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保持EL元件、荧光元件、夜光元件等的亮度并谋求长寿命化的。
技术介绍
1936年法国的G.デトリオ-(Destriau)对ZnS系荧光体施加交变高压时发现了作为发光现象的电致发光(以下简称EL),从那以来,为了将其用于平面显示器进行了很多研究,已达到实用化的阶段。在该过程中,目前的技术课题有高亮度化、高精细化、低耗电化、长寿命化、低成本化等。这些课题是由于以发光材料的老化为首,电子迁移材料,空穴迁移材料、元件结构、接触面或电极等老化等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其中,发光材料的老化基本上是最重要的,必须完全密封。即,除去并排除氧和水分(湿气)以及微小的粉尘等是不可缺少的(参照下述非专利文献1~3)。作为克服上述技术课题的对策,最近尝试了对发光材料自身结构的各种研究。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使用苯并噻吩衍生物作为有机电场发光元件,谋求高发光效率和长寿命的专利技术,另外,作为与发光材料自身结构不相关的谋求长寿命化的专利技术例,例如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形成可包覆整个发光体基板的类金刚石碳(DLC)膜,使可靠性提高,谋求长寿命化的方法。但是由于该DLC膜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具有羟基和甲氧基的有机硅化合物的醇溶液中依次加入硼离子和卤离子,使其水解、脱水缩合,制备反应生成物溶液,搅拌使发光材料微粒在醇中分散,在该醇中滴加上述反应生成物溶液,在该微粒表面形成该反应生成物的玻璃被膜,分离该微粒之后,在200℃或以下的温度下喷雾干燥。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