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用电系统的动力电池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78863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3 0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伏用电系统的动力电池,包括光伏电池、光伏控制器、蓄电池、直流负载和交流负载,所述光伏控制器包括充电电路、控制电路和放电电路,充电电路一端接光伏电池,另一端接蓄电池;逆变电路一端接蓄电池,另一端的一路接至直流负载,另一路经逆变电路接至交流负载,所述光伏电池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的背电极、背电场、P型基底、PN结层、减反射膜层与栅线电极,所述蓄电池包括蓄电池本体、电量控制单元、辅助充电单元以及定时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光伏电池与蓄电池可以智能化控制电量输送,有效的转换太阳能,可以定时或根据电压情况使用蓄电池,达到高效利用蓄电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用电系统的动力电池
本技术涉及光伏
,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用电系统的动力电池。
技术介绍
光伏用电系统由光伏电池、控制器、蓄电池、负载等部分组成。现有光伏用电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光伏电池一般采用多晶硅材料,其多来源于微电子工业的头尾料,其中的金属杂质和微缺陷严重影响了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控制器防雷保护措施不力,影响系统安全性能;蓄电池的多个单体蓄电池之间的容量和自放电不可避免的存在不一致的情形,影响蓄电池寿命;交流负载的变频空调器逆变电路结构复杂,变频效果不够理想。而现有光伏电池与蓄电池之间电量转换使用以及蓄电池充电智能化有待改进。鉴于现有光伏用电系统设计上存在的不足,因而有必要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伏用电系统的动力电池,光伏电池与蓄电池可以智能化控制电量输送,有效的转换太阳能,可以定时或根据电压情况使用蓄电池,达到高效利用蓄电池。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光伏用电系统的动力电池,包括光伏电池、光伏控制器、蓄电池、直流负载和交流负载,所述光伏控制器包括充电电路、控制电路和放电电路,充电电路一端接接光伏电池,另一端接蓄电池;逆变电路一端接蓄电池,另一端的一路接至直流负载,另一路经逆变电路接至交流负载,所述光伏电池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的背电极、背电场、P型基底、PN结层、减反射膜层与栅线电极,所述蓄电池包括蓄电池本体、电量控制单元、辅助充电单元以及定时单元,所述蓄电池本体的正负极分别与电量控制单元、辅助充电单元以及定时单元电性相连。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PN结层与减反射膜层上设有若干平行的槽。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栅线电极包括相互垂直的主栅电极与细栅电极,所述主栅电极与PN结层和减反射膜层上的槽平行。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电池上设有保护壳。本技术中,1、开槽后的电池形貌更能有效的增强对太阳光的吸收,增加光子的折射光程,为后续印刷栅线做铺垫,目的是为了使电池栅线与优化好的电池绒面能更好的形成欧姆接触,来提高对光生载流子的收集并输出,从而会提高电池的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进而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并且适合大规模生产;2、蓄电池进行充电的同时又可以保证蓄电池的活性,避免了蓄电池发生沉积,从而较大程度的延长了蓄电池的寿命;3、光伏电池与蓄电池可以智能化控制电量输送,有效的转换太阳能,可以定时或根据电压情况使用蓄电池,达到高效利用蓄电池。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光伏用电系统的动力电池的电路原理框图;图2为蓄电池为电路原理框图;图3为光伏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背电极、2-背电场、3-P型基底、4-PN结层、5-减反射膜层、6-栅线电极、61-主栅电极、62-细栅电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3,一种光伏用电系统的动力电池,包括光伏电池、光伏控制器、蓄电池、直流负载和交流负载,所述光伏控制器包括充电电路、控制电路和放电电路,充电电路一端接接光伏电池,另一端接蓄电池;逆变电路一端接蓄电池,另一端的一路接至直流负载,另一路经逆变电路接至交流负载,所述光伏电池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的背电极1、背电场2、P型基底3、PN结层4、减反射膜层5与栅线电极6,所述蓄电池包括蓄电池本体、电量控制单元、辅助充电单元以及定时单元,所述蓄电池本体的正负极分别与电量控制单元、辅助充电单元以及定时单元电性相连。PN结层4与减反射膜层5上设有若干平行的槽,栅线电极6包括相互垂直的主栅电极61与细栅电极62,主栅电极61与PN结层4和减反射膜层5上的槽平行,光伏电池上设有保护壳。其中,背电极1与背电场2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背电极与背电场即可;P型基底3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P型基底3即可。减反射膜层5上设置有栅线电极6;栅线电极6优选包括相互垂直度的主栅电极61与细栅电极62。电量控制单元可以检测蓄电池本体内的电压,当电压低于设定值时,光伏电池就会给蓄电池本体充电,当电压达到设定值时,就停止对蓄电池本体充电,辅助充电单元起到充电作用;定时单元可以设定蓄电池本体定时的给系统供电。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光伏用电系统的动力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伏用电系统的动力电池,包括光伏电池、光伏控制器、蓄电池、直流负载和交流负载,所述光伏控制器包括充电电路、控制电路和放电电路,充电电路一端接光伏电池,另一端接蓄电池;逆变电路一端接蓄电池,另一端的一路接至直流负载,另一路经逆变电路接至交流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电池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的背电极、背电场、P型基底、PN结层、减反射膜层与栅线电极,所述蓄电池包括蓄电池本体、电量控制单元、辅助充电单元以及定时单元,所述蓄电池本体的正负极分别与电量控制单元、辅助充电单元以及定时单元电性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用电系统的动力电池,包括光伏电池、光伏控制器、蓄电池、直流负载和交流负载,所述光伏控制器包括充电电路、控制电路和放电电路,充电电路一端接光伏电池,另一端接蓄电池;逆变电路一端接蓄电池,另一端的一路接至直流负载,另一路经逆变电路接至交流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电池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的背电极、背电场、P型基底、PN结层、减反射膜层与栅线电极,所述蓄电池包括蓄电池本体、电量控制单元、辅助充电单元以及定时单元,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仁川罗士传
申请(专利权)人:海志电源技术赣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