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路板及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67679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1 00: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路板及终端,电路板信号层、固态薄膜电池层、以及位信号层与固态薄膜电池层之间的隔离基板层;信号层分别与固态薄膜电池层的正、负电极电连接。也即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固态薄膜电池容量大、轻薄化的特点将其集成在电路板中充当电路板的一部分基板层,当将该电路板用于各种终端时,则可不用为终端额外设置独立的电池,相对现有为终端单独设置锂离子电池的方式,可以大大节约所占用终端的空间,减少硬件体积,增强了设计的一体化程度,使得终端的轻薄化发展不在受电池厚度的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路板及终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路板及终端。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处理器的处理速度越来越快,芯片规模越来越大,平板电脑、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便携式终端大规模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据处理任务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使得系统功耗需求也越来越大。高速发展的软硬件技术与相对发展迟缓的电池技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前便携式终端都采用独立的锂离子电池,都是采用的电池模块与机头分离或简单组装为整体。如图1所示的手机,该手机包括机头1(也即手机主体),锂离子电池模块2以及手机后壳3,锂离子电池模块2是独立设置的,独立的锂离子电池模块2占用了设备较大的空间,这是也是限制终端轻薄化发展的一个技术瓶颈。另外,目前终端中独立设置的锂离子电池模块2与机头1的连接为簧片接触式连接,当终端受到剧烈震荡时,容易导致接触不良,终端就易出现掉电重启现象,导致供电的可靠性差。且目前终端中锂离子电池为机头中的各硬件模块供电时,都是通过簧片这一单一路径供电,由于不同硬件模块对电源的功率需求,频率特性也各异,单一的供电路径易使各硬件模块之间产生相互干扰,提高了硬件设计的难度,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电路板及终端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层、固态薄膜电池层、以及位所述信号层与所述固态薄膜电池层之间的隔离基板层;所述信号层分别与所述固态薄膜电池层的正、负电极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层、固态薄膜电池层、以及位所述信号层与所述固态薄膜电池层之间的隔离基板层;所述信号层分别与所述固态薄膜电池层的正、负电极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薄膜电池层包含依次叠加的正电极层、固态电解质层和负电极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层所述固态薄膜电池层,所述信号层包括正电极端口和负电极端口,所述正电极端口和负电极端口分别与该层固态薄膜电池层的正电极层和负电极层电极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层所述固态薄膜电池层,所述各层固态薄膜电池层并联形成并联电池组;所述信号层包括正电极端口和负电极端口,所述正电极端口与所述并联电池组中任意一层固态薄膜电池层的正电极层电连接,所述负电极端口与所述并联电池组中任意一层固态薄膜电池层的负电极层电连接。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层所述固态薄膜电池层,所述各层固态薄膜电池层之间依次串联形成串联电池组;所述信号层包括正电极端口和负电极端口,所述正电极端口与所述串联电池组中第一个固态薄膜电池层的正电极层电连接,所述负电极端口与所述串联电池组中最后一个固态薄膜电池层的负电极层电连接。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层所述固态薄膜电池层,其中至少两层固态薄膜电池层并联后,与剩下的其他固态薄膜电池层串联形成并串并联混合电池组;所述信号层包括正电极端口和负电极端口,所述正电极端口与所述串并联混合电池组中第一个固态薄膜电池层的正电极层电连接,所述负电极端口与所述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斌段顶柱李九兴张恒
申请(专利权)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