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轮车旋转式后座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57484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8 0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两轮车旋转式后座椅装置,主要涉及交通领域。乘坐两轮车,尤其是电动自行车时,后座横截面形状通常为前后方向较长的矩形。而后座的人往往面朝前方乘坐,故座位就显得很窄,屁股局部受力造成压力过大很不舒服,乘坐时间较长时更难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两轮车旋转式后座椅装置,软垫1与座板2横截面由原来前后方向较长的形状变成了左右方向较长的形状。乘坐时(即旋转90°的工作状态),由于左右“变宽”,屁股整体受力,压力均衡,乘坐舒适且更符合人机工程学。

Rotary rear seat device for two wheeled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rotating rear seat device of a two wheeled vehicle, which mainly relates to the traffic field. When riding a two wheeled vehicle, especially an electric bicycle, the rear cross section is usually rectangular in the front and back directions. And the rear seat people tend to face forward, so the seat is very narrow, the local pressure on the buttocks, resulting in too much pressure, uncomfortable, longer riding time more uncomfortab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rotating rear seat device for a two wheeled vehicle, and the 2 cross section of the cushion 1 and the seat plate changes from a long shape in the front and back direction to a longer shape in the left and right direction. When riding (rotating 90 degree working state), because of the left and right \Widening\, the buttocks overall stress, pressure balanced, comfortable riding, and more in line with ergonomic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轮车旋转式后座椅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两轮车旋转式后座椅装置,主要涉及交通领域。
技术介绍
乘坐两轮车,尤其是具有后座的电动自行车时,后座横截面形状通常为前后方向较长的矩形而左右方向较窄,这样便于整车的结构设计和整体美观。由于后座固定在整车上,后座的人往往面朝行驶前方乘坐,故座位就显得很窄,屁股局部受力造成压力过大很不舒服,乘坐时间较长时更难受,甚至引起局部发麻,影响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两轮车旋转式后座椅装置,该装置包括软垫1、座板2、车架3、车架底板4及旋转机构,软垫1与座板2固定连接,车架底板4与车架3固定连接。旋转机构一端相对固定在车架底板4上,另一端相对固定在座板2上,软垫1与座板2可以通过旋转机构相对于车架3与车架底板4水平旋转。相对固定即为可以定位却不限制轴向及周向移动。软垫1与座板2可以相对于车架3与车架底板4水平旋转一个角度,例如90°。这样,软垫1与座板2横截面由原来前后方向较长的形状变成了左右方向较长的形状。乘坐时(即旋转90°的工作状态),由于左右“变宽”,屁股整体受力,压力均衡,乘坐舒适且更符合人机工程学。当不使用座板2时(即初始状态),可以方便的旋转收回变成前后方向较长的姿态。该装置后座还可以具有靠背,靠背固定在车架上,旋转式后座椅装置乘坐时并不影响靠背的正常使用。附图说明图1、图2、图3、图4、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3为俯视图,图4为座板2的俯视图。图6、图7、图8、图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9为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如图1、图2,一种两轮车旋转式后座椅装置,该装置包括软垫1、座板2、车架3、车架底板4及旋转机构,软垫1与座板2固定连接,车架底板4与车架3固定连接。旋转机构一端相对固定在车架底板4上,另一端相对固定在座板2上,软垫1与座板2可以通过旋转机构相对于车架3与车架底板4水平旋转。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轴5、挡圈6、弹簧7,旋转轴5上部穿过座板2的开孔,下部穿过车架底板4的开孔。座板2上部具有与旋转轴5顶部配合的沉台,这样旋转轴5顶部低于软垫1与座板2的配合面,从而避免了旋转轴5顶部凸出而影响软垫1与座板2的配合。挡圈6与旋转轴5下部卡槽配合,对弹簧7进行轴向限位,弹簧7套在旋转轴5上。在弹簧7的作用下,旋转轴5对座板2始终存在向下的正压力,保证座板2贴合在车架3上。如图4,座板2底部具有水平和竖直的开槽各两条。如图2、3的初始位置,座板2底部的水平槽卡在车架3的左右钢梁上,以便对座板2进行定位。使用时,提起软垫1与座板2旋转90°后放下,这样座板2底部的竖槽卡在车架的左右钢梁上。这种定位受力合理,乘坐时稳当。同理,座板2底部还可具有不同角度的开槽,例如在较长的长轴方向与车辆的行驶方向的夹角为15°至40°间的两条开槽。在此角度旋转固定,可避免后部乘员正向乘坐时(身体朝向行驶正前方)由于前方乘员遮挡视线不便观察街景的情况。显然,为保证旋转所需的活动空间,软垫1与座板2的提起距离要大于座板2的陷入距离即座板2底部的槽卡入车架3钢梁的深度。第二实施例如图7、图8,一种两轮车旋转式后座椅装置,该装置包括软垫1、座板2、车架3、车架底板4及旋转机构,软垫1与座板2固定连接,车架底板4与车架3固定连接。旋转机构一端相对固定在车架底板4上,另一端相对固定在座板2上,软垫1与座板2可以通过旋转机构相对于车架3与车架底板4水平旋转。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轴5、挡圈6、弹簧7,旋转轴5上部穿过座板的开孔,下部穿过车架底板4的开孔。挡圈6与旋转轴5配合,对弹簧7进行轴向限位,弹簧7套在旋转轴5上。在弹簧7的作用下,旋转轴5对座板2始终存在向下的正压力,保证座板2贴合在车架3上。该装置还具有定位及缓冲机构,定位及缓冲机构包括定位轴8和缓冲机构9。缓冲机构9最好是缓冲弹簧,定位轴8上部与座板2固定连接,中部穿过缓冲弹簧,下部插入车架钢梁相应的孔中起到定位的作用。如图9,定位及缓冲机构共有四组,相对于座板2呈正方形居中布置;这样,软垫1与座板2及定位轴8旋转90°后仍可以插入车架钢梁的孔中。增加缓冲机构9可减少冲击,进一步提高乘坐舒适性。车架3的钢梁为方管结构,这样,与缓冲机构配合时受力更合理。使用时,提起软垫1与座板2绕旋转轴5旋转90°后放下,这时,座板2底部的定位轴8下部插入车架3钢梁相应的孔中。为保证旋转时缓冲弹簧不会随意跑位,缓冲弹簧上端固定在座板2上。缓冲机构9也可以是液压机构来起到缓冲的作用。显然,软垫1与座板2、定位轴8提起时,软垫1与座板2的提起距离要大于定位轴8的陷入距离即定位轴8下端面至车架3钢梁的上端面的距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两轮车旋转式后座椅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轮车旋转式后座椅装置,该装置包括软垫(1)、座板(2)、车架(3)、车架底板(4),软垫(1)与座板(2)固定连接,车架底板(4)与车架(3)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一端相对固定在车架底板(4)上,另一端相对固定在座板(2)上,软垫(1)与座板(2)可以通过旋转机构相对于车架(3)与车架底板(4)水平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轮车旋转式后座椅装置,该装置包括软垫(1)、座板(2)、车架(3)、车架底板(4),软垫(1)与座板(2)固定连接,车架底板(4)与车架(3)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一端相对固定在车架底板(4)上,另一端相对固定在座板(2)上,软垫(1)与座板(2)可以通过旋转机构相对于车架(3)与车架底板(4)水平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车旋转式后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轴(5)、挡圈(6)、弹簧(7)。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两轮车旋转式后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垫(1)与座板(2)相对于车架(3)与车架底板(4)水平旋转90°。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两轮车旋转式后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板(2)底部具有水平和竖直的开槽各两条。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天恺赵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效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