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及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08997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1 02: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在成品槽的排渣口关闭后,将具有集水槽的集水车移动至排渣口的下方;利用集水车的集水槽收集排渣口流出的水渣;S2、所述集水车的集水槽通过引流管与沉淀槽相连通,利用引流管将集水槽中的水渣引入沉淀槽中;水渣中的渣沉淀在沉淀槽的底部,水渣中的水与渣分离;S3、利用回收管将沉淀槽中的水引入回水池。本发明专利技术中上述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实现了水渣中的水的回收,即实现了高炉水渣水的回收,以便于后续利用该水,节约了水资源;同时,沉淀槽中的渣也可继续利用,避免了渣的浪费。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操作简单、便于实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及回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冶金
,特别是涉及一种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及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钢铁企业通常会采用INBA法工艺进行渣处理,其红渣在经过吹制箱时,会由吹制箱喷出的高压水吹制粒化,并形成渣水混合物、即高炉水渣;随后,渣水混合物进入渣水斗,再通过分配器、缓冲槽流到转鼓设备。水渣进入转鼓系统中进行脱水处理后,大部分水渣经输送皮带运输至成品槽,一少部分水渣进入集水池、并经底流泵输送返回至渣水斗,再重新经转鼓系统脱水,另一少部分水渣经过溢流槽流入热水池,然后经冷却泵输送到冷水池,再经粒化泵输送至吹制箱,如此循环。进入成品槽中的水渣需放置20分钟以进行脱水,此时水渣中的水会从成品槽的滤网滤出,并经管道输送至回水池。成品槽的排渣口位于成品槽的底部,通过气动推杆带动该气动推杆上的皮带张开,将排渣口打开,并实现放渣;且放渣时,排渣口的下方通常有相应的运输车,以收集渣水。排渣完成后,排渣口关闭,相应的运输车离开。但在现场生产过程中,在排渣口关闭状态下,仍会有少量的渣水从皮套处流出来、并直接落到地面上,不但污染环境,且造成水及高炉渣的浪费,渣水中的水无法得到回收及再利用。针对上述难题,急需找到一种解决渣水落的工艺,以彻底解决渣水落地时,污染环境及加重人员作业劳动强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的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在成品槽的排渣口关闭后,将具有集水槽的集水车移动至排渣口的下方;利用集水车的集水槽收集排渣口流出的水渣;S2、所述集水车的集水槽通过引流管与沉淀槽相连通,利用引流管将集水槽中的水渣引入沉淀槽中;水渣中的渣沉淀在沉淀槽的底部,水渣中的水与渣分离;S3、利用回收管将沉淀槽中的水引入回水池。进一步地,所述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还包括如下步骤:S4、在需要打开排渣口前,将集水车从排渣口的下方移开。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上述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利用集水车收集成品槽的排渣口在其关闭后、因密封问题而流出的水渣,以避免该流出的水渣直接洒落在地上、而造成现场环境的污染;且本专利技术利用沉淀槽将集水车收集的水渣进行沉淀,待水渣中的水与渣分离后,再将沉淀槽中的水引入回水池,从而实现了水渣中的水的回收,即实现了高炉水渣水的回收,以便于后续利用该水,节约了水资源;同时,沉淀槽中的渣也可继续利用,避免了渣的浪费。另外,本专利技术中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操作简单、便于实施。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回收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实现所述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的回收装置,包括具有集水槽的集水车、通过引流管与集水槽相连通的沉淀槽、以及通过回收管与沉淀槽相连通的回水池,所述集水槽用于收集成品槽的排渣口流出的水渣。进一步地,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与成品槽的排渣口相对固定的轨道,所述集水车上安装有轮子,所述轮子与轨道相配合。进一步地,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与集水车相连接的驱动缸,所述驱动缸能带动集水车沿靠近和远离排渣口方向往复移动。进一步地,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与驱动缸相连接的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用于控制驱动缸伸缩。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槽呈漏斗状。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槽有多个。进一步地,全部沉淀槽依次相连通。进一步地,全部沉淀槽由高到低依次分布。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回收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回收装置,能实现上述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使得本回收装置具有回收高炉水渣水的功能,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本回收装置利用其沉淀槽实现了渣的回收,使得其具有回收渣的功能。另外,本专利技术中回收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加工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的放渣阶段的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沉淀槽的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成品槽11排渣口2集水车21轮子3引流管4沉淀槽41一级沉淀槽42二级沉淀槽43三级沉淀槽5轨道6总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在成品槽1的排渣口11关闭后,将具有集水槽的集水车2移动至排渣口11的下方;利用集水车2的集水槽收集排渣口11流出的水渣;S2、集水车2的集水槽通过引流管3与沉淀槽4相连通,利用引流管3将集水槽中的水渣引入沉淀槽4中;水渣中的渣沉淀在沉淀槽4的底部,水渣中的水与渣分离;S3、利用回收管将沉淀槽4中的水引入回水池。本专利技术中上述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利用集水车2收集成品槽1的排渣口11在其关闭后、因密封问题而流出的水渣,以避免该流出的水渣直接洒落在地上、而造成现场环境的污染;且本专利技术利用沉淀槽4将集水车2收集的水渣进行沉淀,待水渣中的水与渣分离后,再将沉淀槽4中的水引入回水池,从而实现了水渣中的水的回收,即实现了高炉水渣水的回收,以便于后续利用该水,节约了水资源;同时,沉淀槽4中的渣也可继续利用,避免了渣的浪费。另外,本专利技术中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操作简单、便于实施。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实现上述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的回收装置,包括具有集水槽的集水车2、通过引流管3与集水槽相连通的沉淀槽4、以及通过回收管与沉淀槽4相连通的回水池,集水槽用于收集成品槽1的排渣口11流出的水渣。本专利技术回收装置,能实现上述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使得本回收装置具有回收高炉水渣水的功能,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本回收装置利用其沉淀槽4实现了渣的回收,使得其具有回收渣的功能。另外,本专利技术中回收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加工成本较低。由于成品槽1的排渣口11在正常排渣时,需将相应的运输车移动至排渣口11的下方,以将成品槽1中的渣排放到运输车中,并进行转运。为保证正常排渣,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中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还包括如下步骤:S4、在需要打开排渣口11前,将集水车2从排渣口11的下方移开,以给运输车等设备提供空间,并保证排渣的顺利进行。另外,在集水车2从排渣口11的下方移开后,再将运输车移动至该排渣口11的正下方,然后打开排渣口11,实现正常排渣。本实施例中回收装置,还包括与集水车2相连接的驱动缸,驱动缸能带动集水车2沿靠近和远离排渣口11方向往复移动。在上述步骤S1中,在成品槽1的排渣口11关闭后,驱动缸带动集水车2沿靠近排渣口11方向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及回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在成品槽(1)的排渣口(11)关闭后,将具有集水槽的集水车(2)移动至排渣口(11)的下方;利用集水车(2)的集水槽收集排渣口(11)流出的水渣;S2、所述集水车(2)的集水槽通过引流管(3)与沉淀槽(4)相连通,利用引流管(3)将集水槽中的水渣引入沉淀槽(4)中;水渣中的渣沉淀在沉淀槽(4)的底部,水渣中的水与渣分离;S3、利用回收管将沉淀槽(4)中的水引入回水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在成品槽(1)的排渣口(11)关闭后,将具有集水槽的集水车(2)移动至排渣口(11)的下方;利用集水车(2)的集水槽收集排渣口(11)流出的水渣;S2、所述集水车(2)的集水槽通过引流管(3)与沉淀槽(4)相连通,利用引流管(3)将集水槽中的水渣引入沉淀槽(4)中;水渣中的渣沉淀在沉淀槽(4)的底部,水渣中的水与渣分离;S3、利用回收管将沉淀槽(4)中的水引入回水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S4、在需要打开排渣口(11)前,将集水车(2)从排渣口(11)的下方移开。3.一种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所述高炉水渣水回收工艺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集水槽的集水车(2)、通过引流管(3)与集水槽相连通的沉淀槽(4)、以及通过回收管与沉淀槽(4)相连通的回水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东升向义龙陆斌奚卫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