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无功补偿系统以及无功补偿配电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00698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1 0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力无功补偿系统以及无功补偿配电设备,涉及配电技术领域,无功补偿配电设备包括高压电源、高压断路器和电力无功补偿系统,电力无功补偿系统包括电能计量装置、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和调节电容,电能计量装置连接于配电变压器的高压侧,无功补偿装置与调节电容并联在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调节电容用于抵消配电变压器产生的空载感性无功功率。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一直并联一个调节电容用于抵消用户在空载或者接近空载时配电变压器本身所产生的感性无功功率,最终使得配电变压器高压侧的电能计量装置上所反应的功率因素较高,避免了支付高额考核费用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力无功补偿系统以及无功补偿配电设备
本技术涉及配电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力无功补偿系统以及无功补偿配电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电力工业的任务也更加艰巨,由于工业的发展,现在电网中的无功损耗急剧增大,使电网电能质量恶化,同时也加重线路和变压器的负担和损耗。如今国家正倡导节能减排,因此电网中的无功补偿引来了更多的关注。无论工业负载还是生活负载,其中感性负载都占比较大的比例,比如变压器、异步电机和很多的家用电器都是感性负载。这些负载的自然功率因数较低,它所消耗的无功功率扎起电力传输中的电量中占很高的比例。线路中的无功功率的增加会导致功率因数的降低,导致电流的增大和系统电压的下降,从而增加线路和设备的损耗,导致大量电能的损耗。经专利技术人调研发现,由于电气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工业和民用配电系统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感性无功功率。供电公司为了提高供电系统的传输效率,一般要求在用户侧采用电容对感性无功功率进行补偿,并对补偿情况的功率因素进行考核,若功率因素低于某个值则需要收取较多的考核费用。本技术所述的无功功率补偿系统可用于因供电公司考核无功功率的工业园区、化工厂、加工厂、矿山、小区等单位。传统的无功补偿系统设计方法是依据负载的总的无功功率在低压侧配置相适宜的电容器,但供电公司实际的电能计量装置一般又设置在高压侧,当用户的用电负载处于空载或者接近空载的较低负载时低压侧的电容投切装置所检测到的感性无功功率很小,不能投入补偿电容。但是在供电公司的电源高压侧电能计量装置上所测量的功率因素则非常低,用户将会支付供电公司的高额考核费用,即通过力调电费的形式增收电费。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使得高压侧计量装置上所反应的功率因素较高,避免供电公司对用户的考核的电力无功补偿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无功补偿系统,其能够避免供电公司对用户的考核,避免支付高额的考核费用,十分经济。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功补偿配电设备,其能够避免供电公司对用户的考核,避免支付高额的考核费用,十分经济。本技术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电力无功补偿系统,包括电能计量装置、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和调节电容,电能计量装置连接于配电变压器的高压侧,无功补偿装置与调节电容并联在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调节电容用于抵消配电变压器产生的空载感性无功功率。无功补偿装置包括无功补偿单元与用户负载端口,用户负载端口用于连接用电负载,无功补偿单元用于对用电负载产生的感性无功功率进行补偿。进一步地,调节电容的功率为配电变压器产生的空载感性无功功率的0.8-1.2倍。进一步地,无功补偿单元包括保护断路器、电流互感器、第一补偿支路以及第一补偿电容,保护断路器、电流互感器以及第一补偿支路依次串联,且保护断路器连接于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第一补偿支路连接于用户负载端口,第一补偿电容连接于补偿支路。进一步地,第一补偿支路具有第一负荷开关,第一负荷开关的进线端连接于电流互感器,第一负荷开关的出线端连接于第一补偿电容。进一步地,第一补偿支路为分相补偿支路。进一步地,无功补偿单元还包括第二补偿支路以及第二补偿电容,第二补偿支路连接于电流互感器,第二补偿电容连接于第二补偿支路。进一步地,第二补偿支路具有第二负荷开关,第二负荷开关的进线端连接于电流互感器,第二负荷开关的出线端连接于第二补偿电容。进一步地,第二补偿支路为三相补偿支路。进一步地电力无功补偿系统还包括避雷器,避雷器连接于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并接地。一种无功补偿配电设备,包括高压电源、高压断路器和电力无功补偿系统,电力无功补偿系统包括电能计量装置、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和调节电容,电能计量装置连接于配电变压器的高压侧,无功补偿装置与调节电容并联在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调节电容用于抵消配电变压器产生的空载感性无功功率。无功补偿装置包括无功补偿单元与用户负载端口,用户负载端口用于连接用电负载,无功补偿单元用于对用电负载产生的感性无功功率进行补偿。配电变压器的高压侧通过高压断路器与高压电源连接,电能计量装置连接在高压电源与配电变压器之间,用于测量用电负载电能。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力无功补偿系统,将电能计量装置连接于配电变压器的高压侧,无功补偿装置与调节电容并联在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调节电容用于抵消配电变压器产生的空载感性无功功率。用户负载端口连接于用电负载,无功补偿单元用于对用电负载产生的感性无功功率进行补偿。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在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一直并联一个调节电容用于抵消用户在空载或者接近空载时配电变压器本身所产生的感性无功功率,最终使得配电变压器高压侧的电能计量装置上所反应的功率因素较高,避免了供电公司对用户的考核,避免了支付高额考核费用的情况。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力无功补偿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无功补偿装置的结构框图;图3为图2中无功补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无功补偿配电设备的示意图。图标:100-电力无功补偿系统;110-电能计量装置;130-配电变压器;150-无功补偿装置;151-无功补偿单元;1511-保护断路器;1512-电流互感器;1513-第一补偿支路;1514-第一补偿电容;1515-第二补偿支路;1516-第二补偿电容;1517-第一负荷开关;1518-第二负荷开关;153-用户负载端口;170-调节电容;200-无功补偿配电设备;210-高压电源;230-高压断路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电力无功补偿系统以及无功补偿配电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力无功补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能计量装置、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和调节电容,所述电能计量装置连接于所述配电变压器的高压侧,所述无功补偿装置与所述调节电容并联在所述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所述调节电容用于抵消所述配电变压器产生的空载感性无功功率;所述无功补偿装置包括无功补偿单元与用户负载端口,所述无功补偿单元与所述用户负载端口连接,所述用户负载端口用于连接用电负载,所述无功补偿单元用于对所述用电负载产生的感性无功功率进行补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无功补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能计量装置、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和调节电容,所述电能计量装置连接于所述配电变压器的高压侧,所述无功补偿装置与所述调节电容并联在所述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所述调节电容用于抵消所述配电变压器产生的空载感性无功功率;所述无功补偿装置包括无功补偿单元与用户负载端口,所述无功补偿单元与所述用户负载端口连接,所述用户负载端口用于连接用电负载,所述无功补偿单元用于对所述用电负载产生的感性无功功率进行补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无功补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电容的功率为所述配电变压器产生的空载感性无功功率的0.8-1.2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无功补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功补偿单元包括保护断路器、电流互感器、第一补偿支路以及第一补偿电容,所述保护断路器、所述电流互感器以及所述第一补偿支路依次串联,且所述保护断路器连接于所述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所述第一补偿支路连接于所述用户负载端口,所述第一补偿电容连接于所述补偿支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无功补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偿支路具有第一负荷开关,所述第一负荷开关的进线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姗贾之杰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蜀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