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的进风前处理系统及汽车空调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77368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2 2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空调的进风前处理系统及汽车空调。其中汽车空调的进风前处理系统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以及轴流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用于对进入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压缩升温;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相连接,用于将经过所述轴流压缩机压缩升温后的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的热量传递给流过所述第二风道的气流,以在所述第二风道形成高温气流;涡轮,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用于将经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热量传递之后的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膨胀冷却,以在所述第一风道形成低温气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双风道并行设置产生温度不同的两路空气流,将温度较优的空气流供给换热器,实现制冷制热性能的提高。

Pr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n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er and an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er. The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ing air pretreatment system comprises a first channel and second channel, and the axial flow compressor,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channel, the first to enter the air for air compression heating; heat exchanger, and the first air duct and the air duct second is connected to the air passing through axial flow compressor compression heating after the first heat to the air flow through the duct second, to form a high temperature air in the second air duct; the turbine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channel, for after the heat exchanger heat transfer flow of the first air duct expansion cooling. To form a low temperature air flow in the first channel. The technical proposal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o set two air flows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rough two air channels, and supply the better temperature air flow to the heat exchanger to achieve the improvement of refrigeration and heating perform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空调的进风前处理系统及汽车空调
本技术涉及空调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空调的进风前处理系统及汽车空调。
技术介绍
目前的汽车空调所使用的冷媒,例如二氧化碳(R744),其作为一种自然工质,ODP值(ozonedepletionpotential,臭氧层破环潜能)为零,GWP值(GlobalWarmingPotential,温室效应潜能)为1,可以说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制冷剂,在可燃性和毒性需要控制的场合也是理想的制冷剂。然而,虽然在制热应用领域方面R744体现出优于常规制冷剂的性能,但在制冷应用领域方面R744的制冷性能却并不理想,这对R744在冷热供应一体机设备上的开发提出了挑战。据已有研究,在制冷运行时,如果可以降低R744在气冷器出口的温度,系统运行的制冷性能将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目前常规的做法是对气冷器的换热性能进行改进,比如采用换热效果更好的平行流换热器。这种方法在提高系统制冷制热性能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在效果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的进风前处理系统、处理方法及汽车空调,采用双风道并行设置用以解决目前汽车空调系统制冷制热性能难以提高的问题。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的进风前处理系统,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以及轴流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用于对进入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压缩升温;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相连接,用于将经过所述轴流压缩机压缩升温后的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的热量传递给流过所述第二风道的气流,以在所述第二风道形成高温气流;涡轮,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用于将经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热量传递之后的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膨胀冷却,以在所述第一风道形成低温气流。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的低温气流流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的空调换热器用以冷却冷媒,所述第二风道的高温气流作为废气排出。可选地,还包括风道换向机构,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相连接,用于:在制热模式下进行风道换向,使所述第二风道的高温气流流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的空调换热器用以加热冷媒,使所述第一风道的低温气流作为废气排出。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平行设置,并且其二者共用的风道壁在气流通过所述涡轮之前是由导热材料所构成的型面,在气流通过所述涡轮之后是由绝热材料所构成的型面。可选地,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或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位置。可选地,所述轴流压缩机与所述涡轮同轴;所述轴流压缩机采用电驱动,和/或所述涡轮的膨胀功供给于所述轴流压缩机。本技术的又一方面又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系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采用双风道并行设置,通过轴流压缩机的压缩升温、换热器的热传递及涡轮的膨胀冷却过程,产生温度不同的两路空气流,将温度较优的空气流供给汽车空调的车外换热器,实现汽车空调制冷制热性能的提高。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汽车空调的进风前处理系统的设备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的进风前处理系统,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以及轴流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用于对进入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压缩升温;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相连接,用于将经过所述轴流压缩机压缩升温后的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的热量传递给流过所述第二风道的气流,以在所述第二风道形成高温气流;涡轮,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用于将经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热量传递之后的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膨胀冷却,以在所述第一风道形成低温气流。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汽车空调的进风前处理系统的设备结构示意图。图1中所示的设备标号如下:1为第一风道,2为第二风道,3为中轴线,4为换热壁面,5为轴流压缩机,6为热交换器,7为涡轮,8为风道换向机构,9为空调换热器,10为风道A,11为风道B。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风道1与所述第二风道2平行设置,并且其二者有共用的风道壁,所述第一风道1与所述第二风道2的形状可根据汽车安装的方便和降阻目的等因素进行设计,图1所示的结构中,第一风道1与第二风道2为共轴的柱状圆筒结构,图1为风道结构的纵向截面图,其沿中轴线3对称。所述第一风道1与所述第二风道2其二者共用的风道壁在气流通过所述涡轮7之前是由导热材料所构成的型面,如图1所示标号4为换热壁面;二者共用的风道壁在气流通过所述涡轮7之后是由绝热材料所构成的型面。在图1中,为清楚起见,将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在风道换向机构8之后的部分分别称作风道A(图中标号为10),和风道B(图中标号为11)。如图1所示,车外空气分两股流入第一风道1、第二风道2,从左向右,最后由风道A、风道B流出。在通过涡轮7之前,两股气流由导热材料(如铜铝材等)所构成的型面隔开,两气流间可相互传热;在过涡轮7及其后的通道时,两股气流由包含绝热材料的型面隔开,两气流相互绝热。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借助于双风道并行策略,产生温度不同的两路空气流。通过轴流压缩机的压缩升温、换热器的热传递及涡轮的膨胀冷却过程,在第一风道产生低温气流,在第二风道产生高温气流。之后再使用风道换向机构将温度较优的空气流供给汽车空调的车外换热器,实现汽车空调制冷制热性能的提高。根据本技术汽车空调的进风前处理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冷暖机型的情况下,所述系统还包括风道换向机构8,与所述第一风道1和所述第二风道2相连接,用于:在制冷模式下不进行风道换向,使所述第一风道1的低温气流流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的空调换热器9用以冷却冷媒,使所述第二风道2的高温气流作为废气排出;在制热模式下进行风道换向,使所述第二风道2的高温气流流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1的空调换热器9用以加热冷媒,使所述第一风道1的低温气流作为废气排出。具体地,在制冷模式下,车外空气分两股流入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进入第一风道1的气流先经过轴流压缩机5压缩升温,并在温差推动下,通过热交换器6将自身热量散给流过第二风道2的气流。此后,第一风道1的气流通过涡轮7膨胀冷却,形成常压低温冷气流。该模式下风道换向机构不进行风道换向。第一风道1的低温冷气流流向空调换热器9(此时为气冷器)冷却高温高压的R744冷媒,之后由风道A(图中标号为10)流出;第二风道2的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汽车空调的进风前处理系统及汽车空调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空调的进风前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以及轴流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用于对进入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压缩升温;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相连接,用于将经过所述轴流压缩机压缩升温后的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的热量传递给流过所述第二风道的气流,以在所述第二风道形成高温气流;涡轮,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用于将经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热量传递之后的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膨胀冷却,以在所述第一风道形成低温气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空调的进风前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以及轴流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用于对进入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压缩升温;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相连接,用于将经过所述轴流压缩机压缩升温后的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的热量传递给流过所述第二风道的气流,以在所述第二风道形成高温气流;涡轮,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用于将经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热量传递之后的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膨胀冷却,以在所述第一风道形成低温气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低温气流流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的空调换热器用以冷却冷媒,所述第二风道的高温气流作为废气排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道换向机构,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祖分赵桓梁尤轩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