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线引出部的构造以及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2245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31 16: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引线引出部的构造以及马达,使作业性提高,并使拉力不会直接作用于引线的基端部。向电气设备的外壳的外部引出引线(6)的引线引出部(5)的构造具备:第一部件(51),具有沿引线的引出方向(D1)延伸的第一贯通孔(51a);第二部件(52),在相对于第一贯通孔(51a)向与引出方向(D1)交叉的方向(D2)偏移的位置具有沿引出方向(D1)延伸的第二贯通孔(52a);结合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的结合构造(50);以及在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被结合的状态下,在第一贯通孔(51a)及第二贯通孔(52a)之间沿交叉的方向(D2)延伸的连接空间(53)。第一贯通孔(51a)、第二贯通孔(52a)以及连接空间(53)形成供引线插通且具有多个折弯部的路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引线引出部的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向电气设备的外壳外部引出引线的引出部的构造。
技术介绍
在多数电气设备中,通过电源输入用引线供电。例如,马达、特别是无刷马达是通过控制向定子的绕组通电来使转子旋转而得到输出的马达,通过电源输入用引线向绕组供电。该引线在外壳内与各相绕组连接,并且引出到外壳的外部。另外,用于控制通电的信号输入输出用引线与控制用基板连接,并且引出到外壳的外部。这些引线例如在引出部分,利用树脂部件保持其位置、姿势不变化。此外,为了使引线即使从外部拉拽也不会简单地脱落,例如,考虑进行将引线弯曲并卡在树脂部件的一部分的作业,从而将引线形成预先折弯的状态后收纳于外壳的内部(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267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地将引线形成预先折弯的状态后收纳于外壳内的情况下,需要折弯引线并保持该状态的作业工序,存在作业性差的课题。本申请鉴于上述的课题而做成,因此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引线引出部的构造,提高作业性,并且即使施加外力,引线也不移动,拉力不直接作用于与基板等的连接部(基端部)。此外,不限于该目的,本申请的其它目的还于由后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导出的作用效果,起到现有技术得不到的作用效果。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1)在此公开的引线引出部的构造为向电气设备的外壳的外部引出引线的引出部的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部件,其具有沿上述引线的引出方向延伸的第一贯通孔;第二部件,其在相对于上述第一贯通孔向与上述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移的位置具有沿上述引出方向延伸的第二贯通孔;结合构造,其结合上述第一部件及上述第二部件;以及连接空间,其在上述第一部件及上述第二部件被结合的状态下,在上述第一贯通孔及上述第二贯通孔之间沿与上述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上述第一贯通孔、上述第二贯通孔以及上述连接空间形成供上述引线插通且具有多个折弯部的路径。(2)优选的是,上述第一部件位于上述引线的基端部侧,上述第一贯通孔配置为在与上述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比上述第二贯通孔远离上述引线的上述基端部。即,上述引线优选从上述基端部向上述第一贯通孔延伸,通过上述第一贯通孔后进入上述连接空间,在上述连接空间内呈S字状转弯,并经由上述第二贯通孔而延伸到外部。(3)优选的是,上述引线引出部的构造还具备在上述外壳的壁部形成的开口部,上述第一部件及上述第二部件夹着上述开口部,而分别从上述壁部的一面及另一面结合,从而形成上述具有多个折弯部的路径,上述连接空间形成在上述开口部内。(4)优选的是,上述第一部件及上述第二部件为相同形状,且一方装配于上述壁部的一面,另一方装配于上述壁部的另一面。专利技术效果在向外部拉拽引线的情况下,在具有多个折弯部的路径中,引线的存在于连接空间内的部分卡在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因此能够防止拉力直接作用于引线的基端部,能够防止引线脱落。另外,通过结合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而形成具有多个折弯部的路径,因此,若使两个部件在将引线通过了第一贯通孔及第二贯通孔的至少一方的状态下结合,则引线自动地成为具有多个折弯部的形状,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附图说明图1是分解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的引线引出部的构造的马达的轴向剖视图。图2(a)及(b)是表示图1的引出部的构造的立体图,(a)是从端盖的背侧(下方)观察到的图,(b)是从端盖的表侧(上方)观察到的图。图3(a)及(b)是表示图2的端盖的图,(a)是背面侧,(b)是表面侧。图4(a)至(c)是表示图2的保持件的图,(a)是从正面观察保持件的背面的图,(b)是图4(a)的B-B向视剖视图,(c)是保持件的侧视图。图5是图1的A部放大图。图6(a)至(c)是将图1的引出部的构造放大后的图,(a)是从端盖的表侧观察开口部的主视图,(b)是从端盖的背侧观察开口部的主视图,(c)是以向图6(a)及(b)的D-D向视剖视图组合两个保持件的方式表示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变形例的引线引出部的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图8(a)至(c)是从端盖的表侧观察能够应用于其它变形例的引线引出部的构造的三种开口部的主视图。图中:1—马达(无刷马达、电气设备),4—外壳,40a—侧壁(壁部),41—端盖(盖、壁部),41c、41c′—开口部,41e—边缘,41r—R面(倒角部),5—引出部(引线引出部),50—结合构造,51、51′—第一保持件(第一部件),51a—第一贯通孔,51b—第一卡定部,51c—第一退避部,52、52′—第二保持件(第二部件),52a—第二贯通孔,52b—第二卡定部,52c—第二退避部,53—连接空间,6—信号引线(引线),6a—基端部,8—电源引线(引线),D1—引出方向,D2—交叉方向。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作为实施方式的引线引出部的构造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只是示例,并非意于排除以下的实施方式未明示的各种变形、技术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能够在不脱离它们的宗旨的范围中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另外,根据需要,能够选择取舍,或者能够适当组合。在以下的说明中,示例马达(无刷马达)作为电气设备。另外,以下述方式进行说明:将马达的轴向设为“上下方向”,将外壳的底部侧设为“下方”,将开口侧设为“上方”。1.结构1-1.整体结构图1是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引线引出部的构造的无刷马达1(以下,称为“马达1”)的轴向分解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内转子型无刷DC马达,具备在构成马达1的外廓的外壳4(马达外壳)内收纳的转子2及定子3。如图1所示,转子2具有与轴20一体旋转的转子铁芯21、和固定于转子铁芯21的多个磁铁22,且经由两个轴承23、24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外壳4及端盖41。外壳4具有:一端开口的有底筒状(大致圆筒状)的主体40;以及安装于主体40的侧壁40a的上端面并堵塞主体40的开口的端盖41(盖)。在端盖41设有:封闭主体40的开口的具有厚度的平面状的平面部41a;以及在平面部41a的中央向下方突出的筒状的支撑部41b。外壳4的主体40及端盖41例如可以是类似于铝合金的金属制。如图3(a)及(b)所示,端盖41具有在平面部41a贯穿设置的开口部41c及三个端子用孔部41d。开口部41c是用于将传感器信号输入输出用引线6(以下,称为“信号引线6”)引出到外壳4的外部的矩形的孔,对于其结构在后面进行叙述。端子用孔部41d是供连接有电源输入用引线8(以下,称为“电源引线8”)的端子(未图示)插通的圆孔。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端盖41,在平面部41a的周围设置三个凸缘部41f,在各凸缘部41f贯穿设置紧固用孔部41h。另外,从在平面部41a的背面凹陷设置的矩形的凹陷41g的中央偏移地设置开口部41c。由此,开口部41c相对于凹陷41g的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的各中心线至少针对一个方向成为非线对称,因此能够防止后述的保持件51(52)的嵌入方向出错。此外,本说明书所谓的“对称”、“非对称”是指在一个平面上或投影面上的二维的对称、非对称。如图1所示,定子3是在中央具有配置转子2的空间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具备:压入固定于外壳4的主体40的环状的定子铁芯30;具有绝缘性的绝缘体31、32;以及绕组部33。绕组部33是线圈经由绝缘体31、32而卷绕于定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60/201710447603.html" title="引线引出部的构造以及马达原文来自X技术">引线引出部的构造以及马达</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引线引出部的构造,是向电气设备的外壳的外部引出引线的引出部的构造,上述引线引出部的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部件,其具有沿上述引线的引出方向延伸的第一贯通孔;第二部件,其在相对于上述第一贯通孔向与上述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移的位置具有沿上述引出方向延伸的第二贯通孔;结合构造,其结合上述第一部件及上述第二部件;以及连接空间,其在上述第一部件及上述第二部件被结合的状态下,在上述第一贯通孔及上述第二贯通孔之间沿与上述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上述第一贯通孔、上述第二贯通孔以及上述连接空间形成供上述引线插通且具有多个折弯部的路径。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6.20 JP 2016-121650;2016.07.08 JP 2016-135681.一种引线引出部的构造,是向电气设备的外壳的外部引出引线的引出部的构造,上述引线引出部的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部件,其具有沿上述引线的引出方向延伸的第一贯通孔;第二部件,其在相对于上述第一贯通孔向与上述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移的位置具有沿上述引出方向延伸的第二贯通孔;结合构造,其结合上述第一部件及上述第二部件;以及连接空间,其在上述第一部件及上述第二部件被结合的状态下,在上述第一贯通孔及上述第二贯通孔之间沿与上述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上述第一贯通孔、上述第二贯通孔以及上述连接空间形成供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崎佑哉
申请(专利权)人: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