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6580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5 0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一基部及连接于基部上方的一对接部,基部具有一收容空间,对接部顶面中心凹设有一与收容空间相连通的插孔;一定端子和一动端子分别固设于基部,定端子具有一第一焊接部和一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露出于收容空间内;动端子具有一第二焊接部和一弹性臂,弹性臂位于收容空间内,弹性臂包括一U型折弯段和一接触段,接触段设有抵接第一接触部的一第二接触部;动端子包括位于收容空间内的弹性臂,弹性臂包括一U型折弯段和一接触段,从而使得弹性臂力臂长度增加,弹性足,从而彻底解决了由于产品体积小,导致动端子的弹性不足的问题,避免动端子弹性臂疲乏,有效延长同轴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A coaxial connec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axial connector comprises an insulating body, which has a base part and a butt joint is connected to the base at the top of the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containing space, the center of the top surface of the butt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concave inserting hole communicated with the accommodating space; and a certain terminal terminal are respectively and fixedly arranged at the base Department of fixed terminal has a first welding part and a first contact portion, a first contact part exposed out of the accommodating space; a movable terminal has a welding part second and an elastic arm, the elastic arm is positioned in the containing space, the elastic arm includes a U type bending section and a contact section, a second section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abutting contact the contact part of the contact part; a movable terminal comprises a flexible arm in the receiving space, the elastic arm includes a U type bending section and a contact section, so that the elastic arm arm length increase flexibility, so as to solve the Because of the small size of the product,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elasticity of the moving terminal can be avoided, and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elastic arm of the moving terminal can be avoided, and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coaxial connector can be effectively prolong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同轴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电性连接
,尤其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
技术介绍
移动通讯装置、卫星导航装置及笔记型电脑等移动电子装置,均广泛使用同轴连接器以连接天线而进行高频信号的传输工作。该种同轴连接器,其是于一绝缘本体内部设有一收容孔,以供连接一对接插头中心所凸设的一中心端子,该绝缘本体的外部包覆设有一金属壳体,且该收容孔下方分设有一固定端子及一可动端子容置于该绝缘壳体内部。并且,该固定端子的一端具有一接触部,而可动端子的一端固定于该绝缘本体内部,另一端为对应该中心端子且可与该接触部抵接的一弹性臂。上述同轴连接器在未与该对接插头对接时,该可动端子是凭借该弹性臂的恢复弹性而紧密地抵接于该固定端子的接触部,使该固定端子与该可动端子常态保持电连接的状态。当该对接插头插入该同轴连接器时,该中心端子的下端插置于该收容孔内,使该中心端子的下端抵接于弹性臂并且下压弹性臂使其向下位移,进而使得弹性臂与该接触部分离,故该固定端子与该可动端子形成电性断路的状态,同时,该中心端子及该可动端子作电连接的状态。由此,而实现该同轴连接器与该对接插头的信号连接。但由于同轴连接器的体积很小,现有同轴连接器中动端子的弹性臂长度也比较短,其力臂长度小,存在弹性不足,容易疲乏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同轴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所面临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延长动端子弹性臂长度,使其弹性足、不容易疲乏的同轴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连接于所述基部上方的一对接部,所述基部具有一收容空间,所述对接部顶面中心凹设有一插孔,所述插孔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一定端子和一动端子分别固设于所述基部,所述定端子具有一第一焊接部和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焊接部露出于所述基部外,所述第一接触部露出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动端子具有一第二焊接部和一弹性臂,所述第二焊接部露出于所述基部外,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弹性臂包括一U型折弯段和一接触段,所述接触段设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进一步地,所述接触段至少部分露出于所述插孔内。进一步地,所述接触段露出于所述插孔内的部分具有一凸包。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臂的板面与水平面相垂直,所述第二焊接部的板面与水平面相平行,所述接触段设有一抵接片露出于所述插孔内。进一步地,所述抵接片的板面平行于水平面,所述抵接片具有露出于所述插孔内的弧形缺口;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插入到所述插孔内时,抵接穿过所述弧形缺口从而使得所述接触段朝所述基部的侧边发生位移,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分离。进一步地,所述抵接片的板面与水平面之间成锐角设置;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插入到所述插孔内时,抵接所述抵接片并继续向下位移从而使得所述接触段朝所述基部的侧边发生位移,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分离。进一步地,所述U型折弯段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焊接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接触段。进一步地,所述定端子镶埋成型固定于所述基部上,所述动端子组装固定于所述基部上,所述第二焊接部的侧边设有卡持于所述基部内的固持部。进一步地,所述收容空间由所述基部的底面向上凹设形成,所述动端子组装固定于所述基部底面。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相互组合固定连接的一第一本体和一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组合后共同形成所述基部,所述定端子镶埋成型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动端子组装固定于所述第二本本上,所述收容空间形成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所述对接部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进一步地,所述接触段呈L型。进一步地,所述U型折弯段具有两相对的直边,所述接触段与其连接的所述U型折弯段的直边形成的夹角为大于130度小于140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同轴连接器动端子包括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弹性臂,弹性臂包括一U型折弯段和一接触段,从而使得所述弹性臂力臂长度增加,弹性足,从而彻底解决了由于产品体积小,导致动端子的弹性不足的问题,避免动端子弹性臂疲乏,有效延长同轴连接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中定端子和动端子分别固定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上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6为图5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第四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10为图9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绝缘本体1基部11收容空间111对接部12插孔121第一本体13第二本体14定端子2第一焊接部21第一接触部22动端子3第二焊接部31弹性臂32U型折弯段321接触段322第二接触部33固持部34抵接片35弧形缺口351凸包36金属外壳4套筒部41扣持部42【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图2及图3,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所述同轴连接器用于安装在一电路板(未图示)上,以供一对接插头(未图示)进行插接,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一定端子2和一动端子3,一金属外壳4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一基部11和一对接部12,所述对接部12连接于所述基部11上方,所述基部11具有一收容空间111,所述对接部12顶面中心凹设有一插孔121,所述插孔121与所述收容空间111相连通;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第一本体13和一第二本体14,所述第一本体13和所述第二本体14组合后共同形成所述基部11,所述收容空间111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3和所述第二本体14之间,所述对接部12设于所述第二本体14上。请参阅图4、图5及图6,所述定端子2镶埋成型固定于所述基部11内,具体为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13上,所述定端子2具有一第一焊接部21和一第一接触部22,所述第一焊接部21露出于所述基部11外,用于焊接至电路板,所述第一接触部22露出于所述收容空间111内。所述动端子3组装固定于所述基部11内,具体为组装固定于所述第二本体14上,所述所述动端子3具有一第二焊接部31和一弹性臂32,所述第二焊接部31露出于所述基部11外,用于焊接至电路板,所述弹性臂32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11内,所述弹性臂111包括一U型折弯段321和一接触段322,所述U型折弯段321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焊接部31,另一端连接所述接触段322,所述接触段322设有一第二接触部33,所述第二接触部33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2,所述第二接触部33为将所述接触段322末端进行弯折而形成的弧形凸起,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段322呈L型,如此以能更加有效增加所述弹性臂32的长度,从而使得所述弹性臂32弹性足,不易发生疲乏;所述第二焊接部31的侧边还延伸设有固持部34,所述固持部34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同轴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连接于所述基部上方的一对接部,所述基部具有一收容空间,所述对接部顶面中心凹设有一插孔,所述插孔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一定端子和一动端子分别固设于所述基部,所述定端子具有一第一焊接部和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焊接部露出于所述基部外,所述第一接触部露出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动端子具有一第二焊接部和一弹性臂,所述第二焊接部露出于所述基部外,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弹性臂包括一U型折弯段和一接触段,所述接触段设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连接于所述基部上方的一对接部,所述基部具有一收容空间,所述对接部顶面中心凹设有一插孔,所述插孔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一定端子和一动端子分别固设于所述基部,所述定端子具有一第一焊接部和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焊接部露出于所述基部外,所述第一接触部露出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动端子具有一第二焊接部和一弹性臂,所述第二焊接部露出于所述基部外,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弹性臂包括一U型折弯段和一接触段,所述接触段设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段至少部分露出于所述插孔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段露出于所述插孔内的部分具有一凸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的板面与水平面相垂直,所述第二焊接部的板面与水平面相平行,所述接触段设有一抵接片露出于所述插孔内。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片的板面平行于水平面,所述抵接片具有露出于所述插孔内的弧形缺口;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插入到所述插孔内时,抵接穿过所述弧形缺口从而使得所述接触段朝所述基部的侧边发生位移,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分离。6.如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焕毅刘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杰思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