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002376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1 0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蒸发装置和冷凝装置;压缩机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还包括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一压缩腔的吸气端与第一吸气口相连、其排气端与第一排气口相连;第二压缩腔的吸气端与第二吸气口相连、其排气端与第二排气口相连;还包括一个以上的切换压缩腔和一个以上的补气口,补气口与第一吸气口和/或第二吸气口相连,切换压缩腔的吸气端与补气口相连、排气端与第一排气口和/或第二排气口相连。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工况及温差需求条件下,通过切换压缩腔的连接方式,实现容积比的切换,从而实现不同蒸发温差(或冷凝温差)的要求,从而提升系统的能效水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冷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空调
,具体涉及一种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公开号CN105444453A的专利提出了一种采用一台单级双缸压缩机实现的双温制冷和制热系统,通过采用两个气缸及其相连的两个四通阀及相应的不同制冷剂回路,实现双蒸发温度制冷或双冷凝温度制热,双温制冷或双温制热在实现梯级冷却或加热的同时,提高了系统能效水平。但是,该专利技术中两个气缸的容积比是固定的,在设计工况条件下,两个固定容积比的气缸能够满足两个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的温差要求,在实现双温制冷或制热过程中提升能效水平。但是,在非设计工况条件下,工况及负荷的不同对两个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的温差要求不同,而固定容积比的两个气缸对工况的适应性较差,无法满足变蒸发温差(或冷凝温差)的要求。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双温制冷系统存在对工况的适应性较差,无法满足变蒸发温差(或冷凝温差)的要求等技术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研究设计出一种制冷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制冷系统存在对工况的适应性较差,无法满足变蒸发温差(或冷凝温差)的要求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制冷系统。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其包括压缩机、蒸发装置和冷凝装置;所述压缩机包括相互独立的两个以上的压缩腔;还包括一个以上的切换压缩腔和一个以上的补气口,所述补气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所述切换压缩腔的吸气端与所述补气口相连、其排气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优选地,所述相互独立的两个以上的压缩腔包括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所述吸气口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所述排气口也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压缩腔的吸气端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其排气端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压缩腔的吸气端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其排气端与所述第二排气口相连;所述切换压缩腔为一个、为第三压缩腔,所述补气口也为一个,且所述第三压缩腔的吸气端为第三吸气端、与所述补气口相连,所述第三压缩腔的排气端为第三排气端、其与所述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优选地,所述补气口通过第一旁通支路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且所述第一旁通支路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和/或,所述补气口通过第二旁通支路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且所述第二旁通支路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缩腔、所述第二压缩腔和所述第三压缩腔分别为相互独立的气缸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缩腔和所述第三压缩腔为由一个气缸通过两个滑片分隔形成的两个压缩腔,所述第二压缩腔为独立的气缸;或者,所述第二压缩腔和所述第三压缩腔为由一个气缸通过两个滑片分隔形成的两个压缩腔,所述第一压缩腔为独立的气缸;或者,所述第一压缩腔和所述第二压缩腔为由一个气缸通过两个滑片分隔形成的两个压缩腔,所述第三压缩腔为独立的气缸。优选地,所述冷凝装置包括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管路相接后再连至所述第一冷凝器的一端;或者,所述冷凝装置包括能够形成梯级制热的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一排气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一端相连。优选地,所述蒸发装置包括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通过管路相接后再连至所述第一蒸发器的一端;或者,所述蒸发装置包括能够形成梯级制冷的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一吸气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吸气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一端相连。优选地,当所述冷凝装置仅包括第一冷凝器,且蒸发装置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时,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另一端相接后再连接至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另一端。优选地,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管路相接于第一交点,所述第一交点再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另一端相连,其中所述第一管路为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所述另一端之间的管段,所述第二管路为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所述另一端之间的管段。优选地,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优选地,当所述冷凝装置包括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时,还包括储液器,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管路连至所述储液器中、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另一端通过第四管路连至所述储液器中。优选地,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所述第四管路上设置有第四节流装置。优选地,当所述蒸发装置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时,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另一端通过第五管路连至所述储液器中、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另一端通过第六管路连至所述储液器中。优选地,所述第五管路上设置有第五节流装置、所述第六管路上设置有第六节流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制冷系统,通过在原有的并行单级双缸压缩机的基础上增设一个以上的切换压缩腔和一个以上的补气口,并使得切换压缩腔吸气端与补气口相连、排气端与压缩机排气口相连、且补气口通过外部管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能够将并行的两个以上压缩腔中的吸气口中的一个或两个连至补气口、并连通至压缩机中的一个以上的切换压缩腔,经切换压缩腔压缩后再通过并行压缩腔中的排气口中的一个或两个进行排出,从而能够在不同的工况及温差需求条件下,通过切换压缩腔的连接方式,实现容积比的切换,从而实现不同蒸发温差(或冷凝温差)的要求,从而提升系统的能效水平;有效解决在非设计工况条件下,工况及负荷的不同对两个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的温差要求不同,而固定容积比的两个气缸对工况的适应性较差,无法满足变蒸发温差(或冷凝温差)的要求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制冷系统的实施例1的系统结构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的制冷系统的三个压缩腔的第一种连接方式结构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的制冷系统的三个压缩腔的第二种连接方式结构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的制冷系统的第一压缩腔为独立气缸的结构图;图3b为本专利技术的制冷系统的第二压缩腔为独立气缸的结构图;图3c为本专利技术的制冷系统的第三压缩腔为独立气缸的结构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的制冷系统的第一和三压缩腔为组合式气缸的结构图;图4b为本专利技术的制冷系统的第二和三压缩腔为组合式气缸的结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制冷系统的实施例2的系统结构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压缩机;21、第一四通阀;22、第二四通阀;31、第一冷凝器;32、第二冷凝器;41、第一节流装置;42、第二节流装置;43、第三节流装置;44、第四节流装置;45、第五节流装置;46、第六节流装置;5、储液器;61、第一蒸发器;62、第二蒸发器;70、第一交点;71、第一管路;72、第二管路;73、第三管路;74、第四管路;75、第五管路;76、第六管路;9、第一截止阀;10、第二截止阀;A、第一压缩腔;B、第二压缩腔;C、第三压缩腔;a、第一吸气口;b、第二吸气口;c、补气口;d、第一排气口;e、第二排气口;101、第一吸气进口;102、第二吸气进口;103、第三吸气进口;111、第一缸体;112、第一转子;113、第一滑片;114、第一压缩腔体;115、第一滑片腔;116、第一弹簧;117、第一排气出口;121、第二缸体;122、第二转子;123、第二滑片;124、第二压缩腔体;125、第二滑片腔;126、第二弹簧;127、第二排气出口;131、第三缸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制冷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蒸发装置和冷凝装置;所述压缩机包括相互独立的两个以上的压缩腔;还包括一个以上的切换压缩腔和一个以上的补气口,所述补气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所述切换压缩腔的吸气端与所述补气口相连、其排气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蒸发装置和冷凝装置;所述压缩机包括相互独立的两个以上的压缩腔;还包括一个以上的切换压缩腔和一个以上的补气口,所述补气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所述切换压缩腔的吸气端与所述补气口相连、其排气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互独立的两个以上的压缩腔包括第一压缩腔(A)和第二压缩腔(B);所述吸气口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吸气口(a)和第二吸气口(b),所述排气口也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排气口(d)和第二排气口(e),所述第一压缩腔的吸气端与所述第一吸气口(a)相连、其排气端与所述第一排气口(d)相连;所述第二压缩腔的吸气端与所述第二吸气口(b)相连、其排气端与所述第二排气口(e)相连;所述切换压缩腔为一个、为第三压缩腔(C),所述补气口(c)也为一个,且所述第三压缩腔(C)的吸气端为第三吸气端、与所述补气口(c)相连,所述第三压缩腔(C)的排气端为第三排气端、其与所述所述第一排气口(d)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口(c)通过第一旁通支路(ac)与所述第一吸气口(a)相连,且所述第一旁通支路(ac)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9);和/或,所述补气口(c)通过第二旁通支路(bc)与所述第二吸气口(b)相连,且所述第二旁通支路(bc)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10)。4.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腔(A)、所述第二压缩腔(B)和所述第三压缩腔(C)分别为相互独立的气缸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腔(A)和所述第三压缩腔(C)为由一个气缸通过两个滑片分隔形成的两个压缩腔,所述第二压缩腔(B)为独立的气缸腔体;或者,所述第二压缩腔(B)和所述第三压缩腔(C)为由一个气缸通过两个滑片分隔形成的两个压缩腔,所述第一压缩腔(A)为独立的气缸腔体;或者,所述第一压缩腔(A)和所述第二压缩腔(B)为由一个气缸通过两个滑片分隔形成的两个压缩腔,所述第三压缩腔(C)为独立的气缸腔体。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包括第一冷凝器(31),所述第一排气口(d)与所述第二排气口(e)通过管路相接后再连至所述第一冷凝器(31)的一端;或者,所述冷凝装置包括能够形成梯级制热的第一冷凝器(31)和第二冷凝器(32),所述第一排气口(d)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凝器(31)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波方金升梁祥飞庄嵘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