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雪峰专利>正文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钢筋混凝土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9674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5 0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介绍了一种竖流式沉淀池钢筋混凝土结构,它包括池体,所述池体是由上、下池体构成,上池体安装在底座上端,下池体安装在底座的下端;在上池体的内壁铺设有防腐沥青层,在防腐沥青层上还铺设有防水层,在下池体的外壁上安装有由钢筋网制得的护壁;在所述池体的顶部安装有护栏,所述护栏的中心线与上池体的直径重合,在所述护栏的底部安装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是由上管段和下管段组成,在上管段的中部安装有进水管,进水管的前端穿过上池体并与上池体外部的进水管路连通,进水管的后端插入上管段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污水能够快速的沉淀、分离,从而可以减小池体的深度,稳定性得到保障,实现了整体成本的降低。

Vertical flow type sedimentation tank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erectflowdepositpond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tank body and the tank body is composed of upper and lower pool, pool body is arranged on the upper end of the base, the pool body is arranged on the base of the lower end;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tank body is laid in anticorrosion asphalt. The anti-corrosion asphalt layer is paved with a waterproof layer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lower tank body is installed on the wall by the steel net prepared; a guardrail is installed on the top of the tank body, the center line of the guardrail and pool diameter coincide in the rails are installed on the bottom of the center pipe. The center tube is composed of an upper pipe and the lower pipe, a water inlet pipe is installed in the central section of the pipe, the water inlet pipe through the front upper pool body and connected with the water inlet pipe on the outside of the pool body, the water inlet pipe is inserted into the pipe end. The utility model enables the sewage to precipitate and separate rapidly, thereby reducing the depth of the tank body, ensuring the stability and reducing the overall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钢筋混凝土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竖流式沉淀池钢筋混凝土结构,属于建筑结构

技术介绍
竖流式沉淀池又称立式沉淀池,是池中废水竖向流动的沉淀池。现目前的竖流式沉淀池的池体平面为圆形或方形,水由设在池中心的进水管自上而下进入池内,管下设伞形挡板使废水在池中均匀分布后沿整个过水断面缓慢上升,悬浮物沉降进入池底锥形沉泥斗中,澄清水从池四周沿周边溢流堰流出。堰前设挡板及浮渣槽以截留浮渣保证出水水质。池的一边靠池壁设排泥管靠静水压将泥定期排出。竖流式沉淀池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排泥容易,常用于处理水量小于20000m³/d的污水处理厂。但是,现目前的沉淀池由于要处理大量的污水,如果要获得较好的沉淀效果,就必须采用大深度的池体结构,这样会导致施工困难,而且造价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目前的竖流式沉淀池施工难度较大,整体成本较高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低成本、高强度的竖流式沉淀池钢筋混凝土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竖流式沉淀池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所述池体是由上池体和下池体构成,所述上池体为圆筒形状,上池体安装在与水平面齐平的底座上端,所述下池体为倒锥形结构,下池体安装在所述底座的下端;在所述上池体的内壁铺设有防腐沥青层,在所述防腐沥青层上还铺设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的厚度为防腐沥青层厚度的1.5倍,在所述下池体的外壁上安装有由钢筋网制得的护壁;在所述池体的顶部安装有护栏,所述护栏的中心线与上池体的直径重合,在所述护栏的底部安装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竖向设置并位于上池体的中心处,所述中心管是由上管段和下管段组成,所述上管段为圆筒形状,所述下管段为上小下大的喇叭形,在所述上管段的中部安装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沿水平方向设置,进水管的前端穿过上池体并与上池体外部的进水管路连通,进水管的后端插入上管段内,在进水管的后端还设有竖向的分水段,所述分水段的开口高于进水管前端的开口;在所述中心管的正下方安装有反射板,所述反射板为锥形结构,反射板底部的直径大于中心管下端开口的直径;在所述池体的内壁上还安装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下端设于池体的底部,所述排泥管的上端伸出池体顶部,在排泥管的上部安装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横向连接在池体上端开口处;在所述排泥管的中部还横向连接有分离管,所述分离管的开口穿出上池体外。优化地,在所述上池体的顶部外侧还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底部安装有排水管。通过所述集水槽能够将溢流的污水排出到指定管道,避免造成环境污染。优化地,在所述上池体的顶部还安装有溢流堰钢板,所述溢流堰钢板的厚度为8mm。通过所述溢流堰钢板能够减小污水溢流时的冲击力,起到保护作用。优化地,所述的固定支架为六块并沿池体内壁均匀分布,在相邻的固定支架之间连接有挡板。通过挡板可以加固固定支架的强度,避免受到冲击力时变形。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竖流式沉淀池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方面采用了多种预埋套管的结构,来分离不同层次的污水,同时通过调整反射板和中心管的管距来调节污水进入后的分散情况,使得污水能够快速的沉淀、分离,从而可以减小池体的深度,与此同时,还采用了双层的空心结构的池壁来保障池体的承压强度,使得稳定性得到保障,并最终实现整体成本的降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竖流式沉淀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俯视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中,1—池体,11—上池体,12—下池体,13—底座,2—防腐沥青层,3—防水层,4—护壁,5—护栏,6—中心管,61—上管段,62—下管段,7—进水管,71—分水段,8—反射板,9—排泥管,10—固定支架,14—分离管,15—集水槽,16—排水管,17—溢流堰钢板,18—挡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竖流式沉淀池钢筋混凝土结构,它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是由上池体11和下池体12构成,所述上池体11为圆筒形状,上池体11安装在与水平面齐平的底座13上端,所述下池体12为倒锥形结构,下池体12安装在所述底座13的下端;在所述上池体11的内壁铺设有防腐沥青层2,在所述防腐沥青层2上还铺设有防水层3,所述防水层3的厚度为防腐沥青层2厚度的1.5倍,在所述下池体12的外壁上安装有由钢筋网制得的护壁4;在所述池体1的顶部安装有护栏5,所述护栏5的中心线与上池体11的直径重合,在所述护栏5的底部安装有中心管6,所述中心管6竖向设置并位于上池体11的中心处,所述中心管6是由上管段61和下管段62组成,所述上管段61为圆筒形状,所述下管段62为上小下大的喇叭形,在所述上管段61的中部安装有进水管7,所述进水管7沿水平方向设置,进水管7的前端穿过上池体11并与上池体11外部的进水管路连通,进水管7的后端插入上管段61内,在进水管7的后端还设有竖向的分水段71,所述分水段71的开口高于进水管7前端的开口;在所述中心管6的正下方安装有反射板8,所述反射板8为锥形结构,反射板8底部的直径大于中心管6下端开口的直径;在所述池体1的内壁上还安装有排泥管9,所述排泥管9的下端设于池体1的底部,所述排泥管9的上端伸出池体1顶部,在排泥管9的上部安装有固定支架10,所述固定支架10横向连接在池体1上端开口处;在所述排泥管9的中部还横向连接有分离管14,所述分离管14的开口穿出上池体11外。进一步的,在所述上池体11的顶部外侧还设有集水槽15,所述集水槽15的底部安装有排水管16。在所述上池体11的顶部还安装有溢流堰钢板17,所述溢流堰钢板17的厚度为8mm。所述的固定支架10为六块并沿池体1内壁均匀分布,在相邻的固定支架10之间连接有挡板18。在进行污水处理时,污水从进水管7进入到中心管6,然后在反射板8的作用下减速,同时污水中的重量较大的杂质和重量较轻的杂质分离,一部分沉淀到池底,一部分漂浮在池体上部。沉淀到池底的污泥被排泥管9抽走。本技术中,采用了多种分离措施,在进水管7上的分水段71向上开口,这样可以减缓水的冲击力,达到初步分离效果,再经反射板8分离,进一步快速分离。这里设置的分离管14可以对上部的分离污水抽出作进一步处理,同时,对上池体11的池壁改造也是重点,它增强的耐腐蚀性,同时对下池体12的强度也进行了提升,特别是对于溢流污水的控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综合性能更好,整体成本也较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不能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钢筋混凝土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是由上池体(11)和下池体(12)构成,所述上池体(11)为圆筒形状,上池体(11)安装在与水平面齐平的底座(13)上端,所述下池体(12)为倒锥形结构,下池体(12)安装在所述底座(13)的下端;在所述上池体(11)的内壁铺设有防腐沥青层(2),在所述防腐沥青层(2)上还铺设有防水层(3),所述防水层(3)的厚度为防腐沥青层(2)厚度的1.5倍,在所述下池体(12)的外壁上安装有由钢筋网制得的护壁(4);在所述池体(1)的顶部安装有护栏(5),所述护栏(5)的中心线与上池体(11)的直径重合,在所述护栏(5)的底部安装有中心管(6),所述中心管(6)竖向设置并位于上池体(11)的中心处,所述中心管(6)是由上管段(61)和下管段(62)组成,所述上管段(61)为圆筒形状,所述下管段(62)为上小下大的喇叭形,在所述上管段(61)的中部安装有进水管(7),所述进水管(7)沿水平方向设置,进水管(7)的前端穿过上池体(11)并与上池体(11)外部的进水管路连通,进水管(7)的后端插入上管段(61)内,在进水管(7)的后端还设有竖向的分水段(71),所述分水段(71)的开口高于进水管(7)前端的开口;在所述中心管(6)的正下方安装有反射板(8),所述反射板(8)为锥形结构,反射板(8)底部的直径大于中心管(6)下端开口的直径;在所述池体(1)的内壁上还安装有排泥管(9),所述排泥管(9)的下端设于池体(1)的底部,所述排泥管(9)的上端伸出池体(1)顶部,在排泥管(9)的上部安装有固定支架(10),所述固定支架(10)横向连接在池体(1)上端开口处;在所述排泥管(9)的中部还横向连接有分离管(14),所述分离管(14)的开口穿出上池体(11)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竖流式沉淀池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是由上池体(11)和下池体(12)构成,所述上池体(11)为圆筒形状,上池体(11)安装在与水平面齐平的底座(13)上端,所述下池体(12)为倒锥形结构,下池体(12)安装在所述底座(13)的下端;在所述上池体(11)的内壁铺设有防腐沥青层(2),在所述防腐沥青层(2)上还铺设有防水层(3),所述防水层(3)的厚度为防腐沥青层(2)厚度的1.5倍,在所述下池体(12)的外壁上安装有由钢筋网制得的护壁(4);在所述池体(1)的顶部安装有护栏(5),所述护栏(5)的中心线与上池体(11)的直径重合,在所述护栏(5)的底部安装有中心管(6),所述中心管(6)竖向设置并位于上池体(11)的中心处,所述中心管(6)是由上管段(61)和下管段(62)组成,所述上管段(61)为圆筒形状,所述下管段(62)为上小下大的喇叭形,在所述上管段(61)的中部安装有进水管(7),所述进水管(7)沿水平方向设置,进水管(7)的前端穿过上池体(11)并与上池体(11)外部的进水管路连通,进水管(7)的后端插入上管段(61)内,在进水管(7)的后端还设有竖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雪峰陈浩
申请(专利权)人:蔡雪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