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海燕专利>正文

一种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2651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5 06: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包括下通行圆环、上通行圆环和若干桥墩,所述下通行圆环与上通行圆环之间设置若干桥墩,上通行圆环通过第一道路与进出立交桥的道路相通,下通行圆环通过第二道路与进出立交桥的道路相通,下通行圆环与上通行圆环之间的间距大于两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不改变现有道路通行规则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车辆行人进行分类,通常道路的行驶的车辆95%以上为高度在2米以下的小于7座的小型车辆,道路交叉口通行效率可提高3‑4倍,即减少汽车尾气放量达到66%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
本技术涉一种立交桥,特别是一种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
技术介绍
道路交叉点车辆及行人安全通行一直是令人头痛的事。设置红绿信号灯后,虽防止了拥堵及事故发生率,但由于考虑了行人、非机动车及左转方向车辆的通行,增加了直行车道上车辆等待红灯的时间。同时因通行车辆不断刹车、等待、起步这些行为,大大增加了尾气排放量,油耗是无障碍通行的4到5倍。增加了空气的污染,使道路堵塞和汽车尾气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最大痛点。为了克服道路堵塞,城市高架应动而生,但是现有的高架桥存在以下缺点:1)成本高,施工工期长;2)道路交叉引桥长需要让出地面空间大;3)高高的高架桥让车辆行驶的噪音传得更远,热效应更明显,增加了市民的压抑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包括下通行圆环、上通行圆环和若干桥墩,所述下通行圆环与上通行圆环之间设置若干桥墩,上通行圆环通过第一道路与进出立交桥的道路相通,下通行圆环通过第二道路与进出立交桥的道路相通,下通行圆环与上通行圆环之间的间距大于两米。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1)本技术的立交桥成本低,施工工期短,尤其适用繁忙的城市交叉路口改造,采用钢结构可将改造工期缩短在二个月以内。2)道路交叉引桥短,坡度小,高于或低于地面1米左右的上下圆环,短短的20米引桥就可将坡度控制在5%以下,车辆非机动车及行人上下通行安全平稳,不需要另行让出地面空间。3)高于地面1米左右的上圆环外围护栏和下圆环内围护栏周围配上绿色植物可成为城市地平线上的一道风景,并可降噪音,净化空气。4)本技术利用了7座以下机动车辆高度低于2米,通行数量大于95%以上的特点,实施了差别化通行设置,使用了较低上下圆环高度,剃除了行人、非机动车在交叉路口通行干扰,保证了机动车通行效率提高3到5倍,又更加保证了行人、非机动车在交叉路口通行安全。5)现有城市立交交叉口下行车道在遇到特大暴雨因水深造成车辆不能通行,而本技术方案在遇到这一情况可临时将下圆环通行车辆管理到上圆环通行;6)由于上通行圆环为行人非机动车,及7座以上车辆通行,通行车辆相对很少,在下行通行圆环车辆行驶高峰与上行上通行圆环车辆行驶高峰有错开的时间段,可调节部分经下行通行圆环车辆经上通行圆环通行;7)对道路乍的交叉路口,超长大型货车通行右转弯角度不够,可采取绕行上通行圆环360度加30度的方式实现右转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向下投影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本技术的一种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包括下通行圆环5、上通行圆环6和若干桥墩4,所述下通行圆环5与上通行圆环6之间设置若干桥墩4,上通行圆环6通过第一道路8与进出立交桥的道路相通,下通行圆环5通过第二道路7与进出立交桥的道路相通,下通行圆环5与上通行圆环6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两米。所述上通行圆环6在地面上方至少1米,下通行圆环5在地面下方至少1米。所述上通行圆环6连接第一道路8的位置设置行人及非机动车入口或高速应急车道入口1、行人及非机动车出口或高速应急车道出口1.1、大型车辆入口2、大型车辆出口2.2,下通行圆环5连接第二道路7的位置设置7座以下机动车入口3和7座以下机动车出口3.3。所述第一道路8上与大型车辆入口2相连的车道数量为一个以上,第一道路8上与大型车辆出口2.2相连的车道数量为一个以上。所述第二道路7上与7座以下机动车入口3相连的车道数量为一个以上,第二道路7上与7座以下机动车出口3.3相连的车道数量为一个以上.所述桥墩4和上圆环6的材料为钢材料或者钢筋混凝土。所述上圆环6的护栏上设置绿色植物。本技术的立交桥成本低,施工工期短,尤其适用繁忙的城市交叉路口改造,采用钢结构可将改造工期缩短在二个月以内。道路交叉引桥短,坡度小,高于或低于地面1米左右的上下圆环,短短的20米引桥就可将坡度控制在5%以下,车辆非机动车及行人上下通行安全平稳,不需要另行让出地面空间。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实施例1一种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包括下通行圆环5、上通行圆环6和若干桥墩4,所述下通行圆环5与上通行圆环6之间设置若干桥墩4,上通行圆环6通过第一道路8与进出立交桥的道路相通,下通行圆环5通过第二道路7与进出立交桥的道路相通,下通行圆环5与上通行圆环6之间的间距为两米。上通行圆环6在地面上方1米,下通行圆环5在地面下方1米。上通行圆环6连接第一道路8的位置设置行人及非机动车入口或高速应急车道入口1、行人及非机动车出口或高速应急车道出口1.1、大型车辆入口2、大型车辆出口2.2,下通行圆环5连接第二道路7的位置设置7座以下机动车入口3和7座以下机动车出口3.3。第一道路8上与大型车辆入口2相连的车道数量为2个,第一道路8上与大型车辆出口2.2相连的车道数量为2个。桥墩4和上圆环6的材料为钢筋混凝土。上圆环6的护栏上设置绿色植物。本技术立交桥高于地面1米左右的上圆环外围护栏和下圆环内围护栏周围配上绿色植物可成为城市地平线上的一道风景,并可降噪音,净化空气。本技术利用了7座以下机动车辆高度低于2米,通行数量大于95%以上的特点,实施了差别化通行设置,使用了较低上下圆环高度,剃除了行人、非机动车在交叉路口通行干扰,保证了机动车通行效率提高3到5倍,又更加保证了行人、非机动车在交叉路口通行安全。实施例2一种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包括下通行圆环5、上通行圆环6和若干桥墩4,所述下通行圆环5与上通行圆环6之间设置若干桥墩4,上通行圆环6通过第一道路8与进出立交桥的道路相通,下通行圆环5通过第二道路7与进出立交桥的道路相通,下通行圆环5与上通行圆环6之间的间距为2.6米。上通行圆环6在地面上方1.3米,下通行圆环5在地面下方1.3米。上通行圆环6连接第一道路8的位置设置行人及非机动车入口或高速应急车道入口1、行人及非机动车出口或高速应急车道出口1.1、大型车辆入口2、大型车辆出口2.2,下通行圆环5连接第二道路7的位置设置7座以下机动车入口3和7座以下机动车出口3.3。第一道路8上与大型车辆入口2相连的车道数量为一个,第一道路8上与大型车辆出口2.2相连的车道数量为一个。第二道路7上与7座以下机动车入口3相连的车道数量为2个,第二道路7上与7座以下机动车出口3.3相连的车道数量为2个。桥墩4和上圆环6的材料为钢材料。本技术可临时将下圆环通行车辆管理到上圆环通行;由于上通行圆环为行人非机动车,及7座以上车辆通行,通行车辆相对很少,在下行通行圆环车辆行驶高峰与上行上通行圆环车辆行驶高峰有错开的时间段,可调节部分经下行通行圆环车辆经上通行圆环通行;对道路乍的交叉路口,超长大型货车通行右转弯角度不够,可采取绕行上通行圆环360度加30度的方式实现右转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通行圆环(5)、上通行圆环(6)和若干桥墩(4),所述下通行圆环(5)与上通行圆环(6)之间设置若干桥墩(4),上通行圆环(6)通过第一道路(8)与进出立交桥的道路相通,下通行圆环(5)通过第二道路(7)与进出立交桥的道路相通,下通行圆环(5)与上通行圆环(6)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两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通行圆环(5)、上通行圆环(6)和若干桥墩(4),所述下通行圆环(5)与上通行圆环(6)之间设置若干桥墩(4),上通行圆环(6)通过第一道路(8)与进出立交桥的道路相通,下通行圆环(5)通过第二道路(7)与进出立交桥的道路相通,下通行圆环(5)与上通行圆环(6)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两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其特征在于,上通行圆环(6)在地面上方至少1米,下通行圆环(5)在地面下方至少1米。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道路交叉上下双环通行立交桥,其特征在于,上通行圆环(6)连接第一道路(8)的位置设置行人及非机动车入口或高速应急车道入口(1)、行人及非机动车出口或高速应急车道出口(1.1)、大型车辆入口(2)、大型车辆出口(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周海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