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轴收放式绕线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8384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0 2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同轴收放式绕线机;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及的目前市场上的绕线机存在结构复杂、尺寸较大且不适宜高速运转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同轴收放式绕线机,包括固定座、滑动支撑座、空心导管、主轴、主轴驱动轮、第一绕线模组和第二绕线模组。滑动支撑座包括滑动基座、滑动座定子和滑动座转子,滑动座定子固定于滑动基座上,滑动座转子旋转地设于滑动座定子中。空心导管的左端贯穿固定支撑于固定座中,中空主轴的右端固定支撑在滑动座转子上。优点:本同轴收放式绕线机,设计新颖、结构简单、运转可靠、运行速度范围宽、操作与维护方便,同时设计人性化、方便实用,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适宜推广使用。

A coaxial line winding machin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oaxial retractable winding machine, and solves the technical problem: Aiming at the technical problem of the winding machine on the market mentioned in the background technology, such as complex structure, large size and unsuitable high-speed operation. The technical scheme adopted is a coaxial retractable winding machine, which comprises a fixed seat, a sliding support seat, a hollow pipe, a main shaft, a main shaft driving wheel, a first winding module and a second winding module. The sliding support seat comprises a sliding base, a sliding seat, a stator and a sliding seat rotor, wherein the sliding seat stator is fixed on the sliding base, and the sliding seat rotor is rotationally arranged in the sliding seat stator. The left end of the hollow conduit is fixedly supported in the fixed seat, and the right end of the hollow spindle is fixed on the rotor of the sliding seat. Advantages: the coaxial retractable winding machine has the advantages of novel design, simple structure, reliable operation, wide speed range,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eanwhile, the design is humanized, convenient and practical,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is suitable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同轴收放式绕线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同轴收放式绕线机。
技术介绍
在玻璃纤维刚筋制造等行业,经常需要将柔性线材以螺旋状缠绕在一根棒材或芯线上,目前采用的绕线设备其生产原理是将一个或多个线轴沿轴对称布局固定在一个空心旋转轮盘上,棒材或芯线穿过旋转轮盘的中心被牵引沿轴线送进,在旋转轮盘作旋转的同时,轮盘上的线轴一边随同轮盘绕轮盘轴心作公转,一边绕自身的转轴作自转,在此过程中线轴上的柔性线材一边从线轴上释放一边呈螺旋状缠绕在棒材或芯线上。目前这种结构存在明显的缺点:由于轮盘上的线轴要在绕旋转轮盘作公转的同时还要完成自转,从而导致机构传动设计非常复杂,而且导致整个旋转轮盘的横向尺寸加大因而旋转惯性增大;此外,现有机构设计存在旋转惯性大机构传动复杂的特点,当需要提高运转速度时会带来一系列技术设计方面的困难,而且机器高速运行时的安全风险明显增大;并且当线轴上的线材释放完毕后还要进行繁琐而费力费时的线轴更换操作。因此,相关行业需要一种结构简单、运转速度高、工作可靠、操作与维护方便的绕线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提及的目前市场上的绕线机存在结构复杂、尺寸较大且不适宜高速运转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运转速度高、工作可靠、操作与维护方便的绕线机的同轴收放式绕线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同轴收放式绕线机,包括固定座、滑动支撑座、空心导管、中空主轴、主轴驱动轮、第一绕线模组和第二绕线模组,固定座和滑动支撑座均放置在水平机座上,固定座和滑动支撑座之间设置间距;中空主轴转动套装在空心导管上且空心导管的两端均伸出中空主轴,空心导管的左端固定支撑在固定座上,中空主轴的右端固定支撑在滑动支撑座内的滑动座转子上;主轴驱动轮固定套设于中空主轴的左端,中空主轴通过主轴驱动轮以及设置的主轴驱动电机带动旋转;第一绕线模组包括第一绕线轴、第一绕线驱动轮、第一绕线轮、第一绕线横担和第一放线机构;第一绕线轴转动套装在中空主轴上,第一绕线驱动轮和第一绕线轮均固定套设在第一绕线轴上,第一绕线轴通过第一绕线驱动轮以及设置的第一绕线驱动电机带动旋转;第一绕线横担水平贯穿固定在滑动支撑座内的滑动座转子上;第一放线机构内的线材通过第一张力传感器和第一顺线器绕于第一绕线轮上;将绕于第一绕线轮上的第一绕线模组线材端头抽出穿入第一绕线横担的一端并通过设置在第一绕线横担上的第一导线滚子进入第一分离式张力传感器而后通过第一导线滚子由第一绕线横担的另一端穿出并缠绕在贯穿于空心导管中的棒材上;第二绕线模组包括第二绕线轴、第二绕线驱动轮、第二绕线轮、第二绕线横担和第二放线机构;第二绕线轴转动套装在第一绕线模组内的第一绕线轴上,第二绕线驱动轮和第二绕线轮均固定套设在第二绕线轴上,第二绕线轴通过第二绕线驱动轮以及设置的第二绕线驱动电机带动旋转;第二绕线横担水平贯穿固定在滑动支撑座内的滑动座转子上,第一绕线横担和第二绕线横担关于滑动座转子轴对称设置;第二放线机构内的线材通过第二张力传感器和第二顺线器绕于第二绕线轮上;将绕于第二绕线轮上的第二绕线模组线材端头抽出穿入第二绕线横担的一端并通过设置在第二绕线横担上的第二导线滚子进入第二分离式张力传感器而后通过第二导线滚子由第二绕线横担的另一端穿出并缠绕在贯穿于空心导管中的棒材上。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主轴驱动轮与主轴驱动电机以同步带传动、链传动或齿轮传动方式相联。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滑动支撑座还包括滑动基座和滑动座定子,滑动座定子固定于滑动基座上,滑动座转子可旋转的设于滑动座定子中。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分离式张力传感器和第二分离式张力传感器关于滑动座转子轴对称设置;第一分离式张力传感器和第二分离式张力传感器均包括传感器静座、传感器动座、滑座、弹簧、两个定滑滚子、动滑滚子、磁铁和霍尔元件,滑座可滑动地设于传感器静座中部沿径向布置的半开口滑槽中,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滑槽底部和滑座底端,动滑滚子通过销轴安装于滑座上,磁铁固定在滑座的上端;两个定滑滚子分别通过销轴安装于传感器静座中滑槽的两侧;传感器动座的中部朝向传感器静座与磁铁相对的一面设有凹槽,霍尔元件固定于凹槽中且霍尔元件的敏感面朝向磁铁;传感器静座和传感器动座分别固定安装于滑动支撑座的滑动座定子和滑动座转子上。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第二绕线模组内第二绕线轴套设于第一绕线模组内的第一绕线轴中部。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是,使得第一绕线轮和第二绕线轮更靠近第一绕线横担和第二绕线横担,便于将线材缠绕到棒材上。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第一放线机构包括第一放线电机和第一放线托盘,第一放线电机的电机轴竖直朝上,第一放线托盘设置在第一放线电机的电机轴上且水平放置;在第一放线托盘上竖直向上设置有用于放置线锭的轴;第二放线机构包括第二放线电机和第二放线托盘,第二放线电机的电机轴竖直朝上,第二放线托盘设置在第二放线电机的电机轴上且水平放置;在第二放线托盘上竖直向上设置有用于放置线锭的轴。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第一绕线驱动轮与第一绕线驱动电机以同步带传动、链传动或齿轮传动方式相联;第二绕线驱动轮与第二绕线驱动电机以同步带传动、链传动或齿轮传动方式相联。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第一顺线器置于第一绕线轮和第一张力传感器之间,第二顺线器置于第二绕线轮和第二张力传感器之间。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是,使得进入张力传感器内的线材没有折弯,测量结果更精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的,第一张力传感器和第二张力传感器均为现有技术产品,以采用市场上现成部件或定制加工。第一顺线器和第二顺线器均为现有技术产品,以采用市场上现成部件或定制加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的,滑动支撑座、主轴、驱动轮和驱动电机可以采用市场上现成部件或定制加工,其余部件采用标准件或金属材料制作。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的同轴收放式绕线机,中空的主轴可旋转地套设于空心导管上,主轴的左端固定套设于主轴驱动轮,右端贯穿固定于滑动支撑的滑动座转子中,第一绕线模组和第二绕线模组相互套设贯穿并绕空心导管旋转,实现料线材的同轴绕制。2、本专利技术的同轴收放式绕线机,设计新颖、结构简单、运转可靠、运行速度范围宽、操作与维护方便,同时设计人性化、方便实用,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适宜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主体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分离式张力传感器的安装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框图。图中:1-固定座,2-滑动支撑座,3-空心导管,4-中空主轴,5-主轴驱动轮,6-第一绕线模组,7-第二绕线模组,21-滑动基座,22-滑动座定子,23-滑动座转子,52-主轴驱动电机,61-第一绕线轴,62-第一绕线驱动轮,63-第一绕线轮,64-第一绕线横担,65-第一导线滚子,66-第一分离式张力传感器,68-第一绕线驱动电机,69-第一顺线器,610-第一张力传感器,612-第一放线驱动电机,613-第一放线托盘,614-第一放线轴,615-第一绕线模组线材;71-第二绕线轴,72-第二绕线驱动轮,73-第二绕线轮,74-第二绕线横担,75-第二导线滚子,76-第二分离式张力传感器,78-第二绕线驱动电机,79-第二顺线器,710-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同轴收放式绕线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收放式绕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1)、滑动支撑座(2)、空心导管(3)、中空主轴(4)、主轴驱动轮(5)、第一绕线模组(6)和第二绕线模组(7),固定座(1)和滑动支撑座(2)均放置在水平机座上,固定座(1)和滑动支撑座(2)之间设置间距;中空主轴(4)转动套装在空心导管(3)上且空心导管(3)的两端均伸出中空主轴(4),空心导管(3)的左端固定支撑在固定座(1)上,中空主轴(4)的右端固定支撑在滑动支撑座(2)内的滑动座转子(23)上;主轴驱动轮(5)固定套设于中空主轴(4)的左端,中空主轴(4)通过主轴驱动轮(5)以及设置的主轴驱动电机(52)带动旋转;第一绕线模组(6)包括第一绕线轴(61)、第一绕线驱动轮(62)、第一绕线轮(63)、第一绕线横担(64)和第一放线机构;第一绕线轴(61)转动套装在中空主轴(4)上,第一绕线驱动轮(62)和第一绕线轮(63)均固定套设在第一绕线轴(61)上,第一绕线轴(61)通过第一绕线驱动轮(62)以及设置的第一绕线驱动电机(68)带动旋转;第一绕线横担(64)水平贯穿固定在滑动支撑座(2)内的滑动座转子(23)上;第一放线机构内的线材通过第一张力传感器(610)和第一顺线器(69)绕于第一绕线轮(63)上;将绕于第一绕线轮(63)上的第一绕线模组线材(615)端头抽出穿入第一绕线横担(64)的一端并通过设置在第一绕线横担(64)上的第一导线滚子(65)进入第一分离式张力传感器(66)而后通过第一导线滚子(65)由第一绕线横担(64)的另一端穿出并缠绕在贯穿于空心导管(3)中的棒材(1000)上;第二绕线模组(7)包括第二绕线轴(71)、第二绕线驱动轮(72)、第二绕线轮(73)、第二绕线横担(74)和第二放线机构;第二绕线轴(71)转动套装在第一绕线模组(6)内的第一绕线轴(61)上,第二绕线驱动轮(72)和第二绕线轮(73)均固定套设在第二绕线轴(71)上,第二绕线轴(71)通过第二绕线驱动轮(72)以及设置的第二绕线驱动电机(78)带动旋转;第二绕线横担(74)水平贯穿固定在滑动支撑座(2)内的滑动座转子(23)上,第一绕线横担(64)和第二绕线横担(74)关于滑动座转子(23)轴对称设置;第二放线机构内的线材通过第二张力传感器(710)和第二顺线器(79)绕于第二绕线轮(73)上;将绕于第二绕线轮(73)上的第二绕线模组线材(715)端头抽出穿入第二绕线横担(74)的一端并通过设置在第二绕线横担(74)上的第二导线滚子(75)进入第二分离式张力传感器(76)而后通过第二导线滚子(75)由第二绕线横担(74)的另一端穿出并缠绕在贯穿于空心导管(3)中的棒材(1000)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轴收放式绕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1)、滑动支撑座(2)、空心导管(3)、中空主轴(4)、主轴驱动轮(5)、第一绕线模组(6)和第二绕线模组(7),固定座(1)和滑动支撑座(2)均放置在水平机座上,固定座(1)和滑动支撑座(2)之间设置间距;中空主轴(4)转动套装在空心导管(3)上且空心导管(3)的两端均伸出中空主轴(4),空心导管(3)的左端固定支撑在固定座(1)上,中空主轴(4)的右端固定支撑在滑动支撑座(2)内的滑动座转子(23)上;主轴驱动轮(5)固定套设于中空主轴(4)的左端,中空主轴(4)通过主轴驱动轮(5)以及设置的主轴驱动电机(52)带动旋转;第一绕线模组(6)包括第一绕线轴(61)、第一绕线驱动轮(62)、第一绕线轮(63)、第一绕线横担(64)和第一放线机构;第一绕线轴(61)转动套装在中空主轴(4)上,第一绕线驱动轮(62)和第一绕线轮(63)均固定套设在第一绕线轴(61)上,第一绕线轴(61)通过第一绕线驱动轮(62)以及设置的第一绕线驱动电机(68)带动旋转;第一绕线横担(64)水平贯穿固定在滑动支撑座(2)内的滑动座转子(23)上;第一放线机构内的线材通过第一张力传感器(610)和第一顺线器(69)绕于第一绕线轮(63)上;将绕于第一绕线轮(63)上的第一绕线模组线材(615)端头抽出穿入第一绕线横担(64)的一端并通过设置在第一绕线横担(64)上的第一导线滚子(65)进入第一分离式张力传感器(66)而后通过第一导线滚子(65)由第一绕线横担(64)的另一端穿出并缠绕在贯穿于空心导管(3)中的棒材(1000)上;第二绕线模组(7)包括第二绕线轴(71)、第二绕线驱动轮(72)、第二绕线轮(73)、第二绕线横担(74)和第二放线机构;第二绕线轴(71)转动套装在第一绕线模组(6)内的第一绕线轴(61)上,第二绕线驱动轮(72)和第二绕线轮(73)均固定套设在第二绕线轴(71)上,第二绕线轴(71)通过第二绕线驱动轮(72)以及设置的第二绕线驱动电机(78)带动旋转;第二绕线横担(74)水平贯穿固定在滑动支撑座(2)内的滑动座转子(23)上,第一绕线横担(64)和第二绕线横担(74)关于滑动座转子(23)轴对称设置;第二放线机构内的线材通过第二张力传感器(710)和第二顺线器(79)绕于第二绕线轮(73)上;将绕于第二绕线轮(73)上的第二绕线模组线材(715)端头抽出穿入第二绕线横担(74)的一端并通过设置在第二绕线横担(74)上的第二导线滚子(75)进入第二分离式张力传感器(76)而后通过第二导线滚子(75)由第二绕线横担(74)的另一端穿出并缠绕在贯穿于空心导管(3)中的棒材(1000)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收放式绕线机,其特征在于,主轴驱动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顺科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