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返料器的放灰套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8107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8 0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返料器领域,具体为一种返料器的放灰套管结构,其能够实现密封的同时解决膨胀问题,延长锅炉连续运行周期,其包括返料风室和放灰管,所述放灰管贯穿所述返料风室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返料风室的上底板和下底板上开有上下对应且尺寸大于所述放灰管的通孔,上下两个所述通孔通过套管连接,所述放灰管穿过所述套管,所述放灰管外壁与所述套管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放灰管与所述上底板焊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返料器的放灰套管结构
本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返料器领域,具体为一种返料器的放灰套管结构。
技术介绍
自从20世纪80年代,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商业化过程中显示出其优良的环境排放特性,其污染控制成本是目前其它技术无法匹敌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高燃烧效率、低污染排放、广泛的燃料适应性而迅速发展起来,它使含硫高、灰分高、发热值低等其他锅炉不能燃用的燃料能清洁燃烧,减少环境污染。目前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的均为高效率的汽冷分离器结构,分离效率很高,在锅炉低负荷运行,并且燃用高灰分煤种时,需要通过返料器放灰来控制床温,返料器放灰管将连续放灰,此时管壁温度极高,放灰管膨胀量较大。由于放灰管的原有结构为穿过风室的上下底板,为保证密封,须同时和上下底板焊接,这样就带来了膨胀问题,最终结果会拉裂风室底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返料器的放灰套管结构,其能够实现密封的同时解决膨胀问题,延长锅炉连续运行周期。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返料器的放灰套管结构,其包括返料风室和放灰管,所述放灰管贯穿所述返料风室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返料风室的上底板和下底板上开有上下对应且尺寸大于所述放灰管的通孔,上下两个所述通孔通过套管连接,所述放灰管穿过所述套管,所述放灰管外壁与所述套管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放灰管与所述上底板焊接。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套管高度与所述返料风室高度对应;所述套管壁厚为2-4mm,材质为Q235B;所述套管内壁与所述放灰管外壁之间间隙为3mm。采用本技术的结构后,套管的存在保证了返料风室的密封性,放灰管只与上底板焊接,不与下底板和套管连接,受热时可以实现竖向的自由膨胀,避免了与返料风室的拉裂,延长了锅炉连续运行周期,使锅炉连续运行时间大于180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见图1所示,一种返料器的放灰套管结构,其包括返料风室1和放灰管2,放灰管2贯穿返料风室1设置,返料风室1的上底板3和下底板4上开有上下对应且尺寸大于放灰管2的通孔,上下两个通孔通过套管5连接,放灰管2穿过套管5,放灰管2外壁与套管5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放灰管2与上底板3焊接。套管5高度与返料风室1高度对应;套管5壁厚为2-4mm,材质为Q235B;套管5内壁与放灰管2外壁之间间隙为3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返料器的放灰套管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返料器的放灰套管结构,其包括返料风室和放灰管,所述放灰管贯穿所述返料风室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返料风室的上底板和下底板上开有上下对应且尺寸大于所述放灰管的通孔,上下两个所述通孔通过套管连接,所述放灰管穿过所述套管,所述放灰管外壁与所述套管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放灰管与所述上底板焊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返料器的放灰套管结构,其包括返料风室和放灰管,所述放灰管贯穿所述返料风室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返料风室的上底板和下底板上开有上下对应且尺寸大于所述放灰管的通孔,上下两个所述通孔通过套管连接,所述放灰管穿过所述套管,所述放灰管外壁与所述套管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放灰管与所述上底板焊接。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浩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华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