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03124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包括第一圆管、第二圆管、内螺纹螺母、第一软密封圈和硬密封圈;所述硬密封圈将第一软密封圈安装在第一圆管上;所述第一圆管插入第二圆管内连接安装;所述第二圆管的管口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螺母和外螺纹旋紧挤压硬密封圈形成密封。软密封圈和硬密封圈的复合结构在安装中有机结合,协同发挥密封作用,起到了良好的密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
本技术涉及管件领域,特别是一种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便于生产以及使用方便,输水管件在生产过程中都是将接头、阀门等管件和整根水管分开加工生产,在铺设安装时再固定连接在一起。为了保证管道密封不漏水,在连接处专门添加有密封结构。常见的密封方法分为硬密封和软密封,硬密封是指阀板与阀体之间的密封材质都是金属材料,软密封是指阀板与阀体之间镶嵌了一层橡胶材质或者是塑料材质。在一些情况下,由于水管安装稳固性的要求,管件之间的相对作用力较大,这时橡胶或塑料材质受力形变的幅度较大,甚至会偏离原来设置的密封位置,因此不适宜采用软密封。在采用硬密封方法时,由于管件和密封件均为金属,整体形变量较为均匀,难以发生局部形变去适应凸起或者填补上的缺痕,因此如果在管件上存在加工瑕疵或者运输安装过程中出现的划痕,密封件便无法很好地对连接处进行密封,导致出现漏水问题。同时,硬密封还存在安装后无法调节管道角度、难以重复拆装等缺陷,对安装施工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包括第一圆管、第二圆管、内螺纹螺母、第一软密封圈和硬密封圈;所述硬密封圈将第一软密封圈安装在第一圆管上;所述第一圆管插入第二圆管内连接安装;所述第二圆管的管口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螺母和外螺纹旋紧挤压硬密封圈形成密封。第一圆管穿过内螺纹螺母、第一软密封圈和硬密封圈后插入第二圆管内,内螺纹螺母吃住第二圆管管口的外螺纹后进一步旋紧,挤压内螺纹螺母和第二圆管之间的第一软密封圈和硬密封圈使它们发生径向形变,从而填充满第一圆管、第二圆管和内螺纹螺母之间的缝隙,实现密封。受到挤压时,硬密封圈因为强度相对于软密封圈更大,所以不会过度形变或发生位移,能对管件实现硬密封;同时,第一软密封圈夹在硬密封圈和第一圆管之间受力形变,将第一圆管中出现的加工瑕疵或者划痕等填充密实,提升了管件连接处的密封效果;第一软密封圈因为被硬密封圈围在内侧,形状和位置都受到硬密封圈的限制,即使受到较大的力也不会出现传统软密封中出现的形变过大甚至位移的情况。硬密封圈对软密封圈进行形变方向和位置上的限制,软密封圈对硬密封圈留下的缝隙进行填充补齐,软密封圈和硬密封圈的复合结构在安装中有机结合,协同发挥密封作用,起到了比“在管道上并排穿入软密封圈和硬密封圈,两种密封圈的密封作用简单叠加”的技术方案更好的密封效果。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硬密封圈内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于放置第一软密封圈。设置第一凹槽后,第一软密封圈设置在硬密封圈内侧时可以放置在第一凹槽中,使第一软密封圈和硬密封圈组合后不会使硬密封圈的内径变小,方便将密封圈套装在管件上,且第一软密封圈和硬密封圈的相对位置更加固定,不易在安装过程中出现偏移滑动。作为一种实施例,硬密封圈沿径向分割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凹槽设置在其中任一部分靠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结合处的内侧。通过硬密封圈的端口将第一软密封圈装入需耗费较多的工时,且对第一软密封圈的尺寸和弹性都有一定的要求限制。通过将硬密封圈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快速方便地将第一软密封圈放置在硬密封圈内的第一凹槽中,提升了加工效率。作为一种实施例,硬密封圈沿径向分割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硬密封圈的结合处的内侧均设有凹槽。第一凹槽可以是完全设置在硬密封圈的某一部分上,也可以在硬密封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分别设置凹槽,两部分合拢在一起时,各部分上的凹槽组合在一起恰好构成第一凹槽。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软密封圈内径小于第一圆管外径,第一软密封圈和第一圆管之间为过盈配合。第一软密封圈因为采用的塑料或者橡胶材质,因此较容易发生弹性形变。在内螺纹螺母和第二圆管结合挤压密封圈之前,因为第一圆管的插入,第一软密封圈和第一圆管之间就已存在一定的形变和密封作用,使整个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装配完成后可以具有更好的密封效果。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软密封圈,所属硬密封圈外侧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放置第二软密封圈。第一软密封圈用于在硬密封圈和第一圆管之间加强密封,在密封圈外侧安装的第二软密封圈用于在硬密封圈和第二圆管之间加强密封,减少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结合处的接缝漏水的隐患,进一步提升密封效果。第二软密封圈的工作原理和第一软密封圈类似,此处不再赘述。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硬密封圈为铜材质的硬密封圈。铜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良好的延展性,在受力形变时不易发生折断破损,是制作硬密封圈的较为理想的材料。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软密封圈为橡胶材质的软密封圈。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软密封圈为橡胶材质的软密封圈。橡胶圈富有弹性,延展性也相当好,用橡胶圈制作软密封圈,可以在受挤压形变时更好地贴合管件填充缝隙,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的结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的装配结构剖视图。图中各附图标记为:1、第一圆管;2、第二圆管;21、外螺纹;3、内螺纹螺母;4、第一软密封圈;5、硬密封圈;51、第一凹槽;52、第二凹槽;53、第一部分;54、第二部分;6、第二软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考图1和2,本技术提供一种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包括第一圆管1、第二圆管2、内螺纹螺母3、第一软密封圈4和硬密封圈5;硬密封圈5将第一软密封圈4安装在第一圆管上1;第一圆管1插入第二圆管2内连接安装;第二圆管2的管口设置有外螺纹21,内螺纹螺母3和外螺纹21旋紧挤压硬密封圈5形成密封。第一圆管1穿过内螺纹螺母3、第一软密封圈4和硬密封圈5后插入第二圆管2内,内螺纹螺母3吃住第二圆管2管口的外螺纹21后进一步旋紧,挤压内螺纹螺母3和第二圆管2之间的第一软密封圈4和硬密封圈5使它们发生径向形变,从而填充满第一圆管1、第二圆管2和内螺纹螺母3之间的缝隙,实现密封。受到挤压时,硬密封圈5因为强度相对于软密封圈更大,所以不会过度形变或发生位移,能对管件实现硬密封;同时,第一软密封圈4夹在硬密封圈5和第一圆管1之间受力形变,将第一圆管1中出现的加工瑕疵或者划痕等填充密实,提升了管件连接处的密封效果;第一软密封圈4因为被硬密封圈5围在内侧,形状和位置都受到硬密封圈5的限制,即使受到较大的力也不会出现传统软密封中出现的形变过大甚至位移的情况。硬密封圈5对第一软密封圈4进行形变方向和位置上的限制,第一软密封圈4对硬密封圈5留下的缝隙进行填充补齐,第一软密封圈4和硬密封圈5的复合结构在安装中有机结合,协同发挥密封作用,起到了比“在管道上并排穿入软密封圈和硬密封圈,两种密封圈的密封作用简单叠加”的技术方案更好的密封效果。请参考图2,作为一种实施例,硬密封圈5内侧设有第一凹槽51,第一凹槽51用于放置第一软密封圈4。设置第一凹槽51后,第一软密封圈4设置在硬密封圈5内侧时可以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圆管、第二圆管、内螺纹螺母、第一软密封圈和硬密封圈;所述硬密封圈将第一软密封圈安装在第一圆管上;所述第一圆管插入第二圆管内连接安装;所述第二圆管的管口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螺母和外螺纹旋紧挤压硬密封圈形成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圆管、第二圆管、内螺纹螺母、第一软密封圈和硬密封圈;所述硬密封圈将第一软密封圈安装在第一圆管上;所述第一圆管插入第二圆管内连接安装;所述第二圆管的管口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螺母和外螺纹旋紧挤压硬密封圈形成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密封圈内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于放置第一软密封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硬密封圈沿径向分割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凹槽设置在其中任一部分靠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结合处的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管软硬双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硬密封圈沿径向分割为第一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和灿王彬海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索兰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