和侧板22上设有若干将通气孔5联通的导流槽6;导流槽6的方向与摩托车行驶时的迎风流向相同。设置导流槽6可以引导更多的迎风气流进入通气孔5。燃烧室3的外表面正前方的若干散热鳍片31斜向下指向导流板23。使得导流板23引导的气流与散热鳍片31尽量不出现较大的夹角,可以避免引导气流的流速大幅降低,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导流板23上表面上设有导流鳍片7,导流鳍片7平行于摩托车车身长度方向。可以保证在摩托车行在驶过程中出现侧风的时候,导流罩2依旧有着较好的散热效果。本技术是这样工作的,使用螺栓8穿过导流罩2侧板22和变速箱4,将导流罩2固定在变速箱4上,根据散热需求和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对下压力的需求,选择导流板23合适的角度,再通过调节杆231将导流板23的角度固定。在摩托车行驶的过程中,在迎风力和导流板23的作用下,部分迎风气流通过导流板23引导到散热鳍片31上,再通过散热鳍片31上的散热气道32,从而带走燃烧室3的热量;另外一部分迎风气流与侧板22和底板21接触,通过底板21和侧板22上的通气孔5及导流槽6进入导流罩2内部,再流过变速箱4外表面,带走变速箱4部分热量。在迎风气流的方向与摩托车行驶方向不同时,在导流鳍片7的作用下,使得迎风气流与导流鳍片7的方向相同,从而提高散热效果。在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提高散热效率的摩托车发动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提高散热效率的摩托车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提高散热效率的摩托车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和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包括底板、两块侧板和将迎风气流引导到发动机本体的燃烧室的导流板;两块侧板两端分别与底板的相对的两端固接,所述底板外轮廓贴合发动机本体的变速箱的下表面;两块所述侧板的外轮廓分别贴合变速箱的两个侧面;所述导流板的一端与底板的一端铰接,位于发动机本体的变速箱的正前方,且位于两块侧板之间;所述导流板为上翘的弧形;所述发动机本体的变速箱的下部设有安装孔;两块侧板上设有与安装孔对应的圆孔;所述侧板和变速箱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所述导流板内表面上还铰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与发动机本体的变速箱固接;所述发动机本体的燃烧室的外表面上设有若干环形散热鳍片;所述导流板的末端与散热鳍片的距离为1‑2厘米;燃烧室的外表面两侧上的若干散热鳍片构成的散热气道呈斜向下指向导流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提高散热效率的摩托车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提高散热效率的摩托车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和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包括底板、两块侧板和将迎风气流引导到发动机本体的燃烧室的导流板;两块侧板两端分别与底板的相对的两端固接,所述底板外轮廓贴合发动机本体的变速箱的下表面;两块所述侧板的外轮廓分别贴合变速箱的两个侧面;所述导流板的一端与底板的一端铰接,位于发动机本体的变速箱的正前方,且位于两块侧板之间;所述导流板为上翘的弧形;所述发动机本体的变速箱的下部设有安装孔;两块侧板上设有与安装孔对应的圆孔;所述侧板和变速箱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所述导流板内表面上还铰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与发动机本体的变速箱固接;所述发动机本体的燃烧室的外表面上设有若干环形散热鳍片;所述导流板的末端与散热鳍片的距离为1-2厘米;燃烧室的外表面两侧上的若干散热鳍片构成的散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莲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迪翔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