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鱼苗人工孵化系统,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包括孵化池、隔离池、流水渠、调节池和存储罐、进水管、水泵和出水管;孵化池位于隔离池内,两者呈回字形;在孵化池的侧壁顶部设置有连通孵化池和隔离池的溢水口;隔离池经流水渠与调节池相连通;流水渠槽底沿长度方向倾斜设置,流水渠的入口位于其槽底高端并与隔离池连通、出口位于其槽底低端并与调节池连通,且流水渠入口的设置高度低于溢水口的设置高度;调节池经进水管与存储罐连通,存储罐经出水管与孵化池连通,在出水管上设置有水泵。无需向孵化池增氧,有效降低了孵化池池水的传热,降低进排水量的需求,更有利于孵化,且实施方便、循环用水,能有效降低水的消耗,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鱼苗人工孵化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鱼苗的人工孵化过程中,需要模拟自然孵化的水文环境,也即将孵化池中水的含氧量和水温调控在需要的范围内,以保证孵化的实施。现有的鱼苗人工孵化系统,通常为长方形孵化池,装上进排水设施和增氧器即可。由于人工繁殖和自然繁殖的时节一致,因此外界水温基本能够满足人工孵化的要求,因此,通常其水温为进水水温,但为保证孵化池水温,需要增加进排水量以保证孵化池水温的稳定;其次,人工繁殖相比自然繁殖,其鱼卵密度大,因此,对含氧量要求较高,需要增加增氧器以保持池水含氧量。而随着进排水量的增大,增氧量需同步增加,且受流动影响,向孵化池中充氧,池水的含氧量分布不均;同时,增大进排水量,不利于对孵化池池水水流的控制,因此,也即不利于对孵化水文环境的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更有利于孵化,实施方便且节能环保的鱼苗人工孵化系统。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鱼苗人工孵化系统,包括孵化池、隔离池、流水渠、调节池和存储罐、进水管、水栗和出水管;所述孵化池位于所述隔离池内,两者呈回字形;在所述孵化池的侧壁顶部设置有连通孵化池和隔离池的溢水口 ;所述隔离池经流水渠与调节池相连通;所述流水渠槽底沿长度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流水渠的入口位于其槽底高端并与隔离池连通、出口位于其槽底低端并与调节池连通,且所述流水渠入口的设置高度低于溢水口的设置高度;所述调节池经进水管与存储罐连通,所述存储罐经出水管与孵化池连通,在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水栗。进一步的,所述流水渠的槽底沿长度整列有造浪结构。具体的,所述流水渠的槽底为阶梯状,并由槽底阶梯构成所述造浪结构。进一步的,设置向调节池实施充氧的充氧器。最优的,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溢水口对应孵化池池壁的底部。最优的,所述隔离池与调节池相邻并间隔设置,所述流水渠位于隔离池与调节池之间。进一步的,所述流水渠顶部设置有带孔盖板。进一步的,所述流水渠与隔离池相邻位置共用池壁,所述流水渠入口为设置于对应池壁上部的溢流口 ;所述流水渠与调节池相邻位置共用池壁,所述流水渠出口为设置于对应池壁的流水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鱼苗人工孵化系统,无需向孵化池增氧;同时,有效降低了孵化池池水的传热,降低进排水量的需求,可根据具体的孵化密度,也即溶氧消耗情况设置进排水量的下限,并根据具体的流态要求,对水量进行控制,因此,更有利于孵化,且实施方便。其次,本技术的鱼苗人工孵化系统,循环用水,能有效降低水的消耗,节能环保。【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孵化池和隔离池的剖视示意图;图中所不:1- fP?化池、11_溢水口、2_隔尚池、21-溢流口、3_流水渠、31-流水孔、32-带孔盖板、4-调节池、5-存储罐、51-进水管、52-水栗、53-出水管、531-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鱼苗人工孵化系统,包括孵化池1、隔离池2、流水渠3、调节池4和存储罐5、进水管51、水栗52和出水管53 ;所述孵化池1位于所述隔离池2内,两者呈回字形;在所述孵化池1的侧壁顶部设置有连通孵化池1和隔离池2的溢水口 11 ;所述隔离池2经流水渠3与调节池4相连通;所述流水渠3槽底沿长度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流水渠3的入口位于其槽底高端并与隔离池2连通、出口位于其槽底低端并与调节池4连通,且所述流水渠3入口的设置高度低于溢水口 11的设置高度;所述调节池4经进水管51与存储罐5连通,所述存储罐5经出水管53与孵化池1连通,在所述出水管53上设置有水栗52。使用时,鱼卵在孵化池1中进行孵化,孵化池1中的水满后由溢水口 11流入隔离池2,同时,通过溢流口 11保证孵化池1内水位的稳定;其次,孵化池1位于隔离池2内且两者呈回字形,通过隔离池2内的池水对孵化池1的包围,对孵化池1起到保温作用,降低对进排水量的需求,对进排水的控制更为灵活,能够方便的实现对孵化池1内池水流态的控制;其三,通过流水渠3将隔离池2中的水引入调节池4,以稳定隔离池2内水位的稳定,保证隔离效果的实现,防止水回流入孵化池1对孵化的影响,同时,流水渠3的水在流动过程中,与空气不断接触,提高水的溶氧量,实现对水在孵化过程中所消耗氧气的补充;其四,在水流入调节池4时,会引起调节池4内水的飞溅,进一步增加水的溶氧量,同时,通过水在调节池4内的静置,使得水的溶氧量均匀并保证水温与环境温度的接近,也即实现对水温和溶氧量均匀性的调节;其五,通过存储罐5的设置,实现缓冲,在孵化池1进排水要求和调节池4静置时间之间实现平衡,而系统的整体水量可通过对调节池4水位的调节加以实现。本技术的人工孵化系统,无需向孵化池增氧;同时,有效降低了孵化池池水的传热,降低进排水量的需求,可根据具体的孵化密度,也即溶氧消耗情况设置进排水量的下限,并根据具体的流态要求,对水量进行控制,因此,更有利于孵化,且实施方便。其次,本技术的人工孵化系统,循环用水,能有效降低水的消耗,节能环保。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在流水渠流动过程中的溶氧,所述流水渠3的槽底沿长度整列有造浪结构。上述造浪结构可以是任意的能够使水流形成波浪的结构,如整列于槽底的凸起、整列于流水渠3侧壁左右的挡水板等。具体的,在如图所示的实例中,所述流水渠3的槽底为阶梯状,并由槽底阶梯构成所述造浪结构。而对于空气含氧量较低的高海拔山区以及孵化密度极大等极端情况,可根据需要进一步设置向调节池4实施充氧的充氧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为平原地区冷水鱼人工孵化系统,因此,未设置向调节池4进行充氧的充氧器。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管53的出水口 531位于所述溢水口 11对应孵化池1池壁的底部。通过底部进水、顶部出水,能够在孵化池1中形成上升水流,从而保证鱼卵在孵化期间能够悬浮于水中,同时提高孵化池1池水溶氧量的均匀性。为了减小整体的占地面积,进一步的,所述隔离池2与调节池4相邻并间隔设置,所述流水渠3位于隔离池2与调节池4之间。为了方便工作人员的走动,进一步的,所述流水渠3顶部设置有带孔盖板32。工作人员通过带孔盖板32行走;同时,通过带孔盖板32的孔及带孔盖板32之间的间隙保证渠内水与空气的接触。流水渠3的入口、出口可根据具体需要和设置位置的地形进行设置。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为平原地区冷水鱼人工孵化系统,因此,具体的,所述流水渠3与隔离池2相邻位置共用池壁,所述流水渠3入口为设置于对应池壁上部的溢流口 21 ;所述流水渠3与调节池4相邻位置共用池壁,所述流水渠3出口为设置于对应池壁的流水孔31。【主权项】1.鱼苗人工孵化系统,包括孵化池(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离池(2)、流水渠(3)、调节池(4)和存储罐(5)、进水管(51)、水栗(52)和出水管(53); 所述孵化池(1)位于所述隔离池(2)内,两者呈回字形;在所述孵化池(1)的侧壁顶部设置有连通孵化池⑴和隔离池⑵的溢水口(11); 所述隔离池(2)经流水渠(3)与调节池(4)相连通;所述流水渠(3)槽底沿长度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流水渠(3)的入口位于其槽底高端并与隔离池(2)连通、出口位于其槽底低端并与调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鱼苗人工孵化系统,包括孵化池(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离池(2)、流水渠(3)、调节池(4)和存储罐(5)、进水管(51)、水泵(52)和出水管(53);所述孵化池(1)位于所述隔离池(2)内,两者呈回字形;在所述孵化池(1)的侧壁顶部设置有连通孵化池(1)和隔离池(2)的溢水口(11);所述隔离池(2)经流水渠(3)与调节池(4)相连通;所述流水渠(3)槽底沿长度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流水渠(3)的入口位于其槽底高端并与隔离池(2)连通、出口位于其槽底低端并与调节池(4)连通,且所述流水渠(3)入口的设置高度低于溢水口(11)的设置高度;所述调节池(4)经进水管(51)与存储罐(5)连通,所述存储罐(5)经出水管(53)与孵化池(1)连通,在所述出水管(53)上设置有水泵(5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新津兴天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