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36221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首先制备氧化锌晶种,然后将所获得的晶种加入含锌溶液中,进行异相成核制备前驱体,再将前驱体热处理,从而获得纳米氧化锌粉体。由于在前驱体合成过程中加入了晶种,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所获得的纳米氧化锌粉体粒径均匀,且稳定性好,操作容易,易于工业化生产。(*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超细材料制备方法,涉及一种具有紫外线屏蔽功能的无机粉体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纳米氧化锌粉体的制备方法。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紫外线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尤其是紫外线对人类的危害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太阳光中紫外线分三段UVC(200-280nm)、UVB(280-320nm)、UVA(320-400nm)。UVC段被大气臭氧层吸收,难以到达地面对人类造成危害;而UVB段能量较高,人体在长时间太阳照晒下,会引起皮肤红斑、炎症、甚至引发肤癌;UVA段对皮肤的穿透性远大于UVB,长期照晒会导致皮肤老化、结缔组织癌变等。同时,紫外线还会引起聚合物材料发生老化、变色等问题,致使其使用寿命缩短,等等。因此,世界上发达国家把防护、屏蔽紫外线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紫外线屏蔽剂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无机抗紫外剂,尤其是纳米氧化锌因其具有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无毒、无味、无刺激性、长效性、抗紫外频带宽,近年来倍受青睐。近年来关于纳米氧化锌的研究文献较多。中国专利CN1166454A公开了一种成核生长分步进行的液相制取超细氧化锌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在锌盐溶液中形成一个包覆氢氧化锌胶粒的前驱体,利用氢氧化锌与外层包覆物质的不同分解温度,使氧化锌的成核与生长分步进行,从而可制得晶粒为25-100nm的超细氧化锌,该氧化锌可用于橡胶、陶瓷、纺织及日用化工行业;日本专利JP06345427和JP04357114分别公开了一种氧化锌粉体及其制备方法。两者方法均是将锌盐与碱液混合,制备出前驱体(一种锌盐或氢氧化锌),热处理得氧化锌粉体,粒径在50nm以下,可用作紫外线屏蔽剂;日本专利JP03199121公开了一种紫外线吸收剂——超细氧化锌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将碳酸氨或碳酸氢氨与氯化锌或硫酸锌混合制备前驱体,并在250-350℃热处理得粒径在10-30nm、紫外吸收性能高的氧化锌粉体;日本专利JP02311314公开了一种超细氧化锌粉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将硫化氢通入锌和醋酸氨的溶液中,将得到的沉淀分离并分散在非水溶剂中,在250-400℃脱气,然后在500-800℃热处理得氧化锌粉体;美国专利US 5527519公开了一种高纯氧化锌粉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该方法是将锌盐溶液加入碱金属碳酸盐中,所得前驱体经350-500℃热处理得氧化锌,该粉体可用于化妆品、漆和塑料中作为紫外吸收剂;日本专利JP63288913公开的制备方法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氧化锌浆料中,反应得碳酸锌,经250-1000℃热处理得高纯氧化锌。上述方法均可归纳为沉淀一分解法,该法工艺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但所得产品粒径较难控制。直接采用该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稳定性难以控制,工业化生产难度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稳定性好、产品粒径容易控制且可工业化的纳米氧化锌粉体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构思是这样的本专利技术首先制备氧化锌晶种,然后将所获得的晶种加入含锌溶液中,进行异相成核制备前驱体,再将前驱体热处理,从而获得纳米氧化锌粉体。由于在前驱体合成过程中加入了晶种,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所获得的纳米氧化锌粉体粒径均匀,且稳定性好,操作容易,易于工业化生产。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新的纳米氧化锌制备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①晶种制备将含锌溶液与碱液混合反应以制备晶种,反应温度控制为0~80℃,终点pH控制在5~8,中和时间为0.5~3小时;所说的含锌溶液通常为无水硫酸锌,含结晶水的硫酸锌、氧化锌(预先加酸溶解成硫酸锌或氯化锌)、氯化锌、锌锭、硝酸锌或醋酸锌的水溶液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其浓度为50~250g/l;所说的碱液通常为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氨水、碳酸氢氨、碳酸氨、尿素、氢氧化钾、碳酸钾或碳酸氢钾的水溶液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其浓度为50~250g/l;②前驱体合成将步骤①制备的晶种加入含锌溶液中,晶种加入量以氧化锌计为0.2~2%,优选的加入量为0.6~1%,然后将浓度为50~250g/l的碱液加入到添加了晶种的溶液中,温度控制在30~100℃,时间控制在0.5~3小时,终点pH为7~9;③前驱体热处理将所得前驱体沉淀过滤、洗涤,在90~150℃的条件下干燥,然后在250-450℃下煅烧0.5~2小时,粉碎得氧化锌粉体,即获得本专利技术的纳米氧化锌。附图说明图1为纳米氧化锌粉体的透射电镜照片(TEM)。图2为纳米氧化锌粉体的X-射线衍射图。图3为纳米氧化锌粉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图。由图1可见,所说的纳米氧化锌粉体,其形貌为球形(晶粒大小为15-30nm);由图2可见,所说的纳米氧化锌粉体为六方晶型;由图3可见,屏蔽紫外线(280~400nm)能力强,且可见光(400~800nm)透过率高。测定方法将测试粉体分散于水中,配置成100ppm的分散液,在CRT-76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测定。上述的纳米氧化锌粉体,pH为7~8,氧化锌含量大于98%,水分小于1.0%,灼烧减量小于1.0%,筛余物小于0.01%,比表面积(BET)为50~70m2/g。所说的纳米氧化锌粉体,由于具有很强的紫外线屏蔽能力和很好的可见光透过能力,尤其适合作为化妆品、塑料(农用薄膜、食品包装材料、工程塑料等)、陶瓷、纤维、涂料、纸张、木器、橡胶等的紫外线屏蔽剂。由上述公开的构思和技术方案可见,本专利技术所说的纳米氧化锌具有制备成本低,工艺简单,抗紫外性好,可见光透过性高,易于工业化生产的特点,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下面将通过实例对制备过程有关细节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将50g/l氢氧化钠加入50g/l硫酸锌溶液中,反应温度为40℃,中和时间0.5小时,终点pH为5,制得晶种溶液;将制备的晶种加入预先恒温到50℃的50g/l硫酸锌溶液中,加入量为1%(以氧化锌计);将50g/l碳酸氢钠加入上述溶液中,温度控制在50℃,时间为0.5小时,终点pH为7,获得前驱体;将所得前驱体沉淀过滤、洗涤,直到以0.1%BaCl2检验无白色沉淀为止;将所得滤饼置于105℃下干燥;将干燥后的前驱体在350℃下煅烧2小时,得纳米氧化钛粉体。所得粉体的晶粒大小约18nm,BET 60m2/g,晶型为六方晶形,pH为7~8,氧化锌含量大于98%,水分小于1.0%,灼烧减量小于1.0%,筛余物小于0.01%,屏蔽紫外线能力强(最大吸收波长UVA区为285nm,UVB区为375nm),且可见光透过率高。实施例2将50g/l氨水加入50g/l硫酸锌溶液中,反应温度为40℃,中和时间0.5小时,终点pH为5,制得晶种溶液;将制备的晶种加入预先恒温到50℃的50g/l硫酸锌溶液中,加入量为0.4%(以氧化锌计);将50g/l碳酸氢钠加入上述溶液中,温度控制在50℃,时间为0.5小时,终点pH为7,获得前驱体;将所得前驱体沉淀过滤、洗涤,直到以0.1%BaCl2检验无白色沉淀为止;将所得滤饼置于105℃下干燥;将干燥后的前驱体在350℃下煅烧2小时,得纳米氧化钛粉体。所得粉体的晶粒大小约25nm,BET 52m2/g,晶型为六方晶形,pH为7~8,氧化锌含量大于98%,水分小于1.0%,灼烧减量小于1.0%,筛余物小于0.01%,屏蔽紫外线能力强(最大吸收波长UVA区为290nm,UVB区为370nm),且可见光透过率高。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如下步骤:①晶种制备:将含锌溶液与碱液混合反应以制备晶种,终点pH控制在5~8;所说的含锌溶液通常为无水硫酸锌,含结晶水的硫酸锌、氧化锌、氯化锌、锌锭、硝酸锌或醋酸锌的水溶液中的一种或一 种以上;所说的碱液通常为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氨水、碳酸氢氨、碳酸氨、尿素、氢氧化钾、碳酸钾或碳酸氢钾的水溶液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②前驱体合成:将步骤①制备的晶种加入含锌溶液中,晶种加入量以氧化锌计为0.2~2%,然后将碱液加 入到添加了晶种的溶液中,终点pH为7~9;③前驱体热处理:将所得前驱体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煅烧,粉碎,即获得纳米氧化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雪花陈杏娟袁波余爱萍罗美芳古宏晨王相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博纳维来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