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锻压模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25689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9 1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锻压模架,包括下模座、上模座,该下模座与上模座通过导柱连接,所述定模板内设置有模座内板和下垫板,所述下垫板内安装有下模具垫板,所述下模具垫板外壁上套装有下应力圈,该下应力圈外壁上套装有下压圈;所述上模座下表面的第二沉孔内安装有上垫板,所述上垫板下端安装有上模具垫板,所述上模具垫板外壁上套装有上应力圈,该上应力圈外壁上套装有上压圈,所述上应力圈下部内壁上设有与所述下应力圈上部外壁相匹配的约束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使上下应力圈可配合受力,以加大应力控制,能改善锻件成型质量。

Forging mould fram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orging die, including lower die, upper die, the lower die seat and the upper die seat through the guide column connection, the template is arranged in the die seat plate and a lower plate, the lower plate is arranged in the lower mold plate, the lower mold plate wall is sleeved on the stress circle, the stress ring is sheathed on the outer wall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ring; second surface die sinking hole are arranged on the plate, the upper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die plate, the upper mold plate is sheathed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stress on the ring. The stress on the ring sleeve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pressing ring, the force should be provided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lower ring and under constraint force ring hole matched to the outer wall of the upper part. The utility model can make the upper and lower stress rings cooperate with the force, so as to increase stress control and improve the forming quality of the forg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锻压模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锻压模架。
技术介绍
传统的锻造或挤压成型工艺,由于其模具的结构以与施力的原因,在加工成型时锻件的上下模的分模面上必定会产生飞边,而飞边会浪费大量的生产资料,因此导致了生产原材料利用率低下,进而使得产品的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大大提高了生产企业的资金压力,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现公开了一种双动闭塞模架(公开号为CN204148276U),其虽然可通过上下应力圈能够控制工件表面的受力,提高了一定程度产品的品质,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当对应变形量大的产品时,由于上下应力圈之间单独使用,仍然存在控制工件表面受力不足,需要进一步地的改进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锻压模架,可使上下应力圈配合受力,能加大应力控制,能进一步改善锻件成型质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锻压模架,包括下模座(1)、上模座(2),该下模座(1)与上模座(2)通过导柱(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1)上表面设有第一台阶孔(100),该第一台阶孔(100)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模座内板(11)和下垫板(12),所述下垫板(12)上表面高出所述下模座(1)上表面且其上设有第一沉孔(120),该第一沉孔(120)内安装有下模具垫板(13),所述下模具垫板(13)外壁上套装有下应力圈(14),该下应力圈(14)外壁上套装有下压圈(15),所述下压圈(15)与所述下模座(1)之间通过第一螺栓(16)连接;其中,所述上模座(2)下表面设有第二沉孔(200),所述第二沉孔(200)内安装有上垫板(22),所述上垫板(22)下端安装有上模具垫板(23),所述上模具垫板(23)外壁上套装有上应力圈(24),该上应力圈(24)外壁上套装有上压圈(25),所述上压圈(25)与所述上模座(2)之间通过第二螺栓(26)连接;其中,所述下应力圈(14)上部高出所述下压圈(15)上表面,所述上应力圈(24)下部低于所述上压圈(25)下表面,该上应力圈(24)下部内壁上设有与所述下应力圈(14)上部外壁相匹配的约束孔(241)。进一步地,所上模座(2)上安装有导向套(31),所述导柱(3)下端与所述下模座(1)固接且其上端与该导向套(31)导向连接。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本技术由于上应力圈下部内壁上设有与所述下应力圈上部外壁相匹配的约束孔,使上下应力圈可配合受力,以加大应力控制,进而进一步改善锻件质量。第二,本技术的上下应力圈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工件的挤锻均在该封闭空间中完成,是一种闭塞挤锻方式,从而能够避免在加工过程中产生飞边,从而降低了生产资料的损耗,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大大节省了企业生产所需投入的资金。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下模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下模具垫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下应力圈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下压圈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上应力圈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上压圈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一种锻压模架,包括下模座1、上模座2,该下模座1与上模座2通过导柱3连接。参见图1-2,所述下模座1上表面设有第一台阶孔100,该第一台阶孔100为上侧大下侧小的通孔,该第一台阶孔100上侧孔内从下至上依次间隙设置有模座内板11和下垫板12,所述模座内板11和下垫板12固接为一体且可在所述第一台阶孔100上侧孔内整体上下运动,该模座内板11下部与所述第一台阶孔100下侧孔间隙配合。参见图1,为了提高导向性能,所上模座2上安装有导向套31,所述导柱3下端与所述下模座1固接且其上端与该导向套31导向连接。参见图1,所述下垫板12上表面高出所述下模座1上表面且其上设有第一沉孔120,该第一沉孔120内安装有下模具垫板13,所述下模具垫板13外壁上套装有下应力圈14,该下应力圈14外壁上套装有下压圈15,所述下压圈15与所述下模座1之间通过第一螺栓16连接;其中,所述上模座2下表面设有第二沉孔200,所述第二沉孔200内安装有上垫板22,所述上垫板22下端安装有上模具垫板23,所述上模具垫板23外壁上套装有上应力圈24,该上应力圈24外壁上套装有上压圈25,所述上压圈25与所述上模座2之间通过第二螺栓26连接;其中,所述下应力圈14上部高出所述下压圈15上表面,所述上应力圈24下部低于所述上压圈25下表面,该上应力圈24下部内壁上设有与所述下应力圈14上部外壁相匹配的约束孔241。参见图1-2,所述下模座1上开设有三条T型槽101,该三条T型槽101槽长方向为沿其第一台阶孔100中心径向设置且呈三角均匀分布;所述T型槽101内安装T型螺母101a,所述下压圈15上设有与所述T型槽101位置对应的螺钉沉孔15a;所述第一螺栓16头部位于所述螺钉沉孔15a内,所述第一螺栓16下端与所述T型螺母101a螺纹连接。其具有操作简单,可方便拆卸且通用性好等优点。所述下模座1上还设有U型缺口102。本下模座1可通过U型缺口102安装在锻床上。参见图1,另外,所述第二螺栓26与第一螺栓16的连接方式相同,故不赘述。参见图3,所述下模具垫板13由第一板131和第二板132构成,该第一板131上表面设有用于第二板132装入的沉孔1311,该第二板132与所述沉孔1311之间过盈配合。另外,该第一板131和第二板132采用不同材质,该第二板132采用高温采用;且第二板132内还设有方便将该第二板132向上顶出更换的顶出孔1312;而使所述顶出孔1312与所述沉孔1311构成下小上大的台阶孔。参见图4-5,所述下应力圈14为上部14b和下部14a构成的管状,该下部14a内孔大于所述上部14b内孔,该下部14a内孔与所述第一板131外径相匹配且间隙配合,该下部14a外壁设有上小下大的第一外锥面14a1,所述下压圈15内设有与该第一外锥面14a1相匹配的第一内锥面15a1。参见图6-7,所述上应力圈24为上部24b和下部24a构成的管状,该下部24a内孔大于所述上部24b内孔而形式台阶状的所述约束孔241;该上部24b外壁设有上小下大的第二外锥面24b1,所述上压圈25内设有与该第二外锥面24a1相匹配的第二内锥面25a1。参见图1,使用时,所述上模具垫板23下端安装上模具m,该下模具垫板13上端安装下模具n。在成型时,该上模具m和下模具n均在所述下应力圈14与上应力圈24之间所形成的密封空间内配合挤压成型;且该下应力圈14与上应力圈24可分别对该下模具n和上模具m提供侧向阻力作用,另外该下应力圈14与上应力圈24配合约束,可使锻件的变形受让空间大大降低,可使其成型后尺寸误差减小,能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及性能。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锻压模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锻压模架,包括下模座(1)、上模座(2),该下模座(1)与上模座(2)通过导柱(3)连接,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下模座(1)上表面设有第一台阶孔(100),该第一台阶孔(100)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模座内板(11)和下垫板(12),所述下垫板(12)上表面高出所述下模座(1)上表面且其上设有第一沉孔(120),该第一沉孔(120)内安装有下模具垫板(13),所述下模具垫板(13)外壁上套装有下应力圈(14),该下应力圈(14)外壁上套装有下压圈(15),所述下压圈(15)与所述下模座(1)之间通过第一螺栓(16)连接;其中,所述上模座(2)下表面设有第二沉孔(200),所述第二沉孔(200)内安装有上垫板(22),所述上垫板(22)下端安装有上模具垫板(23),所述上模具垫板(23)外壁上套装有上应力圈(24),该上应力圈(24)外壁上套装有上压圈(25),所述上压圈(25)与所述上模座(2)之间通过第二螺栓(26)连接;其中,所述下应力圈(14)上部高出所述下压圈(15)上表面,所述上应力圈(24)下部低于所述上压圈(25)下表面,该上应力圈(24)下部内壁上设有与所述下应力圈(14)上部外壁相匹配的约束孔(24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锻压模架,包括下模座(1)、上模座(2),该下模座(1)与上模座(2)通过导柱(3)连接,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下模座(1)上表面设有第一台阶孔(100),该第一台阶孔(100)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模座内板(11)和下垫板(12),所述下垫板(12)上表面高出所述下模座(1)上表面且其上设有第一沉孔(120),该第一沉孔(120)内安装有下模具垫板(13),所述下模具垫板(13)外壁上套装有下应力圈(14),该下应力圈(14)外壁上套装有下压圈(15),所述下压圈(15)与所述下模座(1)之间通过第一螺栓(16)连接;其中,所述上模座(2)下表面设有第二沉孔(200),所述第二沉孔(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贵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桂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