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和表面特性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05468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6 2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乙烯/α‑烯烃共聚物。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和表面特性,因此可用于制造各种产品。

With excellent processing properties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ethylene / alpha olefin copolymer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ethylene alpha olefin copolymer /. According to the invention of the ethylene / alpha olefin copolymer has processing properties and excellent surface properties, so it can be us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various produ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和表面特性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4月13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5-0051831号和于2016年3月30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6-0038476号的优先权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和表面特性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
技术介绍
烯烃聚合催化剂体系可以分为齐格勒-纳塔和金属茂催化剂体系,并且已经根据其特性开发出这两种高活性催化剂体系。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发以来,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已被广泛应用于现有的商业工艺。然而,由于齐格勒-纳塔催化剂是多活性位点催化剂,其中多个活性位点混合,所以具有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宽的特点。此外,由于共聚单体的组成分布不均匀,因此存在保证所需物理性质的问题。同时,金属茂催化剂包含主要成分为过渡金属化合物的主催化剂与主要成分为铝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助催化剂的组合。这种催化剂是单位点催化剂,它是一种均相络合催化剂,并且取决于单位点特性,提供了具有窄分子量分布和共聚单体组成分布均匀的聚合物。通过改变催化剂的配体结构和聚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27/201680007527.html" title="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和表面特性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原文来自X技术">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和表面特性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a>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其具有:50,000至150,000的重均分子量(g/mol),3至8的分子量分布(Mw/Mn),0.940至0.970的密度(g/cm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4.13 KR 10-2015-0051831;2016.03.30 KR 10-2011.一种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其具有:50,000至150,000的重均分子量(g/mol),3至8的分子量分布(Mw/Mn),0.940至0.970的密度(g/cm3),20μm以下的球晶直径,以及6分钟以下的在123℃下测定的半结晶时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其中,所述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聚合物链聚集成束以形成片晶,并且所述球晶由所述片晶的三维生长来确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其中,在123℃下测定的半结晶时间为5分钟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其中,MFRR2.16(根据ASTMD1238在190℃,2.16kg的负荷下测定的熔体流动指数)为0.5至1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其中,MFRR5/2.16(根据ASTMD1238,在190℃,5kg负荷下测定的熔体流动指数除以在190℃,2.16kg负荷下测定的熔体流动指数的值)为3至8。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其中,所述α-烯烃为选自丙烯、1-丁烯、1-戊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癸烯、1-十一碳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以及1-二十碳烯中的一种或多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其中,通过在一种或多种由以下化学式1表示的第一金属茂化合物;以及一种或多种选自由以下化学式3至5表示的化合物的第二金属茂化合物的存在下使乙烯和α-烯烃聚合来制备所述乙烯/α-烯烃共聚物:[化学式1]在化学式1中,A为氢、卤素、C1-20烷基、C2-20烯基、C6-20芳基、C7-20烷基芳基、C7-20芳基烷基、C1-20烷氧基、C2-20烷氧基烷基、C3-20杂环烷基或C5-20杂芳基;D为-O-、-S-、-N(R)-或-Si(R)(R’)-,其中R和R'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为氢、卤素、C1-20烷基、C2-20烯基或C6-20芳基;L为C1-10直链或支链亚烷基;B为碳、硅或锗;Q为氢、卤素、C1-20烷基、C2-20烯基、C6-20芳基、C7-20烷基芳基或C7-20芳基烷基;M为第4族过渡金属;X1和X2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为卤素、C1-20烷基、C2-20烯基、C6-20芳基、硝基、酰氨基、C1-20烷基甲硅烷基、C1-20烷氧基或C1-20磺酸盐基;C1和C2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由以下化学式2a、2b或2c之一表示,排除C1和C2均为化学式2c的情况,[化学式2a][化学式2b][化学式2c]在化学式2a、2b和2c中,R1至R17和R1'至R9'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为氢、卤素、C1-20烷基、C2-20烯基、C1-20烷基甲硅烷基、C1-20甲硅烷基烷基、C1-20烷氧基甲硅烷基、C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承裕泽宣淳浩曺柗崔二永李琪树
申请(专利权)人:LG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