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过程中藻类防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676192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1 2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过程中藻类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螺的选择与处理:选取数量合适且重量在2.5~3.0g范围内的单齿螺,投放前通过0.6~1.5×10

Alga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cultivation of Porphyra haitanensis filamentous body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algal control method for cultivating Porphyra haitanensis shells and filament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steps: Step 1, selection and processing of snail: select a single tooth snail with suitable quantity and weight in the range of 2.5 to 3.0g, before passing 0.6~1.5 x 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过程中藻类防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过程中对附着的藻类生物的防治方法。
技术介绍
坛紫菜是我国重要经济海藻,其产量占全国紫菜产量80%以上。近几年,随着坛紫菜的养殖及加工规模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海藻的主导产业。坛紫菜养殖过程中,贝壳丝状体的培育至关重要,该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坛紫菜后期的苗种供应,进而对养殖面积和产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阶段一般从3月份至7月中旬左右,期间贝壳丝状体要经过多次的清洗以减小附着杂藻对其生长的影响,尤其是贝壳丝状体培育的中后期,随着温度和光照强度的不断升高,附着杂藻的生长速度很快,如果不及时清洗贝壳表面,杂藻将贝壳丝状体覆盖住,从而影响贝壳丝状体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因此,在这个阶段人工清洗贝壳丝状体的次数也随之增多。频繁的清洗贝壳丝状体不仅增加了育苗成本,容易导致贝壳丝状体受损,影响成活率,同时也加大了丝状体受伤感染病菌的风险。然而,受制于技术水平限制,我国目前清除贝壳丝状体杂藻的手段还是以手工清洗为主,少数育苗场虽然也尝试过高压喷雾除杂藻的手段,但都因为杂藻去除的不彻底而不能大面积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过程中藻类防治方法,该方法简单实用,效果显著,有效去除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过程中产生的杂藻,保证坛紫菜贝壳丝状体的顺利培育。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过程中藻类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螺的选择与处理:选取数量合适且重量在2.5~3.0g范围内的单齿螺,投放前通过1×10-5g/ml高锰酸钾溶液进行表面处理5min;步骤二,螺的投放:在育苗贝壳表面出现明显藻类附着时,进行单齿螺的投放;步骤三,藻类清除阶段:在单齿螺投放后的前4~7天,每天进行至少1次单齿螺的粪便处理步骤四,维持阶段:在单齿螺投放4~7天后,隔天进行单齿螺的粪便处理;步骤五,螺的回收:在贝壳丝状体受光促熟前,将单齿螺回收。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选用单齿螺进行生物防治,以处理育苗贝壳表面生长的杂藻,单齿螺为典型的扇舌型,其食物结构中除了少量单细胞硅藻、绿藻门的刚毛藻,还有大量的其它有机碎屑,可以有效对杂藻进行吞食,消灭杂藻,采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表面处理,可以去除其单齿螺上的病菌、杂藻等污染物,保证单齿螺的活性,同时保证贝壳丝状体的正常生长,并且及时对单齿螺粪便进行清理,有效保持养殖池的洁净,避免其他菌类或者病毒滋生,保证贝壳丝状体的正常生长,避免遭受污染,提高成活率,维护和处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藻类去除阶段,即在单齿螺投放的前4~7天,在该时间内,因为藻类的富余,单齿螺处于充分进食状态,产生排泄物较多,故需要每天进行粪便处理,第二阶段为维持阶段,即投放单齿螺的4~7天之后直至单齿螺全面回收,该段时间内通过单齿螺消灭重新长出的杂藻,保证养殖池塘洁净无藻,可以较第一阶段减少单齿螺数量,该段时间杂藻较少,单齿螺进食少,故而排泄物较少,可以减少粪便处理频率;因为单齿螺同样会吃掉从育苗贝壳表面长出的壳孢子囊枝,所以在贝壳丝状体缩光促熟前要将单齿螺回收,保证贝壳丝状体的顺利发育,形成壳孢子囊枝。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一中,还包括将单齿螺饥饿处理24h,并排空单齿螺粪便。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饥饿处理24h,排空体内粪便,减少对食物的选择,改变食性,保证单齿螺对杂藻进行摄食,以清除育苗贝壳表面生长的杂藻。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二中,若育苗贝壳表面未出现明显藻类附着,在果孢子采苗后的20-25天或者自由丝状体采苗后的30天投放单齿螺。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在藻类发生滋生时,通过单齿螺对杂藻进行有效清理。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粪便处理方式采用花洒对育苗贝壳表面进行喷淋冲洗。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花洒喷淋冲水处理粪便,又不破坏平养贝壳的有序排列,简单便于操作,有效保持养殖池的洁净,避免其他菌类或者病毒滋生,保证贝壳丝状体的正常生长,避免遭受污染,提高成活率。下面结合实施例以及试验数据进行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试验中血球计数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试验中不同实验组藻类附着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试验中不同实验组对清洗后的苗壳的表面维持效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包括下述几个实施方式,以及各实施例产生效果的数据对比:以下实施例以及试验中选用的坛紫菜贝壳丝状体采苗附着基均为文蛤壳,文蛤壳规格为4cm×6cm,经平铺培养1个月贝壳变红后进行试验使用,单齿螺采自洞头胜利岙潮间带,东经27°51ˊ43〞N,北纬121°10ˊ47〞,大小规格均为2.7±0.15g。试验一:关于单位面积内不同数量的单齿螺对坛紫菜贝壳丝状体附着藻类的去除效果的试验,选用的材料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养池中隔离设置7个面积为1m2的培养池,分别等量的置入滋生有藻类的文蛤壳,在各培养池中分别设置0个螺/m2,6个螺/m2,12个螺/m2,36个螺/m2,72个螺/m2,108个螺/m2,144个螺/m2等7个单齿螺投放梯度形成6个试验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各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设置4个重复,各试验组中选取的单齿螺均饥饿处理24h,并排空单齿螺粪便;步骤二:每日在各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中随机选取4个文蛤壳,持续9日,用毛刷尽量将各文蛤壳中对应1cm×1cm面积内附着藻类洗脱下来,用10ml容量瓶定容后摇匀,吸取适量逐滴滴4滴于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分别计四角计数室中的中方格中的微藻数量,计算公式如下:单位面积藻量(个/cm2)=每个中方格中的平均细胞数×16×104;步骤三:在实验完成后,称量各试验组中单齿螺的质量,并列表分析,如表一所示。结论:如图2所示,对照组每天单位面积藻量的变化趋势。整体来看,藻量呈现先快速增加,再缓慢增加,最后趋于稳定。理论上应呈无限增加趋势,但是由于盒子里的而营养盐消耗完后,藻的生长受到限制,因而趋于平稳。图2中显示的是实验组平均每天被吃藻量的变化趋势。由图2可以看出,第一组放6个螺/m2,文蛤壳上杂藻数量减少较慢,第一天单齿螺食用的藻量与杂藻繁殖速度持平,而后杂藻数量逐渐下降,到实验结束时藻类还有少量存在,没有被单齿螺吃完;第二组放12个螺/m2,前两天杂藻数量大幅度减少,表明单齿螺食用的藻量速度较快,第三天开始杂藻数量减缓较慢,表明第三天开始单齿螺食用速度下降,经过8天时间将杂藻完全处理干净;第三组放36个螺/m2,杂藻数量一开始就快速下降,每天下降幅度基本一致,表明每天单齿螺食用速度一致,消耗速度基本处于饱和状态,经过5天时间将藻处理完;第四组放72个螺/m2,一开始杂藻就大量减少,表明有大量藻类被单齿螺食用,经过4天时间,藻类完全被吃完;第五组放108个螺/m2,一开始杂藻数量就剧减,第二天开始被食用藻量剧减,第3天藻类完全被吃光;第六组情况与第五组情况相似,杂藻被快速消耗,2天基本被消耗完毕。由此可以得出,每平米放108个螺比较合适,达到快速清理苗壳表面硅藻的效果,同时杂藻被吃光的天数与单齿螺螺单位面积内的个数在一定范围内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过程中藻类防治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过程中藻类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螺的选择与处理:选取数量合适且重量在2.5~3.0g范围内的单齿螺,投放前通过0.6~1.5×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育过程中藻类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螺的选择与处理:选取数量合适且重量在2.5~3.0g范围内的单齿螺,投放前通过0.6~1.5×10-5g/ml高锰酸钾溶液进行表面处理4~6min;步骤二,螺的投放:在育苗贝壳表面出现明显藻类附着时,进行单齿螺的投放;步骤三,藻类清除阶段:在单齿螺投放后的前4~7天,每天进行至少1次单齿螺的粪便处理步骤四,维持阶段:在单齿螺投放4~7天后,隔天进行单齿螺的粪便处理;步骤五,螺的回收:在贝壳丝状体受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王铁杆杨鼎俊张立宁林少珍马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