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茎鱿鱼多列钓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2756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7 0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茎鱿鱼多列钓钩,属于渔业技术领域,多列钓钩包括中心轴,中心轴上端外壁连接有发光室,中心轴顶端连接有固定杆,中心轴底端连接有钩环,钩环为圆环状,钩环边沿连接有多列钩针组件,钩针组件下端连接有扎线孔。发光室内置发光材料,如荧光粉,使用发光材料代替电能发电,不仅增加装置的安全性,还可简化装置结构,节省电能消耗,发光室散发出亮光,对茎鱿鱼具有诱捕作用,可提高茎鱿鱼的捕获率;上述的多列钓钩利用多列钓钩刺挂茎鱿鱼的面积大,使得茎鱿鱼不易脱钩,从而有效提高渔获产量。

A new type of multi stem squid hoo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茎鱿鱼多列钓钩
本专利技术属于渔业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茎鱿鱼多列钓钩。
技术介绍
茎柔鱼Dosidicusgigas是大洋性浅海种,是头足类中个体最大、资源量最丰富的种类之一,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37°N)到智利(47°S)的海域中。上世纪90年代以来,茎柔鱼资源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年最高产量近80×104t(2004年)。随着我国远洋鱿鱼钓产业的快速增长,东南太平洋茎鱿鱼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企业的主捕对象,是世界上主要的远洋鱿钓国家,茎鱿鱼的主要捕捞工具系多列钓钩,但在捕获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脱钩现象,不仅增加捕获成本,还延长捕获时间,如今如何减少茎鱿鱼的脱钩率,提高钓捕效果,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降低茎鱿鱼脱钩率,提高钓捕效果,增加渔获产量,降低捕获成本,且使用寿命长,利用率高的新型的茎鱿鱼多列钓钩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方案为:一种新型的茎鱿鱼多列钓钩,包括中心轴,中心轴上端外壁连接有发光室,中心轴顶端连接有固定杆,中心轴底端连接有钩环,钩环为圆环状,钩环边沿连接有多列钩针组件,钩针组件下端连接有扎线孔。发光室内置发光材料,如荧光粉,使用发光材料代替电能发电,不仅增加装置的安全性,还可简化装置结构,节省电能消耗,发光室散发出亮光,对茎鱿鱼具有诱捕作用,可提高茎鱿鱼的捕获率;钩环使本钓钩具有多列钩针组件,可增加茎鱿鱼捕获时与钩针组件的接触面积,有效防止茎鱿鱼脱钩;钩针组件在茎鱿鱼的捕获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率高,可有效防止茎鱿鱼脱钩,提高钓捕效果;扎线孔便于本钓钩的回收以及管理,延长钓钩使用寿命。上述的多列钓钩利用多列钓钩刺挂茎鱿鱼的面积大,使得茎鱿鱼不易脱钩,从而有效提高渔获产量。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所采取的措施还包括:中心轴与固定杆之间还连接有旋转件,钩针组件与钩环之间也连接有旋转件。旋转件的设置使得钓钩被分为多段,既有连接关系,又可减少相互的影响。钓钩在水中时,因水体流动易导致产生旋转,添加旋转件后可使不同部位能够产生独立的旋转速度,避免钓钩与钩线缠绕,也避免钓钩各部件因体积和质量不同而受到水体冲击时,产生不同的扭矩导致钓钩受损的现象,可有效延长钓钩和钩线的使用寿命,降低捕获成本,提高钓捕效率。作为优选,钩针组件沿钩环边沿设置有多列,每一列均连接有1~10个钩针组件,同一列的钩针组件为垂直设置,同一列的钩针组件之间为可拆卸式螺纹连接。多列设置的钩针组件显著增加了茎鱿鱼与钩针的接触面积,可有效避免茎鱿鱼的逃脱;捕获不同体积的茎鱿鱼时可选用不同个数的钩针组件,根据不同海域的茎鱿鱼个体,选用不同数量的钩针组件,上述设计可有效提高捕获效率,提高钓钩利用率,不仅可避免过多钩针组件带来的能源损耗,还可有效控制捕获成本;钩针组件的可拆卸式螺纹连接,使钩针组件的维修变的十分便利,在进行茎鱿鱼捕获时,当发现某个钩针组件出现磨损或无法工作时,可立即更换新的钩针组件,不仅可减少因器具损坏而带来的时间浪费,还可保证下水工作的钓钩具有优异的工作能力,为茎鱿鱼的成功捕获带来极大的促进效果。作为优选,钩针组件包括钩杆,钩杆顶部外表面设有螺纹,钩杆底部设有螺纹槽,螺纹和螺纹槽为可拆卸式连接。钩杆为钩针组件的基础部件,其首尾设有的螺纹和螺纹槽为可拆卸式螺纹连接提供可能,使得钩针组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给钓捕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作为优选,钩杆下端连接有移动环,移动环上端连接有固定环,固定环上端连接有钩针,移动环侧壁连接有连杆,移动环侧壁还连接有迎水环,固定环和移动环之间连接有弹簧。移动环可沿着钩杆上下移动,固定环与钩针之间为可旋转连接,钩针与连杆之间也为可旋转连接。钩针的初始状态为依靠着钩杆,可有效避免捕获人员在工作时因外露钩针而受伤;迎水环在钩针组件上升时会在水体中受到较大的阻力,使得与迎水环连接的移动环向下移动,从而通过连杆带动钩针旋转,故使得钩针张开形成伞形钩爪,使茎鱿鱼被伞形钩爪钩住而被捕获,且设有的多个钩针组件和钩针使得茎鱿鱼无法逃脱,对茎鱿鱼的捕获具有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且钩针组件在非上升时,当茎鱿鱼触碰到迎水环时,也会激发钩针的张开而刺入鱿鱼,结合发光室,使得本钓钩具有隐藏的陷阱功能,可有效降低鱿鱼对尖锐物品的警惕性,提高鱿鱼的上钩率,极大的增加渔业产量,当钩针组件无外力作用时,移动环因弹簧而上升,使得钩针恢复至初始状态,避免钩针在不使用时受损,也避免钩针对人或其他造成伤害。上述钩针组件的设计不仅可避免捕获人员因外露钩针而受到伤害,还可有效提高茎鱿鱼的上钩率,降低脱钩率,提升渔业产量,在鱿鱼捕获行业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作为优选,迎水环为上端开口的凹槽,迎水环设有高强度外壳,迎水环侧壁为弧形边,迎水环内部通过支撑柱连接有挡板。迎水环的侧壁为弧形边,从迎水环内部而论上述设计切合水动力学,使得迎水环随钩针组件上升时,水体可沿弧形边进入凹槽,并在凹槽底部聚集碰撞,使得水体能够给迎水环带来更大的向下的力,挡板可有效阻挡进入凹槽的水马上流出,能够将水动能充分传递给迎水环,使得迎水环可流畅地带动钩针张开,保证茎鱿鱼捕获的正常进行;从迎水环外部而论,弧形边的设计切合流体力学,能够减少迎水环随钩针组件下降时所受到的阻力,提高钩针组件下降速度,提高反应力。作为优选,多列钓钩的使用方法为:将多列钓钩连接在侧钓线末端,侧钓线通过尼龙塔口连接于主钓线上,侧钓线和主钓线交接处还连接有岔口钓线,岔口钓线末端连接有多列钓钩,主钓线首端连接于钓竿或钓机上。上述使用方法极大提升了主钓线上的丰富性,增加了主钓线的钓捕范围,提高一次性的捕获量,也使得体型较大的茎鱿鱼会因一个多列钓钩而缠绕上更多的多列钓钩,极大降低鱿鱼的脱钩率。侧钓线为长度不一的钓线,均从主钓线首端开始延伸至侧钓线所需固定的位置,且利用尼龙塔口进行固定,侧钓线采用上述方式组装,代替了在主钓线上绑定多根侧钓线的方法,不仅可减轻主钓线的压力,避免主钓线在使用过程发生断裂,降低操作风险,还可提高侧钓线独立承受能力,使得每根侧钓线均可具有主钓线的承受力,提高整体钓线的钓捕能力,且上述设计还可便于侧钓线的更换,也避免了侧钓线更换时对主钓线的影响,显著延长钓线的使用寿命。作为优选,尼龙塔口正面设有多个定线槽,尼龙塔口正面一侧设有尼龙钩带,尼龙塔口背面设有尼龙绒带。定线槽将主钓线和侧钓线分别固定,避免相互缠绕,利用尼龙钩带和尼龙绒带,便于尼龙塔口的拆卸,便于钓线的后期维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多列钓钩利用多列钓钩刺挂茎鱿鱼的面积大,使得茎鱿鱼不易脱钩,从而有效提高渔获产量;2)钩针组件的设计不仅可避免捕获人员因外露钩针而受到伤害,还可有效提高鱿鱼的上钩率,降低脱钩率,提升渔业产量;3)迎水环使得水体能够带来较大的向下的力,还可提高钩针组件下降速度,提高反应力;4)多列钓钩的使用方法不仅可减轻主钓线的压力,还可提高侧钓线独立承受能力,增加了钓捕范围,提高一次性的捕获量。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新型的茎鱿鱼多列钓钩,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多列钓钩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无迎水环的钩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钩针组件中钩针为初始状态时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的茎鱿鱼多列钓钩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茎鱿鱼多列钓钩,包括中心轴(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轴(9)上端外壁连接有发光室(8),所述的中心轴(9)顶端连接有固定杆(6),所述的中心轴(9)底端连接有钩环(10),所述的钩环(10)为圆环状,所述的钩环(10)边沿连接有多列钩针组件(11),所述的钩针组件(11)下端连接有扎线孔(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茎鱿鱼多列钓钩,包括中心轴(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轴(9)上端外壁连接有发光室(8),所述的中心轴(9)顶端连接有固定杆(6),所述的中心轴(9)底端连接有钩环(10),所述的钩环(10)为圆环状,所述的钩环(10)边沿连接有多列钩针组件(11),所述的钩针组件(11)下端连接有扎线孔(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茎鱿鱼多列钓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轴(9)与固定杆(6)之间还连接有旋转件(7),所述的钩针组件(11)与钩环(10)之间也连接有旋转件(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茎鱿鱼多列钓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钩针组件(11)沿钩环(10)边沿设置有多列,每一列均连接有1~10个钩针组件(11),同一列的钩针组件(11)为垂直设置,同一列的钩针组件(11)之间为可拆卸式螺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茎鱿鱼多列钓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钩针组件(11)包括钩杆(15),所述的钩杆(15)顶部外表面设有螺纹(15a),所述的钩杆(15)底部设有螺纹槽(15b),所述的螺纹(15a)和螺纹槽(15b)为可拆卸式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的茎鱿鱼多列钓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钩杆(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基俞存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