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32623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9 18: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具有一收容槽;胶框,收容于收容槽,且具有一承靠面,承靠面设有连通收容槽与胶框内部的限位槽;胶带,粘结于胶框的承靠面;光学膜片组,收容于胶框内,且在其侧边凸设形成有至少两个与限位槽一一对应的凸耳,凸耳伸入限位槽内,并与粘结于承靠面的胶带粘结;其中,凸耳与收容槽侧壁之间设置粘结部。显示面板通过胶带粘结于胶框的承靠面。光学膜片组通过凸耳与胶带相贴合,实现光学膜片组的固定,并且在凸耳与背板的收容槽侧壁之间设置粘结部,进一步地固定光学膜片组,防止其脱落或位移而导致固定失效,进而发生漏光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显示装置可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件,已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显示装置主要包括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组及胶框,该光学膜片组通过胶带贴合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胶框容易发生形变,且空气间隙使光学膜片组变厚,都将导致胶框限位槽中能设置光学膜片组的凸耳的空间更小。在进行外力测试(如落下测试)或使用过程中光学膜片组容易掉落或位移而固定失效,导致显示装置发生漏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在进行外力测试(如落下测试)或使用过程中光学膜片组容易掉落或位移而固定失效,导致显示装置发生漏光现象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防止在进行外力测试(如落下测试)或使用过程中光学膜片组掉落或位移而固定失效,进而导致显示装置发生漏光现象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具有一收容槽;胶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且具有一承靠面,所述承靠面设有连通所述收容槽与所述胶框内部的限位槽;胶带,粘结于所述胶框的所述承靠面;光学膜片组,收容于所述胶框内,且在其侧边凸设形成有至少两个与所述限位槽一一对应的凸耳,所述凸耳伸入所述限位槽内,并与粘结于所述承靠面的所述胶带粘结;其中,所述凸耳与所述收容槽侧壁之间设置粘结部。上述背光模组,所述胶框设置于所述收容槽,所述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胶框内,所述光学膜片组通过所述凸耳与所述胶带相粘结,实现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固定,并且在所述凸耳与所述背板的收容槽侧壁之间设置粘结部,进一步地固定所述光学膜片组,防止其脱落或位移而导致固定失效,进而发生漏光现象。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结部沿所述收容槽的侧壁的纵长延伸方向延伸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结部呈长条状。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结部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收容槽侧壁的纵长延伸方向间隔布设的胶柱。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胶柱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结部通过点胶形成。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的底壁与所述光学膜片组之间设有间隙。如此,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由于所述胶框变形,或空气间隙使得所述光学膜片组变厚,从而导致所述胶框挤压所述光学膜片组的所述凸耳,使得所述光学膜片组发生脱落、位移等现象的发生。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胶框及所述光学膜片组均呈矩形,所述光学膜片组的相对两侧边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凸耳。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且设于所述光学膜片组与所述背板之间。用于对光线进行多角度的扩散,形成平面光。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上述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所述胶带粘结于所述胶框的所述承靠面。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如下优点:1)、所述导光板用于将光源所发出的光线进行多角度扩散,所述背板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出和经过所述导光板反射至所述背板上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导光板,所述光学膜片组用于对经过所述导光板的光线进行均匀化或雾化等光学处理,提升影像显示的品质,所述显示面板用于接收经过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光线并进行显示;2)、所述光学膜片组通过所述凸耳与所述胶带相贴合,实现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固定,并且在所述凸耳与所述收容槽侧壁之间设置粘结部,进一步地固定所述光学膜片组,防止其脱落或位移而导致固定失效,进而发生漏光现象;3)、所述粘结部的设置增加了所述光学膜片组的结构强度;4)、所述定位槽的底壁与所述光学膜片组之间设有所述间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由于所述胶框变形,或空气间隙使得所述光学膜片组变厚,从而导致所述胶框挤压所述光学膜片组的所述凸耳,使得所述光学膜片组发生脱落、位移等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去除胶带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显示屏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显示屏结构沿B-B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10、胶框120、光学膜片组130及胶带140。背板110具有一收容槽(图未示),胶框120收容于该收容槽,且胶框120具有一承靠面a,该承靠面a设有连通收容槽与胶框120内部的限位槽121。胶带140粘结于胶框120的承靠面a,光学膜片组130收容于胶框120内,且在其侧边凸设形成有至少两个与限位槽121一一对应的凸耳131。该凸耳131伸入限位槽121内,并与粘结于承靠面a的胶带140粘接,其中,凸耳131与收容槽侧壁之间设置粘结部133。上述背光模组,其光学膜片组130收容于胶框120,胶框120收容于背板110的收容槽,光学膜片组130的凸耳131伸入收容槽,以对光学膜片组130进行限位。粘结于胶框120的承靠面a的胶带140,一方面与凸耳131粘结,实现光学膜片组130的固定;另一方面,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粘结,实现显示面板固定于胶框120的承靠面a。并且,在凸耳131与背板110的收容槽侧壁之间设置粘结部133,用以进一步固定光学膜片组130,防止其脱落或位移而导致其固定失效,进而发生漏光现象。同时,该粘结部133的设置还增加了光学膜片组130的结构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粘结部133可通过点胶的方式形成。具体地,凸耳131与收容槽侧壁之间的粘结部133可为结构胶或UV胶。可以理解,该粘结部133可以是UV型胶,也可以是一般的热固型胶或硅胶等。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导光板115,该导光板115收容于收容槽内,并设置于光学膜片组130与背板110之间,用以对光线进行多角度的扩散。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光源117,该光源117设置于导光板115的一侧壁,用于发射光线。可以理解,光源117可以包括一个或至少两个,一个或至少两个光源117与导光板115并排设置,并被光学膜片组130覆盖。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槽121的底壁与光学膜片组130之间设有间隙1211。如此,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由于胶框120变形,或空气间隙使得光学膜片组130更厚,从而导致的胶框120挤压光学膜片组130的凸耳131,进而使得光学膜片组130脱落、位移等现象的发生。可以理解,当上述间隙1211足够大,胶框120便不会挤压光学膜片组1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具有一收容槽;胶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且具有一承靠面,所述承靠面设有连通所述收容槽与所述胶框内部的限位槽;胶带,粘结于所述胶框的所述承靠面;光学膜片组,收容于所述胶框内,且在其侧边凸设形成有至少两个与所述限位槽一一对应的凸耳,所述凸耳伸入所述限位槽内,并与粘结于所述承靠面的所述胶带粘结;其中,所述凸耳与所述收容槽的侧壁之间设置粘结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具有一收容槽;胶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且具有一承靠面,所述承靠面设有连通所述收容槽与所述胶框内部的限位槽;胶带,粘结于所述胶框的所述承靠面;光学膜片组,收容于所述胶框内,且在其侧边凸设形成有至少两个与所述限位槽一一对应的凸耳,所述凸耳伸入所述限位槽内,并与粘结于所述承靠面的所述胶带粘结;其中,所述凸耳与所述收容槽的侧壁之间设置粘结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部沿所述收容槽侧壁的纵长延伸方向延伸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部呈长条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部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收容槽侧壁的纵长延伸方向间隔布设的胶柱。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祯妘蔡正丰张正芳
申请(专利权)人: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