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上料系统及上料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01947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子上料系统,包括,转子输送设备,其至少包括:将转子接续传输的一直线输送机构,该直线输送机构上设置承载所述转子的一承载部,该承载部可水平转动;转子角度检测机构,朝向被直线输送机构输送到某位置时的转子设置;所述承载部根据转子角度检测机构的检测转动其上的转子至规定朝向。还相应的提供了上料方法,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直线输送机构可以将转子进行上料的直线输送,而通过转子角度的检测机构与所述承载部可将待装配转子调整至待装配角度,从而实现根据装配过程中转子所需角度、位置,将转子调整和送达,以实现对所述整体自动压配过程的支持。

Feeding system and feeding method of roto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feeding system, a rotor including a rotor, conveying equipment, which at least comprises a linear conveying mechanism will continue rotor transmission, the linea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s provided with a bearing part of the rotor bearing, the bearing part can rotate horizontally; the rotor angle is straight toward the detection mechanism, conveying mechanism for conveying the rotor of a position setting; the bearing part according to the detection of rotor angle detection mechanism on the rotation of the rotor to the specified direction. Also provides a charging method, the use of the invention, a straight line through the conveying mechanism can be linear rotor material conveying, and by the detection mechanism of the rotor angle and the bearing part can be adjusted to the assembly of the rotor assembly angle, so as to achieve the required assembly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rotor angle and position, will rotor adjustment and deliver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whole process with automatic pressure suppo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子上料系统及上料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缩机转子装配
,尤其涉及一种转子上料系统及上料方法。
技术介绍
压缩机转子装配是压缩机装配的关键环节,传统压缩机的转子以热套方式装配,但变频压缩机的结构和转子材料特性决定了转子装配时,只能采用冷压方式,热套方式会造成转子裂纹。压缩机曲轴的偏心特性、非承力缸体结构及组合后转子间隙的严格要求,决定了实现转子精密压配的技术难度很大,国外相关企业也无可以满足我国产品结构和制造工艺要求的成熟设备。为了解决目前国内大多数压缩机企业使用人工装配检测的方法,为了使得检测精度高,效率更高的装配,本申请人之前提出了在线式高效率自动精密压配设备方案,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310122068.2和CN201310122155.8的专利文献。但是,上述仅是针对自动压配过程所提供的方案,未涉及转子的自动上料过程,为了能够实现从转子上料到装配到压缩机中整体的自动压配化方案,需要一种转子上料的解决方案,以支持所述整体的自动压配。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子上料系统及上料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子上料系统,包括,转子输送设备,其至少包括:将转子接续传输的一直线输送机构,该直线输送机构上设置承载所述转子的一承载部,该承载部可水平转动;转子角度检测机构,朝向被直线输送机构输送到某位置时的转子设置;所述承载部根据转子角度检测机构的检测转动其上的转子至规定朝向。由上,通过直线输送机构可以将转子进行上料的直线输送,而通过转子角度的检测机构与所述承载部可将待装配转子调整至待装配角度,从而实现根据装配过程中转子所需角度、位置,将转子调整和送达,以实现对所述整体自动压配过程的支持。可选的,所述转子输送设备包括:由所述直线输送机构构成的所述第一直线输送机构,用于将转子朝向距离转子目的位置缩短的方向传输一定距离;与所述第一直线输送机构构成角度的送第二直线输送机构,具有将所述转子夹持传输的夹持部,用于将第一直线输送机构送达的转子夹持传输给第三直线输送机构;所述第三直线输送机构与所述第二直线输送机构构成角度设置,具有将所述转子夹持传输的夹持部,用于将第二直线输送机构送达的转子夹持传输至转子目的位置。由上,通过所述相邻构成角度的直线输送机构,实现将转子朝向转子目的位置接续传输,这样可以适配于转子原始的来料位置与目的位置难以直接传输的情况,便于在生产线上的空间布设。可选的,所述第一、二、三直线输送机构中相邻的直线输送机构成直角设置。由上,可缩短第一、二、三直线输送机构长度,从而使得空间布设紧凑。可选的,所述转子角度测量机构包括一传感器,于所述直线输送机构的传输行程的送达位处的上方设置。由上,该传感器可布设于所述直线输送机构的传输行程的送达位处,是基于送达位处会具有所传输转子的停顿时间,有利于传感器对转子角度的识别。可选的,所述第三直线传输机构的夹持部为外夹式结构,其开口朝向转子目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一直线输送机构承载部与第三直线输送机构夹持部位于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直线输送机构的夹持部为内撑式结构,朝向下方设置,支撑所述夹持部的轨道高于所述承载部设置,该夹持部沿该第二直线输送机构的轨道可运行至所述第一直线输送机构的传输行程的送达位处上方位置;所述传感器为滑动设置,可远离所述直线输送机构的传输行程的送达位上方位置滑动。由上所述结构,当第二直线输送机构的夹持部运行至所述第一直线输送机构的传输行程的送达位处上方位置前,所述传感器可滑动让位,从而使得系统结构紧凑,节省空间。可选的,所述传感器侧部通过竖直的连杆连接其下方的一滑块配合相应的一轨道进行所述滑动设置,所述滑块配合的该轨道与所述第二直线输送机构的轨道平行设置。由上,所述传感器的滑块、轨道位于其下方,且与所述第二直线输送机构的轨道平行设置,使得系统结构紧凑,节省空间。可选的,所述第三直线输送机构夹持部正对处具有同一水平面的一支撑台,其为第二直线输送机构送达位与第三直线输送机接收位的交接位。由上,通过该交接作用的支撑台,使得两具有夹持部的直线输送机构的转子交接松散配合,互不干扰。可选的,还包括,机械手上料设备,其包括:料车,用于从料车的料盒内依次抓取转子移送至转子输送设备的所述直线输送机构的承载部内的六轴机械手。由上,可使得转子成批供料,为自动化提供支持。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转子上料方法,包括:A、由直线输送机构构成的第一直线输送机构通过其承载部承载转子,将转子朝向距离转子目的位置缩短的方向传输一定距离;B、由承载部根据转子角度检测机构的检测转动其上的转子至规定朝向;C、由与第一直线输送机构构成角度的送第二直线输送机构通过其夹持部将第一直线输送机构承载部送达的转子夹持传输给第三直线输送机构;D、由与所述第二直线输送机构构成角度设置的第三直线输送机构通过其夹持部将第二直线输送机构送达的转子夹持传输至转子目的位置。由上,通过直线输送机构将转子进行上料的直线输送,而通过转子角度的检测机构与所述承载部可将待装配转子调整至待装配角度,从而实现根据装配过程中转子所需角度、位置,将转子调整和送达,以实现对所述整体自动压配过程的支持。可选的,所述步骤B、C之间还包括:驱动转子角度检测机构滑动离开其位置为第二直线输送机构的夹持部让位。由上,当第二直线输送机构的夹持部运行至所述第一直线输送机构的传输行程的送达位处上方位置前,所述传感器可滑动让位,从而使得系统结构紧凑,节省空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转子上料系统,包括,转子输送设备,其至少包括:将转子接续传输的两个直线输送机构,该两直线输送机构上分别设置有将所述转子夹持传输的夹持部;用于两所述夹持部交接转子时承载该转子的支撑台,该支撑台可水平转动;转子角度检测机构,朝向所述支撑台上的转子设置;所述支撑台根据转子角度检测机构的检测转动至其上的转子至规定朝向。由上,通过直线输送机构将转子进行上料的直线输送,而通过转子角度的检测机构与所述支撑台可将待装配转子调整至待装配角度,从而实现根据装配过程中转子所需角度、位置,将转子调整和送达,以实现对所述整体自动压配过程的支持。可选的,所述转子输送设备包括:第一直线输送机构,用于将转子朝向距离转子目的位置缩短的方向传输一定距离;构成所述两个直线输送机构的第二、三直线输机构,所述第二直线传输机构与所述第一直线输送机构构成角度设置,用于将第一直线输送机构送达的转子夹持传输至所述支撑台;所述第三直线输送机构与所述第二直线输送机构构成角度设置,用于将所述支撑台上的第二直线输送机构送达的转子夹持传输至转子目的位置。由上,通过所述相邻构成角度的直线输送机构,实现将转子朝向转子目的位置接续传输,这样可以适配于转子原始的来料位置与目的位置难以直接传输的情况,便于在生产线上的空间布设。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转子上料方法,包括:由第一直线输送机构将转子朝向距离转子目的位置缩短的方向传输一定距离;由与所述第一直线输送机构构成角度设置的第二直线传输机构将第一直线输送机构送达的转子通过其夹持部夹持传输至支撑台;由所述支撑台根据转子角度检测机构的检测转动至其上的转子至规定朝向;由与所述第二直线输送机构构成角度设置的第三直线输送机构将所述支撑台上的转子夹持传输至转子目的位置。由上,通过直线输送机构将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转子上料系统及上料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子上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输送设备,其至少包括:将转子接续传输的一直线输送机构,该直线输送机构上设置承载所述转子的一承载部,该承载部可水平转动;转子角度检测机构,朝向被直线输送机构输送到某位置时的转子设置;所述承载部根据转子角度检测机构的检测转动其上的转子至规定朝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子上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输送设备,其至少包括:将转子接续传输的一直线输送机构,该直线输送机构上设置承载所述转子的一承载部,该承载部可水平转动;转子角度检测机构,朝向被直线输送机构输送到某位置时的转子设置;所述承载部根据转子角度检测机构的检测转动其上的转子至规定朝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输送设备包括:由所述直线输送机构构成的所述第一直线输送机构,用于将转子朝向距离转子目的位置缩短的方向传输一定距离;与所述第一直线输送机构构成角度的第二直线输送机构,具有将所述转子夹持传输的夹持部,用于将第一直线输送机构送达的转子夹持传输给第三直线输送机构;所述第三直线输送机构与所述第二直线输送机构构成角度设置,具有将所述转子夹持传输的夹持部,用于将第二直线输送机构送达的转子夹持传输至转子目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三直线输送机构中相邻的直线输送机构成直角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角度测量机构包括一传感器,于所述直线输送机构的传输行程的送达位处的上方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直线传输机构的夹持部为外夹式结构,其开口朝向转子目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一直线输送机构承载部与第三直线输送机构夹持部位于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直线输送机构的夹持部为内撑式结构,朝向下方设置,支撑所述夹持部的轨道高于所述承载部设置,该夹持部沿该第二直线输送机构的轨道可运行至所述直线输送机构的传输行程的送达位处上方位置;所述传感器为滑动设置,可远离所述直线输送机构的传输行程的送达位上方位置滑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侧部通过竖直的连杆连接其下方的一滑块配合相应的一轨道进行所述滑动设置,所述滑块配合的该轨道与所述第二直线输送机构的轨道平行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直线输送机构夹持部正对处具有同一水平面的一支撑台,其为第二直线输送机构送达位与第三直线输送机接收位的交接位。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械手上料设备,其包括:料车,用于从料车的料盒内依次抓取转子移送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芳许浩磊檀学莹崔云飞高帅
申请(专利权)人: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