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式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325439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9 18:03
一种平板式电子装置,适于与杆状元件结合,且平板式电子装置包含装置本体。装置本体包含第一侧边、相邻于第一侧边的第二侧边以及支撑区。支撑区位于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相接处,并且开设有穿孔。杆状元件用以穿设于穿孔。其中,当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其中之一抵接于置放面,且装置本体的第二面朝向置放面倾倒时,杆状元件用以穿过穿孔而抵顶于置放面,通过装置本体压抵杆状元件,使杆状元件与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其中之一共同支撑装置本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平板式电子装置主要是在装置本体的支撑区开设有穿孔,因此使用者可通过将杆状元件穿设于穿孔而将装置本体的重量通过杆状元件抵顶于置放面,有效的将装置本体立于装置面上。

Flat panel electronic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flat plate type electronic device, which is suitable for combining with a rod shaped component, and a flat plate type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es a device body. The device body comprises a first lateral side, a second side edge adjacent to the first side edge, and a support area. The supporting region is positioned at the first side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side edge and is provided with a perforation. A rod is provided for piercing through the perforation. Among them, when the first side and the second side one connected to the placing surface, and the device body second facing to the dumping of placing surface, rod element used to penetrate through the through hole and abuts against the placing surface, the device body pressing rod element, the rod element and the first side and the second side one of the common side supporting device body. Plate type electronic devic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is mainly in the area of support is provided on the device body piercing, the user can through the rod element hole in the device body weight through the rod like member abuts against the placing surface, the device body on device surf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平板式电子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是一种平板式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触控式电子装置的蓬勃发展,使得大部分民众已将触控式电子装置彻底地融入一般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人们使用触控式电子装置进行影片观看、通信聊天、玩游戏或查询数据等各种行为。当使用者在定点且长时间进行触控式电子装置的操作时,通常会想将触控式电子装置支撑于平台上,以避免因长时间手持触控式电子装置所造成的手酸问题。现有的平板电脑支撑方式除了利用保护套的折叠支撑外,还可利用支架或放置座等来进行支撑。然而,由于支撑座架或保护套并非手持电子装置的一部分,因此容易被使用者忽略而无法随时运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平板式电子装置,以利用装置本体本身的穿孔搭配杆状元件而使装置本体受支撑而立起。承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平板式电子装置,适于与杆状元件结合,平板式电子装置包含一装置本体。装置本体具有一第一面与背向第一面的一第二面,并且包含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以及一支撑区。第二侧边与第一侧边相邻。支撑区位于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相接处,并且开设有贯穿第一面与第二面的穿孔,且穿孔沿倾斜于第一面的一倾斜方向延伸,借以供杆状元件结合。其中,杆状元件穿过穿孔结合于装置本体时,杆状元件一端抵顶于置放面,另一端通过倾斜方向与装置本体的厚度方向形成的一倾角而使装置本体与置放面形成支撑角度。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面开设一第一开口,第二面开设一第二开口,穿孔沿倾斜方向由第一开口贯穿至第二开口而形成。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的中心与第一侧边之间具有一第一正面距离,第二开口的中心与第一侧边之间具有一第一背面距离,第一背面距离大于第一正面距离。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的中心与第二侧边之间具有一第二正面距离,第二开口的中心与第二侧边之间具有一第二背面距离,第二背面距离大于第二正面距离。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含橡胶环,固设于穿孔中,并开设有一止滑穿孔,止滑穿孔用以供杆状元件穿设。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含一万向球,万向球可多轴向枢转地设置于穿孔中,并开设有一万向球通孔,且万向球通孔供杆状元件穿设,而使杆状元件通过万向球,支撑装置本体。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穿孔包含一环型凹壁,万向球抵接于环型凹壁。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装置本体为一平板电脑。如上所述,由于本技术所提供的平板式电子装置主要是在装置本体的支撑区开设有穿孔,因此使用者可通过将杆状元件穿设于穿孔而将装置本体的重量通过杆状元件抵顶于置放面,有效的将装置本体立于装置面上。为让本技术的所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显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平板式电子装置的装置本体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中圈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显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平板式电子装置以第一侧边立起的立体示意图。图4显示图3中B-B剖面的剖面示意图。图5显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平板式电子装置以第二侧边立起的立体示意图。图6显示图5中C-C剖面的剖面示意图。图7显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平板式电子装置的装置本体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图7中圈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显示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平板式电子装置的装置本体剖面示意图。图10为图9圈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1显示在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中,杆状元件穿设于万向球通孔的剖面示意图。图12为图11圈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和权利要求范围,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请参阅图1与图2,图1显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平板式电子装置的装置本体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圈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平板式电子装置100适于与杆状元件2结合,且平板式电子装置100包含装置本体1,装置本体1具有第一面11与背向第一面11的第二面12(标示于图4),且装置本体1包含第一侧边13、第二侧边14以及支撑区15。其中,装置本体1在本实施例中为平板电脑,但不限于此,还可为智能手机等电子装置。第一侧边13与第二侧边14相邻,而支撑区15位于第一侧边13与第二侧边14相接处;其中,第一侧边13沿长度方向L1延伸,第二侧边1沿垂直于长度方向L1的宽度方向L2延伸,且第一面11于支撑区15处开设有第一开口111,而第二面12于支撑区15处开设有第二开口121。此外,请参阅图4,支撑区15开设有贯穿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的穿孔151,而穿孔151由第一开口111沿倾斜于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的一倾斜方向LS,由邻近于第一侧边13与第二侧边14的相接处,朝远离第一侧边13与第二侧边14的相接处延伸至第二开口121;其中,倾斜方向LS是指与第一面11及第二面12(包含平行于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的长度方向L1与宽度方向L2)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且同样与垂直于长度方向L1及宽度方向L2的厚度方向L3(相当于第一面11的法线方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且倾斜方向LS与厚度方向L3之间具有倾角θ1;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倾斜方向LS也可在与厚度方向L3不平行且不垂直的情况下,与长度方向L1及宽度方向L2其中之一垂直但不平行,而不限于本实施例所举之例。承上所述,在实务运用上,第一开口111的中心与第一侧边13间的距离为第一正面距离d11,第二开口121的中心与第一侧边13间的距离为第一背面距离d12,而第一背面距离d12大于第一正面距离d11;并且,第一开口111的中心与第二侧边14间的距离为第二正面距离d21,第二开口121的中心与第二侧边14间的距离为第二背面距离d22,而第二背面距离d22大于第二正面距离d21;换句话说,第一开口111是相对于侧面开口121靠近第一侧边13与第二侧边14的相接处,而第二开口121相对于第一开口111靠近装置本体1的中心。请继续参阅图3与图4,图3显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平板式电子装置以第一侧边立起的立体示意图;图4显示图3中B-B剖面的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平板式电子装置100适于与杆状元件2结合,杆状元件2用以穿设于穿孔151。在本实施例中,杆状元件2为触控笔,且触控笔的直径略小于穿孔151的直径。其中,当第一侧边13抵接于置放面DS,且第二面12朝向置放面DS倾倒时,杆状元件2用以穿过穿孔151而抵顶于置放面DS,并通过装置本体1压抵杆状元件2,使杆状元件2与第一侧边13共同支撑装置本体1,进而使装置本体1通过杆状元件2的支撑而在置放面DS上立起,并维持在支撑角度θ2。在实务上,杆状元件2的长度越长,越能稳定的支撑住装置本体1。请继续参阅图5与图6,图5显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平板式电子装置以第二侧边立起的立体示意图;图6显示图5中C-C剖面的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当第二侧边14抵接于置放面DS,且第二面12朝向置放面DS倾倒时,杆状元件2用以穿过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平板式电子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板式电子装置,其特征是,适于与杆状元件结合,并且包含:一装置本体,具有一第一面与一第二面,所述装置本体包含: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一侧边相邻;以及一支撑区,位于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接处,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的穿孔,且所述穿孔沿倾斜于所述第一面的一倾斜方向延伸;其中,所述杆状元件穿过所述穿孔结合于所述装置本体时,所述杆状元件一端抵顶于一置放面,另一端通过所述倾斜方向与所述装置本体的厚度方向形成的一倾角而使所述装置本体与所述置放面形成一支撑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5.17 US 62/337,6791.一种平板式电子装置,其特征是,适于与杆状元件结合,并且包含:一装置本体,具有一第一面与一第二面,所述装置本体包含: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一侧边相邻;以及一支撑区,位于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接处,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的穿孔,且所述穿孔沿倾斜于所述第一面的一倾斜方向延伸;其中,所述杆状元件穿过所述穿孔结合于所述装置本体时,所述杆状元件一端抵顶于一置放面,另一端通过所述倾斜方向与所述装置本体的厚度方向形成的一倾角而使所述装置本体与所述置放面形成一支撑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式电子装置,其特征是,其中,所述第一面开设一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面开设一第二开口,所述穿孔沿所述倾斜方向由所述第一开口贯穿至所述第二开口而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板式电子装置,其特征是,其中,所述第一开口的中心与所述第一侧边之间具有一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戈尔·卢基奇邱耀辉
申请(专利权)人: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