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33981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03 19: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TM1),其具备第一差动机构(10)和第二差动机构(20),所述第一差动机构(10)与动力机连接。第一差动机构具备第一旋转要素、第二以及第三旋转要素,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动力机连接,第二差动机构具备与第二旋转要素连接的第四旋转要素、与第一旋转电机(MG1)连接的第五旋转要素、作为第二差动机构的输出要素的第六旋转要素。并且,动力传递装置(TM)具备,能够对第一旋转要素、第二以及第三旋转要素中的两个以可释放的方式相互连结的第一离合器(CL1)以及对第三旋转要素与静止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制动器(BL1)之中的至少一方、和能够对第三旋转要素、与第五以及第六旋转要素中的任意一方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第二离合器(CL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TM1) having a first differential mechanism (10) and a second differential mechanism (20), the first differential mechanism (10) connected with the power machine. The first differential mechanism includes a first rotating element, second and third rotating elements, the first rotating element connected with the power machine, second differential mechanism with fourth rotating element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rotating elements with the first rotary motor (MG1) sixth rotating element output elements of the fifth rotating elements, connected as the second differential mechanism. And the power transfer device (TM) can have a first clutch of two to be released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rotating elements and third rotating elements in the interconnected (CL1) and connected and brake mode on the third rotating elements and static elements to release (BL1) in at least one and, to the arbitrary third rotating elements, with fifth and sixth rotating elements in a way that can release the clutch second links (CL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传递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备与动力机连接的第一差动机构和与该第一差动机构连接的第二差动机构的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在将动力机与旋转机作为动力源而使用的混合动力车辆中,提出有各种动力传递装置。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13/114594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动力传递装置,所述混合动力车辆具备:与内燃机连接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以下,称之为第一差动机构)、对该第一差动机构与驱动轮进行连接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以下,称之为第二差动机构)、与该第二差动机构连接的第一旋转电机、以能够向第二差动机构的输出要素传递动力的方式而配置的第二旋转电机、与第一差动机构相关联而设置的由两个卡合装置构成的切换装置(离合器以及制动器)。另外,在前述的第二差动机构上,分别单独地连接有第一旋转电机以及第二旋转电机。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国际公开第2013/114594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虽然能够通过切换装置的工作而对内燃机的旋转进行变速并向第二差动机构传递,但在将内燃机与第二旋转电机双方作为动力源而使之工作从而对驱动轮进行驱动的运转模式(HV模式)中,为了通过内燃机而进行高输出行驶,需要相应地将第一旋转电机的额定转数或者额定转矩设为较大,否则便需要对内燃机的输出进行抑制。这是因为,由于第二差动机构的动力分割比为固定因而发动机输出与第一电动机输出之间的输出比(Pg/Pe)是恒定的,从而对应于发动机输出的增大,第一电动机输出也会增大。本专利技术为,在具备被连接在动力机上的第一差动机构和被连接在该第一差动机构上的第二差动机构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能够在不将旋转机的额定转矩或额定转数设为较大的条件下,实现动力机的高输出下的行驶的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用于对来自动力机的动力进行传递的动力传递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第一差动机构,其与所述动力机连接,并且具备第一旋转要素、第二旋转要素、第三旋转要素,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所述动力机连接;第二差动机构,其具备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要素连接的第四旋转要素、与第一旋转电机连接的第五旋转要素、作为输出要素的第六旋转要素;第一卡合部,其为如下卡合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即,能够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以及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之中的两个以可释放的方式而相互进行连结的卡合部,以及能够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静止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第二卡合部,其能够对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以及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中的任意一方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差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差动机构为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四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一卡合部具备,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和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静止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差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差动机构为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四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一卡合部具备,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和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静止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差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差动机构为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四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一卡合部具备,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和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静止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差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差动机构为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四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一卡合部具备,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和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静止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差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差动机构为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四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一卡合部具备,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和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静止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当将所述第一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且所述第二卡合部处于非卡合状态时的所述动力机的动力向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与所述第六旋转要素分配的动力分割比设为第一动力分割比、并将所述第二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且所述第一卡合部处于非卡合状态时的所述动力机的动力向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与所述第六旋转要素分配的动力分割比设为第二动力分割比时,所述第一动力分割比与所述第二动力分割比不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由于具备上述结构,因此能够使第一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且第二卡合部处于非卡合状态时的动力机的动力向第五旋转要素与第六旋转要素分配的动力分割比,与第二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且第一卡合部处于非卡合状态时的动力机的动力向第五旋转要素与第六旋转要素分配的动力分割比不同。即使动力机转速(Ne)与动力传递装置的输出轴转速(No)的比、即减速比(Ne/No)相同,但当动力分割比不同时,动力机转矩(Te)与第一电动机转矩(Tg)的转矩比率(Tg/Te),和动力机转速(Ne)与第一电动机转速(Ng)的转速比率(Ng/Ne)也是不同的,从而动力机输出与第一电动机输出的输出比率(Pg/Pe)也不同。因此,通过选择输出比率较小的动力分割比,从而抑制了旋转机的额定转矩或者额定转数的增大,进而发挥了如下优异效果,即,能够实现动力机的高输出的行驶。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用于对来自动力机的动力进行传递,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差动机构,其与所述动力机连接,并且具备第一旋转要素、第二旋转要素、第三旋转要素,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所述动力机连接;第二差动机构,其具备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要素连接的第四旋转要素、与第一旋转电机连接的第五旋转要素、作为输出要素的第六旋转要素;第一卡合部,其为如下卡合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即,能够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以及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之中的两个以可释放的方式而相互进行连结的卡合部,以及能够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静止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第二卡合部,其能够对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以及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中的任意一方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3.23 JP 2016-058529;2016.07.08 JP 2016-13644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用于对来自动力机的动力进行传递,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差动机构,其与所述动力机连接,并且具备第一旋转要素、第二旋转要素、第三旋转要素,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所述动力机连接;第二差动机构,其具备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要素连接的第四旋转要素、与第一旋转电机连接的第五旋转要素、作为输出要素的第六旋转要素;第一卡合部,其为如下卡合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即,能够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以及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之中的两个以可释放的方式而相互进行连结的卡合部,以及能够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静止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第二卡合部,其能够对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以及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中的任意一方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差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差动机构为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四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一卡合部具备,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和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静止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差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差动机构为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四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一卡合部具备,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和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静止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差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差动机构为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四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一卡合部具备,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和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静止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差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差动机构为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四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一卡合部具备,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和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静止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差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差动机构为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四旋转要素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为内啮合齿轮,所述第六旋转要素为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一卡合部具备,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和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静止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的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被构成为,对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以可释放的方式而进行连结。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当将所述第一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且所述第二卡合部处于非卡合状态时的所述动力机的动力向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与所述第六旋转要素分配的动力分割比设为第一动力分割比、并将所述第二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且所述第一卡合部处于非卡合状态时的所述动力机的动力向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与所述第六旋转要素分配的动力分割比设为第二动力分割比时,所述第一动力分割比与所述第二动力分割比不同。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所述第一旋转电机,通过对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运转状态进行控制从而对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差动状态进行控制;所述动力机,当在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卡合状态且在所述第二卡合部的释放状态下对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差动状态进行控制时,所述动力机将与所述动力机的转矩相比而增大了的转矩向所述第六旋转要素机械性地传递,且所述动力机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而被连结在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上;驱动轮,其被连结在第六旋转要素上;第二旋转电机,其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而被连结在所述驱动轮上,电子控制装置,其被构成为,在使所述动力机启动时,在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卡合状态下使所述第二卡合部从释放向卡合进行动作。9.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村达也田端淳金田俊树安田勇治川西裕士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