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4461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7 16: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沉淀池,属于水质净化领域,该高效沉淀池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管、分离池、混凝反应池、絮凝反应池、混合池、沉淀池、过滤池和出水管,沉淀池内部设置有刮泥机,刮泥机的顶部安装有沉淀池斜管,刮泥机的底部安装有V型斜面,V型斜面的底部设置有沉淀池排污管;沉淀池底部设置有排污池,排污池与沉淀池通过沉淀池排污管连通,排污池与絮凝反应池通过沉淀回路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回流减少药剂使用,同时采用了D型滤池,在提高过滤效果的同时增加了过滤速度,并减少了过滤面积,达到了减少反洗耗水量的效果。

An efficient sedimentation tank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igh-efficiency sedimentation tank, which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water purification, the efficient sedimentation tank comprises a water inlet pipe which is communicated, separation tank, coagulation reaction tank, flocculation tank, mixing tank, sedimentation tank, the filter and the water outlet pipe, the sedimentation tank is arranged inside the mud scraper, the top of the mud scraper installation of inclined tube sedimentation tank, mud scraper is installed at the bottom of the V type V type inclined plane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sedimentation tank sewage pipe; the bottom of the tank is provided with a sewage pond, sewage tank and sedimentation tank through the sedimentation tank sewage pipe, sewage pond and flocculation tank connected by precipitation.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table operation, strong anti impact load capacity, reduced sludge reflux, and the use of chemicals. The D type filter is adopted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mproves the filtering effect and increases the filtration speed, and reduces the filtration area, and achieves the effect of reducing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backwash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沉淀池
本技术属于水质净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沉淀池。
技术介绍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经济的发展对水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及部分自备水源企业生活用水依然是未经过任何处理直接饮用,部分地区水质较差,长期饮用对人体健康很不利。饮用水或工业用水的给水都需要进行净化处理,现有一些水处理装置,采用反应沉淀池和过滤技术,净化水的过程都不是在一个设备或设施中完成,存在水处理效果不理想,设备较多且复杂,运行费用较高,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有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回流减少药剂使用,同时采用了D型滤池,在提高过滤效果的同时增加了过滤速度,并减少了过滤面积,达到了减少反洗耗水量的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一种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管、分离池、混凝反应池、絮凝反应池、混合池、沉淀池、过滤池和出水管,其中:分离池的下部安装有圆锥型污泥漏斗,进水管连通圆锥型污泥漏斗的底部,圆锥型污泥漏斗的底部还设置有分离池排污管,圆锥型污泥漏斗的上部安装有分离池斜管,分离池与混凝反应池之间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分离池导流墙;混凝反应池安装有混合搅拌机和混凝剂添加装置,混合搅拌机转轴上设置有搅拌器,混凝剂添加装置的混凝剂输出管连通混凝反应池内腔,混凝反应池与絮凝反应池之间设置有下端开口的混凝反应池导流墙;絮凝反应池安装有提升搅拌机和絮凝剂添加装置,絮凝剂添加装置的絮凝剂输出管连通絮凝反应池的内腔,絮凝反应池与混合池之间设置有下端开口的絮凝反应池导流墙;混合池与沉淀池之间设置有上端开口的混合池导流墙;沉淀池内部设置有刮泥机,刮泥机的顶部安装有沉淀池斜管,刮泥机的底部安装有V型斜面,V型斜面的底部设置有沉淀池排污管,沉淀池与过滤池之间设置有上端开口的沉淀池导流墙;过滤池的过滤室的内部设置有滤料层,过滤室的底部连通出水管;还包括设置在沉淀池底部的排污池,排污池与沉淀池通过沉淀池排污管连通,排污池的底部设置有倾斜面,倾斜面的低端位置设置有潜污泵,潜污泵的出口连接有污池排污管,排污池与絮凝反应池通过沉淀回路连通,沉淀回路上设置有螺杆泵,沉淀回路的一端设置在排污池的侧壁上,沉淀回路的另一端设置在提升搅拌机进水口处。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为D型滤池。进一步的,所述滤料层包括多孔上板、多孔下板以及内部填充的塑料滤料。进一步的,所述塑料滤料包括蝶型高效自调适塑纤混合滤料过滤体。进一步的,所述塑料滤料包括过滤纤维和滤芯,所述过滤纤维均匀分布在所述滤芯外表面,所述滤芯为球形结构滤芯或椭球形结构滤芯。本技术的一种高效沉淀池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沉淀池,属于水质净化领域,该高效沉淀池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管、分离池、混凝反应池、絮凝反应池、混合池、沉淀池、过滤池和出水管,沉淀池内部设置有刮泥机,刮泥机的顶部安装有沉淀池斜管,刮泥机的底部安装有V型斜面,V型斜面的底部设置有沉淀池排污管;沉淀池底部设置有排污池,排污池与沉淀池通过沉淀池排污管连通,排污池与絮凝反应池通过沉淀回路连通。本技术具有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回流减少药剂使用,同时采用了D型滤池,在提高过滤效果的同时增加了过滤速度,并减少了过滤面积,达到了减少反洗耗水量的效果。该高效沉淀池在进水浊度≤800NTU情况下,出水浊度能达到≤1NTU,满足生活饮用水要求,设备占地面积减少,节省投资,实现全自动运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种高效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进水管、2-分离池、3-混凝反应池、4-絮凝反应池、5-混合池、6-沉淀池、7-过滤池、8-排污池、9-排水管、21-圆锥型污泥漏斗、22-分离池排污管、23-分离池斜管、24-分离池导流墙、31-混合搅拌机、32-混凝剂添加装置、33-混凝剂输出管、34-搅拌器、35-混凝反应池导流墙、41-提升搅拌机、42-絮凝剂添加装置、43-絮凝剂输出管、44-絮凝反应池导流墙、51-混合池导流墙、61-刮泥机、62-沉淀池斜管、63-V型斜面、64-沉淀池排污管、65-沉淀池导流墙、71-滤料层、81-倾斜面、82-潜污泵、83-排污池排污管、84-螺杆泵、85-沉淀回路。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沉淀池,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管1、分离池2、混凝反应池3、絮凝反应池4、混合池5、沉淀池6、过滤池7和出水管9,其中:分离池2的下部安装有圆锥型污泥漏斗21,进水管1连通圆锥型污泥漏斗21的底部,圆锥型污泥漏斗21的底部还设置有分离池排污管22,圆锥型污泥漏斗21的上部安装有分离池斜管23,分离池2与混凝反应池3之间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分离池导流墙24。具体的,原水通过进水管1进入分离池2,由于分离池斜管23固液分离作用使得原水中的沙粒和大颗粒过滤出来在重力的作用下掉入底部的圆锥型污泥漏斗21,再由分离室排污管排出,分离池2充分利用重力作用实现初级净化。实际安装时,分离池导流墙24的出口处可以设置有溢流槽。混凝反应池3安装有混合搅拌机31和混凝剂添加装置32,混合搅拌机31转轴上设置有搅拌器34,混凝剂添加装置32的混凝剂输出管33连通混凝反应池3内腔,混凝反应池3与絮凝反应池4之间设置有下端开口的混凝反应池导流墙35。具体的,进入混凝反应池3后,混凝剂添加装置32投加,在混凝搅拌机的作用下同污水中悬浮物快速混合,通过中和颗粒表面的负电荷使颗粒“脱稳”,形成小的絮体然后进入絮凝反应池4。同时原水中的磷和混凝剂反应形成磷酸盐达到化学除磷的目的。絮凝反应池4安装有提升搅拌机41和絮凝剂添加装置42,絮凝剂添加装置42的絮凝剂输出管43连通絮凝反应池4的内腔,絮凝反应池4与混合池5之间设置有下端开口的絮凝反应池导流墙44。具体的,进入絮凝反应池4后,絮凝剂添加装置42投放絮凝剂促使进入的小絮体通过吸附、电性中和相互间的架桥作用形成更大的絮体,提升搅拌机41的作用既使药剂和絮体能够充分混合又不会破坏已形成的大絮体。混合池5与沉淀池6之间设置有上端开口的混合池导流墙51,混合池5的作用是为了缓冲水流,给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效沉淀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管、分离池、混凝反应池、絮凝反应池、混合池、沉淀池、过滤池和出水管,其中:分离池的下部安装有圆锥型污泥漏斗,进水管连通圆锥型污泥漏斗的底部,圆锥型污泥漏斗的底部还设置有分离池排污管,圆锥型污泥漏斗的上部安装有分离池斜管,分离池与混凝反应池之间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分离池导流墙;混凝反应池安装有混合搅拌机和混凝剂添加装置,混合搅拌机转轴上设置有搅拌器,混凝剂添加装置的混凝剂输出管连通混凝反应池内腔,混凝反应池与絮凝反应池之间设置有下端开口的混凝反应池导流墙;絮凝反应池安装有提升搅拌机和絮凝剂添加装置,絮凝剂添加装置的絮凝剂输出管连通絮凝反应池的内腔,絮凝反应池与混合池之间设置有下端开口的絮凝反应池导流墙;混合池与沉淀池之间设置有上端开口的混合池导流墙;沉淀池内部设置有刮泥机,刮泥机的顶部安装有沉淀池斜管,刮泥机的底部安装有V型斜面,V型斜面的底部设置有沉淀池排污管,沉淀池与过滤池之间设置有上端开口的沉淀池导流墙;过滤池的过滤室的内部设置有滤料层,过滤室的底部连通出水管;还包括设置在沉淀池底部的排污池,排污池与沉淀池通过沉淀池排污管连通,排污池的底部设置有倾斜面,倾斜面的低端位置设置有潜污泵,潜污泵的出口连接有污池排污管,排污池与絮凝反应池之间通过沉淀回路连通,沉淀回路上设置有螺杆泵,沉淀回路的一端设置在排污池的侧壁上,沉淀回路的另一端设置在提升搅拌机进水口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管、分离池、混凝反应池、絮凝反应池、混合池、沉淀池、过滤池和出水管,其中:分离池的下部安装有圆锥型污泥漏斗,进水管连通圆锥型污泥漏斗的底部,圆锥型污泥漏斗的底部还设置有分离池排污管,圆锥型污泥漏斗的上部安装有分离池斜管,分离池与混凝反应池之间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分离池导流墙;混凝反应池安装有混合搅拌机和混凝剂添加装置,混合搅拌机转轴上设置有搅拌器,混凝剂添加装置的混凝剂输出管连通混凝反应池内腔,混凝反应池与絮凝反应池之间设置有下端开口的混凝反应池导流墙;絮凝反应池安装有提升搅拌机和絮凝剂添加装置,絮凝剂添加装置的絮凝剂输出管连通絮凝反应池的内腔,絮凝反应池与混合池之间设置有下端开口的絮凝反应池导流墙;混合池与沉淀池之间设置有上端开口的混合池导流墙;沉淀池内部设置有刮泥机,刮泥机的顶部安装有沉淀池斜管,刮泥机的底部安装有V型斜面,V型斜面的底部设置有沉淀池排污管,沉淀池与过滤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啸峰狄峰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大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