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水体交换量的鱼苗孵化及培育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93517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5 2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控水体交换量的鱼苗孵化及培育池,包括蓄水池、多排鱼苗孵化培育池、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与各排鱼苗孵化培育池对应的分水管、总排水渠和与各排鱼苗孵化培育池对应的分排水渠;所述蓄水池的顶部设有进水口,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有排水口;所述蓄水池内的底部设有增氧纳米管,所述增氧纳米管连接外部增氧装置;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的进水口接入蓄水池的底部,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的出水口分别连接分水管的进水口;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的一侧为进水侧,与该进水侧相对的另一侧为排水侧,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的顶部靠近进水侧设有喷水管,所述分水管的出水口分别连接与其对应鱼苗孵化培育池的喷水管的进水口。

Fish hatching and breeding pool with controlled water exchang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ontrollable water exchange amount of fry hatching and breeding ponds, including reservoirs, multi row fry hatching pool, fry hatching pool total water diversion water pipe corresponding to each row, fry hatching pool, drainage tube and fry hatching pool and each row of the corresponding drainage; the top of the tank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 inlet, the reservoir bottom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 outlet; the cistern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oxygen oxygen nanotubes nanotubes connected to external aeration device; the fry hatching pool total water inlet pipe at the bottom of the pool access, the fry hatching pool total water inlet pipe outlet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water inlet pipe is divided; one side of the fry hatching pool for the inlet side, the other side opposite to the inlet side of the drain side, the hatching fry culture The top of the breeding pool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 spray tube near the inlet side, and the water outlet of the water pipe i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water inlet of the water spray tube corresponding to the hatching and breeding pond of the fish seedl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控水体交换量的鱼苗孵化及培育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领域,特别是一种可控水体交换量的鱼苗孵化及培育池。
技术介绍
目前在渔业养殖中,鱼苗的孵化与培育环节是分开的。普遍做法是先将受精卵置于孵化池中,流水进行孵化。再把从受精卵中孵化出的鱼苗转移至室外池塘中,培养成规格苗,或者直接养殖成商品鱼。这种做法一方面需要使用大量水并占用土地,浪费资源;同时,在西藏,野生水鸟很多,会大量捕食鱼苗,室外土池培苗需要添加防鸟网,增加成本和工作量;因此室内育苗系统成为育苗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但是刚孵出的鱼苗,俗称“水花”,游泳能力弱,会随水流运动至出水部,被吸附在出水部的小孔或筛网上,造成死亡,影响了鱼苗存活率。申请号为CN201520558719.7的技术公开了一种鱼苗孵化池,“其包括:第一池壁,其为圆环形;第二池壁,其为圆环形,设于第一池壁内侧,与第一池壁同轴布置,第二池壁高度较第一池壁低;第一池壁内侧与第二池壁外侧为阻隔以形成第一水池,第二池壁内侧为阻隔以形成第二水池;过滤网,其设于第二池壁上方,沿第二池壁外边缘呈圆柱形布置;水流控制系统,其将第二水池中的水抽入第一水池;第一排污通道,其设于第一水池底部,与第一水池连通;第二排污通道,其设于第二水池底部,与第二水池连通”。然而,该专利中的鱼苗孵化池没有曝气装置,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易缺氧。申请号为CN201520724047.2的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鱼苗孵化、培育池,“包括水池,所述水池具有出水部并配套设置有曝气结构,所述曝气结构的出气孔沿出水部周边均匀布置。曝气结构产生大量气泡充斥在出水部周围。这样可以很好的防止游泳能力弱的水花进入出水部周边,被吸附在出水部,无法脱离,造成死亡,有效的提高了鱼苗存活率。此外在孵化阶段,曝气结构能起曝气增氧作用,为鱼苗孵化提供必要的氧气,保障较高的孵化率”。然而,该专利的新型鱼苗孵化、培育池中曝气结构产生大量气泡充斥在出水部周围,水池中间水体容氧不确定能保证,高密度集约化养殖鱼苗水体中间易缺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控水体交换量的鱼苗孵化及培育池。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控水体交换量的鱼苗孵化及培育池,包括蓄水池、多排鱼苗孵化培育池、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与各排鱼苗孵化培育池对应的分水管、总排水渠和与各排鱼苗孵化培育池对应的分排水渠;所述蓄水池的顶部设有进水口,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有排水口;所述蓄水池内的底部设有增氧纳米管,所述增氧纳米管连接外部增氧装置;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的进水口接入蓄水池的底部,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的出水口分别连接分水管的进水口;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的一侧为进水侧,与该进水侧相对的另一侧为排水侧,所述分排水渠设于鱼苗孵化培育池的排水侧,所述分排水渠的出水口接入总排水渠,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的顶部靠近进水侧设有喷水管,所述分水管的出水口分别连接与其对应鱼苗孵化培育池的喷水管的进水口。优选地,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位于蓄水池内部分的管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开口,所述开口上设有过滤网。优选地,所述蓄水池的一侧设有控制该蓄水池内水位的水位控制器,所述水位控制器连接蓄水池的进水泵。优选地,所述蓄水池底部的倾斜度为0.5%-1.5%。优选地,所述蓄水池的底部沿着池底倾斜方向平铺有多根相互平行的增氧纳米管,所述增氧纳米管的管间距为30cm-50cm,所述增氧纳米管上均布有多个爆气孔,所述爆气孔的孔径为20μm-30μm,所述爆气孔的孔间距为10μm-20μm。优选地,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上设有控水开关和水流速表。优选地,所述喷水管的底部均布有多个朝向进水侧的喷水口,所述喷水口的轴心与水平面呈40°-50°夹角。优选地,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的排水侧为组合挡板,所述组合挡板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挡板和高度可调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设于第一挡板远离进水侧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板的底部设有网片。优选地,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底部的倾斜度为2‰-4‰。优选地,每排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从靠近蓄水池的一侧至远离蓄水池的方向依次增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进水为经蓄水池纳米管曝气过滤后的水,从蓄水池出来的水溶氧可达10mg/L以上,水通过水管喷洒在池壁上再流入鱼苗孵化及培育池中,这样可保证集约化鱼苗孵化及培育的溶氧需求;同时池底无杂物(增氧管、曝气头等),方便清理粪便和残饵。2、由于西藏本土鱼大部分为裂腹鱼类,鱼卵孵化过程中有敏感期,本专利技术中进水口水先经过均匀布满小孔的管子45°斜喷在池壁上后再流入池内,对水体波动造成的影响很小,因此在鱼卵孵化的敏感期中不会对其造成影响;不用在鱼苗孵化培育池中装纳米管或者曝气石,避免产生大量的气泡可能造成鱼苗得气泡病。3、在本专利技术中培育池进水端装有水体流速表,可控制单位时间内水体交换次数,在科研实训基地中,意义重大。4、本专利技术的鱼苗孵化培育池中,池底有千分之三的倾斜度,这样排水即可排尽,又可防止鱼苗集聚在排水口,伤到鱼苗。5、本专利技术中水从培育池一端上边进,从另一端下边出,水体交换充分。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蓄水池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鱼苗孵化培育池的进水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鱼苗孵化培育池的排水侧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鱼苗孵化培育池内水流交换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0-蓄水池,11-增氧纳米管,12-水位控制器,13-进水口14-排水口,20-鱼苗孵化培育池,21-进水侧,22-排水侧,23-喷水管,24-第一挡板,25-第二挡板,30-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31-分水管,32-控水开关,33-水流速表,40-总排水渠,41-分排水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如图1、图2、图4所示,一种可控水体交换量的鱼苗孵化及培育池,包括蓄水池10、多排鱼苗孵化培育池20、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30、与各排鱼苗孵化培育池20对应的分水管31、总排水渠40和与各排鱼苗孵化培育池20对应的分排水渠41;所述蓄水池10的顶部设有进水口13,所述蓄水池10的底部设有排水口14;所述蓄水池10内的底部设有增氧纳米管11,所述增氧纳米管11连接外部增氧装置;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30的进水口接入蓄水池10的底部,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30的出水口分别连接分水管31的进水口;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20的一侧为进水侧21,与该进水侧21相对的另一侧为排水侧22,所述分排水渠41设于鱼苗孵化培育池20的排水侧22,所述分排水渠41的出水口接入总排水渠40,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20的顶部靠近进水侧21设有喷水管23,所述分水管31的出水口分别连接与其对应鱼苗孵化培育池20的喷水管23的进水口。使用时,将水从蓄水池的进水口注入蓄水池中,蓄水池中的水再通过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分水管、喷水管分别注入鱼苗孵化培育池,增氧纳米管连接外部增氧装置后可对蓄水池中的水增氧。在清洗蓄水池时,可通过蓄水池的排水口排出池内的水后对蓄水池进行彻底的清洗。鱼苗孵化培育池中的水从进水侧流入,从排水侧流出,在鱼苗孵化培育池内,水可以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可控水体交换量的鱼苗孵化及培育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控水体交换量的鱼苗孵化及培育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池、多排鱼苗孵化培育池、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与各排鱼苗孵化培育池对应的分水管、总排水渠和与各排鱼苗孵化培育池对应的分排水渠;所述蓄水池的顶部设有进水口,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有排水口;所述蓄水池内的底部设有增氧纳米管,所述增氧纳米管连接外部增氧装置;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的进水口接入蓄水池的底部,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的出水口分别连接分水管的进水口;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的一侧为进水侧,与该进水侧相对的另一侧为排水侧,所述分排水渠设于鱼苗孵化培育池的排水侧,所述分排水渠的出水口接入总排水渠,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的顶部靠近进水侧设有喷水管,所述分水管的出水口分别连接与其对应鱼苗孵化培育池的喷水管的进水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水体交换量的鱼苗孵化及培育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池、多排鱼苗孵化培育池、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与各排鱼苗孵化培育池对应的分水管、总排水渠和与各排鱼苗孵化培育池对应的分排水渠;所述蓄水池的顶部设有进水口,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有排水口;所述蓄水池内的底部设有增氧纳米管,所述增氧纳米管连接外部增氧装置;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的进水口接入蓄水池的底部,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的出水口分别连接分水管的进水口;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的一侧为进水侧,与该进水侧相对的另一侧为排水侧,所述分排水渠设于鱼苗孵化培育池的排水侧,所述分排水渠的出水口接入总排水渠,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的顶部靠近进水侧设有喷水管,所述分水管的出水口分别连接与其对应鱼苗孵化培育池的喷水管的进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水体交换量的鱼苗孵化及培育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鱼苗孵化培育池总进水管位于蓄水池内部分的管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开口,所述开口上设有过滤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水体交换量的鱼苗孵化及培育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的一侧设有控制该蓄水池内水位的水位控制器,所述水位控制器连接蓄水池的进水泵。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可控水体交换量的鱼苗孵化及培育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底部的倾斜度为0.5%-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本和牟振波张忭忭王万良周建设
申请(专利权)人: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西藏,5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