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纳米微乳化燃油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纳米微乳化燃油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它是一种广泛适用于汽油、柴油、重油等烃类燃油的增效剂。
技术介绍
国内燃油添加剂发展较晚,而且品种简单,主要都集中在以清净剂为主的单一功能的添加剂,技术雷同的很多。传统的汽、柴油清净剂(参见CN98103579.5)性能简单,主要还集中在聚烷基酰胺和聚醚胺等为主的清净分散剂,其功能单一,节油不明显。另外,传统清净剂加入汽、柴油中有一定的降污作用,但是由于氮化物的加入和其他原因,一般会导致氮氧化物含量升高,而氮氧化物是造成城市大气中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柴油乳化剂(参见CN02111285.1)加入后,形成的乳化柴油燃烧时可以减少污染,并有一定程度的节油,但乳化柴油的不稳定性给使用者带来诸多的不便。目前,应用于柴、重油上的添加剂品种很多,但大多数是以金属离子催化作用为主的混合型添加剂(参见CN02157655.6),使用时间长后,会导致锅炉、窑炉等燃烧设备灰份沉积严重,甚至影响正常燃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全新、多功能、高效、性能稳定、节油的纳米微乳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纳米微乳化燃油增效剂,其特征是该纳米微乳化燃油增效剂包括相转移催化剂、微乳化表面活性剂、微乳化助剂、去离子活性水和界面改性剂,其中各组分的含量组成,相转移催化剂为8-12(重量%),微乳化表面活性剂为16-23(重量%),微乳化助剂为30-46(重量%),去离子活性水为10-30(重量%),界面改性剂为14-25(重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微乳化燃油增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转移催化剂包括曲拉通系列、司派系列和吐温系列,所述的微乳化表面活性剂包括烷基磺酸、柠檬酸、水杨酸、亚麻酸、油酸等形成的盐,所述的微乳化助剂以多元醇类、脂肪酸类、脂肪醚类为主,所述的界面改性剂包括聚酰胺类、多胺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微乳化燃油增效剂,其特征在于纳米微乳化汽油增效剂的配方是,相转移催化剂为8-10(重量%),微乳化表面活性剂为16-20(重量%),微乳化助剂为35-40(重量%),去离子活性水为15-30(重量%),界面改性剂为15-20(重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纳米微乳化燃油增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微乳化汽油增效剂的组成中,相转移催化剂是曲拉通-100,微乳化表面活性剂是烷基石油磺酸,微乳化助剂是十个碳原子左右的甘油醇或脂肪醇,界面改性剂是脂肪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微乳化燃油增效剂,其特征在于纳米微乳化柴油增效剂的配方是,相转移催化剂为8-10(重量%),微乳化表面活性剂为18-22(重量%),微乳化助剂为32-43(重量%),去离子活性水为25-30(重量%),界面改性剂为14-18(重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