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头立铣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85087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6 0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方头立铣刀,通过在切削刃部形成多个切口而将存在于前刀面的切屑向切屑排出槽引导,从而能够提高各切口处的切屑的收容能力,提高切屑排出性。由从端面侧观察切削刃部(2)时从径向外周侧的端部连续到靠径向中心为止的至少1根父底刃(4a(4c))、以及从径向外周侧的其他端部连续到径向中心侧的中途为止的至少2根子底刃(4b、4d)构成底刃,在从连结子底刃的径向中心侧的端部与径向中心附近的线(第一边界线(30a、30b))到旋转方向后方侧的父底刃为止的区域形成有第一切口(7a、7b),在第一切口的旋转方向后方侧和前方侧分别形成有第二切口(8a、8b)和第三切口(10a、10b),将这些所有的切口形成为朝向切削刃部(2)的轴向相反侧的柄部(3)侧凹陷的曲面状。

square end mill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quare cutter, by forming a plurality of incision in the cutting edge and will exist in the rake face of chip to chip discharge groove guide, which can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each chip incision, improve chip discharge of. By the observation of the cutting edge of the face from the side (2) end from the radial periphery side by the radial center continuous to at least 1 father bottom edge (4a (4C)),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outer peripheral side halfway from the other end to the radial side of the center continuously until at least 2 root bottom edge (4b, 4D) to form a bottom edge, near the end and the radial center in the radial center side from the bottom edge of the sub link line (the first boundary line (30a, 30b)) to the rear side of the direction of rotation of the father until the bottom edge region is formed with the first incision (7a, 7b), in the direction of rotation of the rear the side and front side of the first incision respectively form second incision (8a, 8b) and third (10a, 10b) incision, all of these will form a cutting edge toward the incision (2) in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shank (3) curved side sa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方头立铣刀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用于例如不锈钢等难切削材料的切削加工的方头立铣刀。
技术介绍
方头立铣刀主要用于模具加工的侧面切削、槽切削等,但在不锈钢等难切削材料(被切削材料)的部件加工中,容易发生切屑向刃尖的熔敷,因此具有刀具的寿命变短的趋势。从这一方面出发,要求在增加刀具的寿命的基础上,使方头立铣刀具有用于提高加工效率且缩短加工时间的功能。切屑向刃尖的熔敷也是因为切削刃刚切削后的切屑未从前刀面立即排出而引起的,因此,认为若充分地确保切屑从切削刃前刀面的排出性,则能够避免切屑的熔敷。作为使从切削刃前刀面排出切屑的排出性良好的方法,具有如下的方法:通过形成多个与前刀面以及切屑排出槽连续的构成切口的切口面,从而将存在于前刀面的切屑向切屑排出槽引导(参照专利文献1~5)。在专利文献1~5中,均由底刃前刀面以及在旋转方向前方侧与底刃前刀面对置的多个切口面构成切口,并且,为了能够将切屑从切口向切屑排出槽引导,使与底刃前刀面对置的多个切口面从径向中心侧到外周侧以接近刀具主体的旋转轴的角度倾斜。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91306号公报(权利要求1,0041~0042段,图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67928号公报(权利要求2,0048段,图8)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10683号公报(0015~0032段,图2~图4)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296588号公报(权利要求1,0006段,图1)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6-15418号公报(权利要求1,0016~0018段,图1)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若着眼于利用了切口的切屑的排出性,则认为确保切口自身的容积是有效的,但由于在专利文献1~5中切口面自身均为平面,因此,未成为增加切口的容积的形状。此外,通过使多个切口面从刀具前端部侧到柄部侧以两个台阶倾斜,从而切口自身朝向刀具主体的径向外周侧而成为凸的多边形状,因此,无法较大地获得切口的容积。切口自身为凸的多边形状虽然有助于提高刀具主体的刚性,但不会获得(增加)切口自身的容积,因此,未产生通过形成多个切口面而带来的切屑排出性提高的优点。本专利技术根据上述背景,提供一种方头立铣刀,其在通过在切削刃部形成多个切口(切口面)而将存在于前刀面的切屑向切屑排出槽引导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各切口处的切屑的收容能力,提高切屑排出性。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的方头立铣刀的特征在于,在刀具主体的轴向前端部侧具备切削刃部,该切削刃部具有从径向中心侧到外周侧的底刃以及与该底刃连续的外周刃,所述底刃具有:从轴向的端面侧观察所述切削刃部时从径向外周侧的端部连续到靠径向中心为止的至少1根父底刃、以及从轴向的端面侧观察所述切削刃部时从径向外周侧的其他端部连续到径向中心侧的中途为止的至少2根子底刃,在从连结各个所述的径向中心侧的端部与径向中心附近的线到旋转方向后方侧的各个所述父底刃为止的区域形成有第一切口,在该第一切口的旋转方向后方侧和旋转方向前方侧分别形成有第二切口和第三切口,在从轴向的端面侧观察所述切削刃部时,这些第一切口、第二切口以及第三切口形成为朝向所述切削刃部的轴向相反侧的柄部侧凹陷的曲面状。父底刃4a(4c)是指,在如图2所示从轴向的端面侧观察切削刃部2时,底刃的径向中心侧的端部到达刀具主体(方头立铣刀1)的旋转轴O的附近的底刃,子底刃4b、4d是指,底刃的径向中心侧的端部未到达旋转轴O的附近的底刃。在此,“到达旋转轴O的附近的底刃(父底刃4a、4c)的径向中心侧的端部”是后述的“父底刃4a、4c的开始点(起点)a2、c2”,“未到达旋转轴O的附近的底刃(4b、4d)的径向中心侧的端部”是“子底刃4b、4d的开始点(起点)b2、d2”。本专利技术的方头立铣刀1的父底刃4a(4c)为至少1根,子底刃4b、4d为至少2根,因此,若以刃数来说,为方头立铣刀1成为3片刃以上的方式。附图中示出父底刃4a、4c和子底刃4b、4d均具有2片的4片刃的方头立铣刀1的例子。“底刃的径向中心侧的端部到达旋转轴的附近”是指,底刃(父底刃4a、4c)从径向外周侧的端部连续至靠径向中心,直至与横刃35相交为止。确定子底刃4b、4d的开始点(起点)的“径向外周侧的其他端部b2、d2”是指父底刃4a、4c的“径向外周侧的端部”以外的端部,但父底刃4a、4c与子底刃4b、4d均为底刃,多根底刃在刀具主体的周向(旋转方向R)上均等地或大致均等地排列。因此,径向外周侧的端部在周向上除了“父底刃的径向外周侧的端部”以外,成为与父底刃4a、4c一同在周向上均等或者大致均等地排列的位置。“在周向上均等”是指,不区别父底刃4a、4c和子底刃4b、4d,在周向邻接的底刃4a、4b(4b、4c)或外周刃15a、15b(15b、15c)所成的中心角恒定,“在周向上大致均等”是指,如图12所示,在周向上邻接的底刃或外周刃所成的中心角α、β并不恒定。技术方案1中的“形成为凹陷的曲面状的第一切口7a、7b、第二切口8a、8b以及第三切口10a、10b”是指,在图2示出的、朝向切削刃部2的端面(前端)侧的各切口的表面。“柄部侧”是指沿轴向观察刀具主体时与切削刃部2相反的一侧,“朝向柄部侧凹陷的曲面状”是指,从轴向的端面侧观察切削刃部2时,各切口的表面朝向柄部3侧凹陷。如图2所示,父底刃4a、4c的径向中心侧的端部(父底刃4a、4c的开始点a2、c2)位于刀具主体的旋转轴O的附近,但子底刃4b、4d的径向中心侧的端部(子底刃4b、4d的开始点b2、d2)未到达旋转轴O的附近。该子底刃4b、4d的开始点b2、d2成为对在子底刃4b、4d的旋转方向后方侧连续形成的子底刃后刀面(子底刃第二面5b、5d)进行划分的点。子底刃后刀面(子底刃第二面5b、5d)位于第一切口7a、7b的径向外周侧。“子底刃后刀面”具有如下情况:仅指在子底刃4b、4d的旋转方向R后方侧连续形成的子底刃第二面5b、5d的情况,以及指包含在子底刃第二面5b、5d的旋转方向后方侧连续形成的子底刃第三面6b、6d在内的情况。在从轴向的端面侧观察切削刃部2时,第一切口7a、7b的旋转方向R前方侧的边界线(第一边界线30a、30b)从子底刃4b、4d的开始点b2、d2起连续。该边界线(第一边界线30a、30b)先朝向径向中心侧,在中途向旋转方向前方侧的第三切口10a、10b侧突出,然后返回到旋转方向后方侧的第二切口8a、8b侧,连续到父底刃4a、4c的径向中心侧的端部即开始点a2、c2为止(技术方案3)。父底刃4a、4c从该开始点a2、c2朝向径向外周侧形成。第一边界线30a、30b是第一切口7a、7b与第三切口10a、10b的边界线。这样,在第一切口7a、7b与第三切口10a、10b的边界线(第一边界线30a、30b)的一部分成为向第三切口10a、10b侧突出的形状的情况下(技术方案3),存在于第一切口7a、7b内的切屑的一部分容易直接进入到第三切口10a、10b内,因此,期待向第三切口10a、10b引导切屑的引导效果。但是,在如专利文献2(图3)那样第一边界线30a、30b形成从子底刃4b、4d的开始点b2、d2直接向第三切口10a、10b侧突出的形状的情况下,向第三切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方头立铣刀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方头立铣刀,其特征在于,在刀具主体的轴向前端部侧具备切削刃部,该切削刃部具有从径向中心侧到外周侧的底刃以及与该底刃连续的外周刃,所述底刃具有:从轴向的端面侧观察所述切削刃部时从径向外周侧的端部连续到靠径向中心为止的至少1根父底刃、以及从轴向的端面侧观察所述切削刃部时从径向外周侧的其他端部连续到径向中心侧的中途为止的至少2根子底刃,在从连结各个所述子底刃的径向中心侧的端部与径向中心附近的线到旋转方向后方侧的各个所述父底刃为止的区域形成有第一切口,在该第一切口的旋转方向后方侧和旋转方向前方侧分别形成有第二切口和第三切口,在从轴向的端面侧观察所述切削刃部时,这些第一切口、第二切口以及第三切口形成为朝向所述切削刃部的轴向相反侧的柄部侧凹陷的曲面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20 JP 2015-0584001.一种方头立铣刀,其特征在于,在刀具主体的轴向前端部侧具备切削刃部,该切削刃部具有从径向中心侧到外周侧的底刃以及与该底刃连续的外周刃,所述底刃具有:从轴向的端面侧观察所述切削刃部时从径向外周侧的端部连续到靠径向中心为止的至少1根父底刃、以及从轴向的端面侧观察所述切削刃部时从径向外周侧的其他端部连续到径向中心侧的中途为止的至少2根子底刃,在从连结各个所述子底刃的径向中心侧的端部与径向中心附近的线到旋转方向后方侧的各个所述父底刃为止的区域形成有第一切口,在该第一切口的旋转方向后方侧和旋转方向前方侧分别形成有第二切口和第三切口,在从轴向的端面侧观察所述切削刃部时,这些第一切口、第二切口以及第三切口形成为朝向所述切削刃部的轴向相反侧的柄部侧凹陷的曲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头立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切口和所述第二切口夹着所述第一切口,且沿着所述父底刃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头立铣刀,其特征在于,在从轴向的端面侧观察所述切削刃部时,从所述子底刃的径向中心侧的端部连续的、所述第一切口的旋转方向(R)前方侧的边界线先朝向径向中心侧,然后向所述第三切口侧突出而向所述第二切口侧返回,连续到所述父底刃的径向中心侧的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胜俊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日立工具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