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6905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5: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增大动臂的宽度也能够抑制大型化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5)具备:在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的回转台上设置的底板部(51);从底板部(51)上的车辆左右侧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一对侧板部(521、521)。一对侧板部(521、521)各自形成为平板状。以一对侧板部(521、521)的上部(5211、5211)与下部(5213、5213)相比,侧板部(521、521)之间的间隔(W1)更宽的方式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搭载型起重机所使用的回转柱。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具有动臂的作业车所使用的回转柱,例如,提出了专利文献1所示的回转柱。该回转柱具备:设置在具有动臂的作业车的回转台上的底板部、以及在底板部上从车辆左右侧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一对侧板部。一对侧板部以上部与下部相比侧板部之间的间隔更大的方式形成。由此,即使在动臂长条化时为了提高强度而增大动臂的宽度,也能够将用于安装该动臂的基端部的支承轴配置在侧板部之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1670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专利文献1的回转柱中,一对侧板部中的每个侧板部以四面被板包围而成的中空的柱状体形成,因此整体上大型化。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增大动臂的宽度也能够抑制大型化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人等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采用如下所述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本专利技术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具备:底板部,设置在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的回转台上;以及一对侧板部,从所述底板部上的车辆左右侧朝向上方延伸设置,所述一对侧板部各自形成为平板状,并且,以如下方式形成:上部与下部相比,侧板部之间的间隔更宽。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中,优选以如下方式形成:在所述上部配置有将动臂的基端部安装在所述侧板部之间的支承轴的部分与所述下部相比,以如下方式形成:侧板部之间的间隔更宽。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中,优选以如下方式形成:在所述上部将绞车卷筒配置在所述侧板部之间的部分与所述下部相比,所述侧板部之间的间隔更宽。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中,将一对侧板部各自形成为平板状,并且以如下方式形成:上部与下部相比,侧板部之间的间隔更宽。由此,与一对侧板部由柱状体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一对侧板部的整体宽度。因此,对于本专利技术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来说,即使增大动臂的宽度,也能够抑制大型化。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中,以在一对侧板部的上部配置有将动臂的基端部安装在侧板部之间的支承轴的部分与下部相比,侧板部之间的间隔更宽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将支承轴可靠地配置在所期望的位置。因此,对于本专利技术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来说,即使增大动臂的宽度,也能够抑制大型化并且能够将动臂可靠地配置在所期望的位置。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中,以在一对侧板部的上部将绞车卷筒配置在侧板部之间的部分与下部相比,侧板部之间的间隔更宽的方式形成,由此,即使增大绞车卷筒的宽度,也能够容易地将绞车卷筒配置在侧板部之间。由此,即使随着动臂的长条化以及钩的悬挂数量的增加而钢缆的卷绕量增加,也能够通过配置增大了宽度的绞车卷筒来抑制钢缆的卷绕层数。因此,对于本专利技术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来说,即使钢缆的卷绕量增加,也能够防止钢缆的卷绕性的下降或钢缆的咬入。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的左侧视图。图2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该实施方式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的立体图。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A-A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5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的左侧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简称为起重机1。此外,将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5简称为回转柱5。首先,对起重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简单说明。该起重机1具备:具有行驶功能的车身2;设置在车身2的前侧左右的支腿3;以能够进行水平回转的方式安装于车身2的回转台4;竖立设置在回转台4上的本实施方式的回转柱5;以起伏自由的方式安装于回转柱5的动臂6。支腿3防止起重机1的翻倒,利用液压进行伸出、接地。回转台4利用设置在车身2上的回转驱动装置(未图示)与动臂6一体地被回转驱动。动臂6由基端动臂6a、中间动臂6b~6c和前端动臂6d呈嵌套式地构成,被伸缩缸(未图示)伸缩驱动。基端动臂6a以转动自由的方式安装于支承轴10(参照图2),能够上下起伏,该支承轴10在基端动臂6a的根部水平地设置于回转柱5。在回转柱5与基端动臂6a的基端部之间架设有起伏缸11,该起伏缸11进行伸缩,由此,动臂6整体被起伏驱动。在前端动臂6d的前端安装有旋转自由的滑轮(未图示),在该滑轮上挂着钢缆12。在钢缆12的前端经由带钩滑轮13安装有钩14。钢缆12的末端卷绕于绞车卷筒15。如图2所示,该绞车卷筒15以旋转自由的方式配置在回转柱5内。该绞车卷筒15经由设置于回转柱5的外侧的减速器16而由设置在回转柱5内的绞车电动机(未图示)进行旋转驱动。当该绞车电动机向卷起方向或开卷方向旋转时,减速器16使其转速减小后,将动力传递给绞车卷筒15。由此,绞车卷筒15向卷起方向或开卷方向进行旋转驱动,使钢缆12卷起或开卷,由此,钩14升高或下降。此外,在车身2设置有控制器(未图示)。该控制器是为了进行与吊起作业相关的操作而使用的。具体而言,该控制器具备回转杆、伸缩操作杆、起伏操作杆、绞车操作杆、支腿的伸出/收纳的操作开关等。通过操作这些操作杆或操作开关,对回转驱动装置、伸缩缸、起伏缸11、绞车卷筒15以及绞车电动机、支腿3进行操作。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回转柱5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回转柱5的立体图。该回转柱5具备:设置在回转台4(参照图1)上的底板部51;在底板部51上向上方延伸设置的支承部52;设置于支承部52的前侧(车辆后方侧)的前板部53。(底板部51)底板部51形成为平板状。该底板部51固定于回转台4的上表面。在底板部51的上表面,在前板部53的前侧设置有安装起伏缸11的下端的一对安装部17、17。(支承部52)支承部52支承上述说明的安装动臂6的基端部(基端动臂6a的基端部)的支承轴10和绞车卷筒15。该支承部52形成为前方侧(车辆后方侧)开口的形状。如图2和图3所示,该支承部52具备:从底板部51上的车辆左右侧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一对侧板部521、521;将一对侧板部521、521的后端(车辆前方侧端)结合的后板部522。(一对侧板部521、521)如图2所示,一对侧板部521、521各自由一个板形成为平板状。并且,一对侧板部521、521以上部5211、5211之间的间隔W1大于下部5213、5213之间的间隔W3的方式形成。下面,对此进行具体说明。一对侧板部521、521的下部5213、5213从底板部51的上表面向上方垂直地延伸而形成。一对侧板部521、521的中间部5212、5212具备:从下部5213、5213的上端进一步朝向车辆左右侧朝斜上方延伸的斜板部5212b、5212b:从斜板部5212b、5212b的上端朝向上方垂直延伸的垂直板部5212a、5212a。因此,中间部5212、5212由于斜板部5212b、5212b而使垂直板部5212a、5212a之间的间隔W2比下部5213、5213之间的间隔W3宽。一对侧板部521、521的上部5211、5211从中间部52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其特征在于,具备:底板部,设置在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的回转台上;以及一对侧板部,从所述底板部上的车辆左右侧朝向上方延伸设置,所述一对侧板部各自形成为平板状,并且,以如下方式形成:上部与下部相比,侧板部之间的间隔更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31 JP 2015-0720871.一种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用回转柱,其特征在于,具备:底板部,设置在车辆搭载型起重机的回转台上;以及一对侧板部,从所述底板部上的车辆左右侧朝向上方延伸设置,所述一对侧板部各自形成为平板状,并且,以如下方式形成:上部与下部相比,侧板部之间的间隔更宽。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井正裕樫原征男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多田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