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针织大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6654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8 0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针织大圆机,突破传统大圆机导向装置的构造形式,调整导向孔在纱线方向上的位置,旋松第一锁紧螺栓,适当扳动导向板,第一限位部的第一凸条相对于第二限位部的第一条形槽转动,使导向板相对于第一连接板产生沿纱线方向的适当摆动角度,旋紧第一锁紧螺栓,使各第一凸条与各第一条形槽相配合卡扣在一起对导向板进行锁紧限位;调整导向孔在垂直于纱线方向上的位置,旋松第二锁紧螺栓,适当扳动调整板,第三限位部的第二凸条相对于第四限位部的第二条形槽转动,使调整板带动导向板相对于支撑板产生垂直于纱线方向的适当摆动角度,旋紧第二锁紧螺栓,使各第二凸条与各第二条形槽相配合卡扣在一起对调整板和导向板进行锁紧限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针织大圆机
本技术涉及针织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针织大圆机。
技术介绍
针织大圆机也叫作针织圆形纬编机或简称针织圆纬机,其结构已为公知,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200810136226公开一种针织圆纬机,用于把纱线针织成双面布,针织由针筒完成,该针织圆纬机顶部设有圆周分布的多个输纱器,所述针织圆纬机中心部设有转动杆,该转动杆上分布有多个支架,该支架上安装有电风扇,用于吹走所述输纱器附近的飞絮;所述多个支架中,至少部分支架带有可弯折结构,使得安装在该支架上的电风扇可以吹到不同的位置。所述带有可弯折结构的支架包括二个支杆,该二个支杆由紧固件锁紧,通过拧松紧固件实现所述二个支杆之间的角度调节。所述电风扇处于不同的水平面上。该专利技术专利与市场上其它大圆针织机的构造大致相同,在编织机构进行编织之前,都需要通过送纱导向机构对纱线进行导向,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送纱导向机构不易根据要求调整位置和角度等参数,送纱导向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鉴于此,本案专利技术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导向孔进行灵活的空间位置调整以适应各种导向需求,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方便,送纱导向效率高,实用性强的新型针织大圆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针织大圆机,包括大圆机主体,所述大圆机主体包括编织机构和对编织机构进行供纱的送纱导向机构;所述送纱导向机构设于所述编织机构的台面上,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导向板、调整板和支撑板;所述导向板形成有供纱线穿过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内套设有瓷套,所述导向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支撑板所在的平面相垂直;所述调整板包括与所述导向板平行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与所述支撑板平行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导向板的下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端通过第一锁紧螺栓锁紧在一起,所述导向板的下端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锁紧螺栓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端形成有供所述第一锁紧螺栓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导向板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连接板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应配合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螺纹孔径向延伸并围绕第一螺纹孔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凸条,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通孔径向延伸并围绕第一通孔呈环形分布的第一条形槽;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端和所述支撑板的上端通过第二锁紧螺栓锁紧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端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锁紧螺栓相配合的第二螺纹孔,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形成有供所述第二锁紧螺栓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形成有朝向所述支撑板的第三限位部,所述支撑板形成有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对应配合的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螺纹孔径向延伸并围绕第二螺纹孔呈环形分布的第二凸条,所述第四限位部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通孔径向延伸并围绕第二通孔呈环形分布的第二条形槽。所述支撑板配设有驱动支撑板在水平面内沿垂直于支撑板的方向移动的水平移动驱动装置;所述水平移动驱动装置包括水平延伸并垂直于所述支撑板的驱动螺杆,两个平行处于驱动螺杆两侧的导向轨,以及两个连接于驱动螺杆和两导向轨两端的连接端板;所述支撑板的下端匹配插入两所述导向轨之间,所述支撑板的下端形成有与所述驱动螺杆相配合的驱动螺孔。所述第一凸条、第一条形槽、第二凸条和第二条形槽均由内向外逐渐变宽,且横截面均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一锁紧螺栓配设有第一操作把手,所述第二锁紧螺栓配设有第二操作把手,所述驱动螺杆配设有第三操作把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新型针织大圆机,突破传统大圆机导向装置的构造形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纱线从导向板的导向孔中穿过,当需要调整导向孔在纱线方向上的位置时,可旋松第一锁紧螺栓,适当扳动导向板,第一限位部的第一凸条相对于第二限位部的第一条形槽转动,使导向板相对于第一连接板产生沿纱线方向的适当摆动角度,然后再旋紧第一锁紧螺栓,使各第一凸条与各第一条形槽相配合卡扣在一起对导向板进行锁紧限位;当需要调整导向孔在垂直于纱线方向上的位置时,可旋松第二锁紧螺栓,适当扳动调整板,第三限位部的第二凸条相对于第四限位部的第二条形槽转动,使调整板带动导向板相对于支撑板产生垂直于纱线方向的适当摆动角度,然后再旋紧第二锁紧螺栓,使各第二凸条与各第二条形槽相配合卡扣在一起对调整板和导向板进行锁紧限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新型针织大圆机,其可对导向孔进行灵活的空间位置调整以适应各种导向需求,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方便,送纱导向效率高,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四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五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编织机构2-送纱导向机构21-导向板211-导向孔212-瓷套213-第一螺纹孔214-第一限位部22-调整板221-第一连接板2211-第一通孔2212-第二限位部222-第二连接板2221-第三限位部23-支撑板231-第四限位部24-第一锁紧螺栓241-第一操作把手25-第二锁紧螺栓251-第二操作把手26-水平移动驱动装置261-驱动螺杆2611-第三操作把手262-导向轨263-连接端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针织大圆机,如图1-5所示,包括大圆机主体,大圆机主体包括编织机构1和对编织机构1进行供纱的送纱导向机构2;送纱导向机构2设于编织机构1的台面上,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导向板21、调整板22和支撑板23;导向板21形成有供纱线穿过的导向孔211,导向孔211内套设有瓷套(陶瓷材料制成的套装结构,镶嵌在导向孔211内)212,导向板21所在的平面与支撑板23所在的平面相垂直;调整板22包括与导向板21平行连接的第一连接板221和与支撑板23平行连接的第二连接板222;导向板21的下端和第一连接板221的上端通过第一锁紧螺栓24锁紧在一起,导向板21的下端形成有与第一锁紧螺栓24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213,第一连接板221的上端形成有供第一锁紧螺栓24穿过的第一通孔2211;导向板21形成有朝向第一连接板221的第一限位部214,第一连接板221形成有与第一限位部214相对应配合的第二限位部2212;第一限位部214包括多个沿第一螺纹孔213径向延伸并围绕第一螺纹孔213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凸条,第二限位部2212包括多个沿第一通孔2211径向延伸并围绕第一通孔2211呈环形分布的第一条形槽;第二连接板222的下端和支撑板23的上端通过第二锁紧螺栓25锁紧在一起,第二连接板222的下端形成有与第二锁紧螺栓25相配合的第二螺纹孔,支撑板23的上端形成有供第二锁紧螺栓25穿过的第二通孔;第二连接板222形成有朝向支撑板23的第三限位部2221,支撑板23形成有与第三限位部2221相对应配合的第四限位部231;第三限位部2221包括多个沿第二螺纹孔径向延伸并围绕第二螺纹孔呈环形分布的第二凸条,第四限位部231包括多个沿第二通孔径向延伸并围绕第二通孔呈环形分布的第二条形槽。本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纱线从导向板21的导向孔211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针织大圆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针织大圆机,包括大圆机主体,所述大圆机主体包括编织机构和对编织机构进行供纱的送纱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纱导向机构设于所述编织机构的台面上,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导向板、调整板和支撑板;所述导向板形成有供纱线穿过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内套设有瓷套,所述导向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支撑板所在的平面相垂直;所述调整板包括与所述导向板平行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与所述支撑板平行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导向板的下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端通过第一锁紧螺栓锁紧在一起,所述导向板的下端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锁紧螺栓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端形成有供所述第一锁紧螺栓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导向板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连接板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应配合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螺纹孔径向延伸并围绕第一螺纹孔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凸条,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通孔径向延伸并围绕第一通孔呈环形分布的第一条形槽;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端和所述支撑板的上端通过第二锁紧螺栓锁紧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端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锁紧螺栓相配合的第二螺纹孔,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形成有供所述第二锁紧螺栓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形成有朝向所述支撑板的第三限位部,所述支撑板形成有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对应配合的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螺纹孔径向延伸并围绕第二螺纹孔呈环形分布的第二凸条,所述第四限位部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通孔径向延伸并围绕第二通孔呈环形分布的第二条形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针织大圆机,包括大圆机主体,所述大圆机主体包括编织机构和对编织机构进行供纱的送纱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纱导向机构设于所述编织机构的台面上,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导向板、调整板和支撑板;所述导向板形成有供纱线穿过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内套设有瓷套,所述导向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支撑板所在的平面相垂直;所述调整板包括与所述导向板平行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与所述支撑板平行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导向板的下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端通过第一锁紧螺栓锁紧在一起,所述导向板的下端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锁紧螺栓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端形成有供所述第一锁紧螺栓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导向板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连接板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应配合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螺纹孔径向延伸并围绕第一螺纹孔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凸条,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通孔径向延伸并围绕第一通孔呈环形分布的第一条形槽;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端和所述支撑板的上端通过第二锁紧螺栓锁紧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端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锁紧螺栓相配合的第二螺纹孔,所述支撑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市恒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