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61975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一玻璃导光板、一导电层以及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玻璃导光板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出光面以及一入光面。导电层直接形成于入光面上。发光二极管直接固接于入光面上,并与导电层电连接,其中发光二极管包括一第二出光面,且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分别面向两彼此不同的方向。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由于发光二极管与导电层直接形成于玻璃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因此不需采用电路板设置发光二极管与电连接发光二极管,故可有效地缩减背光模块的厚度。并且,由于发光二极管的第二出光面的光线是通过反射板才进入玻璃导光板,光线因有较长的行进路线,故可具有较均匀的混和,使得所产生的面光源可较为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下式背光模块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尤指一种发光二极管的至少一出光面朝下射出的直下式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块的功用在于提供足够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面光源,使液晶显示面板可正常显示出影像,因此可谓为液晶显示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传统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光源通过冷阴极荧光灯管提供,然而由于冷阴极荧光灯管的厚度限制,使冷阴极荧光灯管已不符合液晶显示面板越来越薄的厚度设计需求,因此背光模块已逐渐采用多个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以取代冷阴极荧光灯管。虽然发光二极管可有效地降低背光模块的厚度,但却具有较高的指向性,因此对应发光二极管的位置会有较高的亮度,而离发光二极管越远的位置则亮度较低,如此容易造成直下式背光模块所产生面光源的均匀性不易控制。尽管目前有发展出将发光二极管设置于导光板的侧边的侧光式背光模块,以避免均匀性不佳,但随着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积逐渐增加以及导光板的厚度越来越薄,背光模块的均匀性亦不易控制,且导光板不易收集发光二极管的光线,进而降低背光模块的亮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以提升面光源的均匀性,并降低背光模块的厚度。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一玻璃导光板、一导电层以及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玻璃导光板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出光面以及一入光面。导电层直接形成于入光面上。发光二极管直接固接于入光面上,并与导电层电连接,其中发光二极管包括一第二出光面,且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分别面向两彼此不同的方向。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另包括一反射板,面对玻璃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且发光二极管设置于反射板与玻璃导光板之间。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反射板包括至少一个反射结构,对应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反射结构包括一凸块,从反射板面对玻璃导光板的入光面的表面上凸出。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反射结构另包括多个细微结构,设置于凸块的上表面上。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反射结构包括一凹槽,从反射板面对玻璃导光板的入光面的表面凹入。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反射结构另包括多个细微结构,设置于凹槽的内表面上。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反射结构包括多个细微结构,设置于反射板面对玻璃导光板的入光面的表面上。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玻璃导光板另包括多个第一微结构,形成于入光面上,且第一微结构围绕发光二极管以及导电层设置。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邻近发光二极管以及导电层的一部分的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大于远离发光二极管以及导电层的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第一微结构不与发光二极管及导电层重叠设置。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玻璃导光板另包括多个第二微结构,形成于第一出光面上,且第二微结构与发光二极管以及导电层重叠设置。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玻璃导光板另包括多个第三微结构,形成于第一出光面上,第二微结构与第三微结构设置于第一出光面,且第二微结构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三微结构的分布密度。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各第一微结构包括一点状凸块或一凹槽。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玻璃导光板另包括多个第二微结构,形成于第一出光面上,且第二微结构与发光二极管以及导电层重叠设置。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玻璃导光板另包括多个第三微结构,形成于第一出光面上并围绕第二微结构设置,且第二微结构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三微结构的分布密度。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发光二极管另包括一第三出光面,面对玻璃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由于发光二极管与导电层直接形成于玻璃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因此不需采用电路板设置发光二极管与电连接发光二极管,故可有效地缩减背光模块的厚度。并且,由于发光二极管的第二出光面的光线是通过反射板才进入玻璃导光板,相较于将发光二极管的光线直接射入玻璃导光板,本专利技术的光线因有较长的行进路线,故可具有较均匀的混和,使得所产生的面光源可较为均匀。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玻璃导光板及设置于其上的发光二极管以及导电层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实施例的反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化实施例的反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化实施例的第一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号:100、200、300、400背光模块102、202、302、402玻璃导光板102a第一出光面102b入光面102S、102S’第一微结构104导电层104a导线106发光二极管106a第二出光面106b第三出光面108反射板108R、108R’、108R”反射结构108F、108F’、108F”细微结构202S、402Sa第二微结构302S、402Sb第三微结构P1第一部分P2第二部分Z垂直投影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为使熟习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下文特列举本专利技术的数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构成内容。为了方便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图式仅为示意以更容易了解本专利技术,其详细的比例可依照设计的需求进行调整。请参考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直下式背光模块100,包括一玻璃导光板102、一导电层104以及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106。玻璃导光板102可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出光面102a以及一入光面102b。导电层104可直接形成于入光面102b上,且发光二极管106可直接固接于入光面102b上,并与导电层104电连接。发光二极管106可包括一第二出光面106a,使发光二极管106的光线至少可从第二出光面106a射出。第一出光面102a与第二出光面106a分别面向两彼此不同的方向,例如是相反的方向,因此发光二极管106从第二出光面106a射出的光线经由反射而从入光面102b进入玻璃导光板102,并通过玻璃导光板102的引导,于第一出光面102a射出。藉此,玻璃导光板102的第一出光面102a可朝向液晶显示面板(图未示),使背光模块100从第一出光面102a射出的光线可作为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画面之用。由于导电层104直接形成于玻璃导光板102的入光面102b上,且发光二极管106直接固接于玻璃导光板102的入光面102b上,因此不需采用电路板设置发光二极管106与电连接发光二极管106,故可缩减背光模块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直下式背光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玻璃导光板,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出光面以及一入光面;一导电层,直接形成于该入光面上;以及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直接固接于该入光面上,并与该导电层电连接,其中该发光二极管包括一第二出光面,且该第一出光面与该第二出光面分别面向两彼此不同的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5.20 TW 105115885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玻璃导光板,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出光面以及一入光面;一导电层,直接形成于该入光面上;以及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直接固接于该入光面上,并与该导电层电连接,其中该发光二极管包括一第二出光面,且该第一出光面与该第二出光面分别面向两彼此不同的方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另包括一反射板,面对该玻璃导光板的该入光面设置,且该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反射板与该玻璃导光板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板包括至少一个反射结构,对应该发光二极管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结构包括一凸块,从该反射板面对该玻璃导光板的该入光面的表面上凸出。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结构另包括多个细微结构,设置于该凸块的上表面上。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结构包括一凹槽,从该反射板面对该玻璃导光板的该入光面的表面凹入。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结构另包括多个细微结构,设置于该凹槽的内表面上。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结构包括多个细微结构,设置于该反射板面对该玻璃导光板的该入光面的表面上。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玻璃导光板另包括多个第一微结构,形成于该入光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林刘锦璋陈俊荣陈煜东
申请(专利权)人: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