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灶余热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169439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8 2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炉灶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热源上方的余热吸收单元、远离所述热源的位置的余热单元、连接余热吸收单元和余热单元的液态金属流道以及在所述液态金属流道上位于所述余热吸收单元和余热单元之间位置上的电磁泵,所述电磁泵驱动所述液态金属流道内的液态金属在所述余热吸收单元、所述液态金属流道以及余热单元内循环流动。该液态金属传热系统减少了通过辐射等形式传递到空气中的热能,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ooking stove waste heat utilization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tove waste heat utilization syste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heat recovery unit, including waste heat source is located above the absorption unit, away from the heat source position of the liquid metal flow channel unit is connected to a residual heat absorption and heat unit and flow path in the heat absorption posit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pump unit and heat unit in the liquid metal, the liquid metal electromagnetic pump for driving the liquid metal flow in the heat absorption unit, the liquid metal flow and heat flow unit. The liquid metal heat transfer system reduces the heat energy delivered to the air by radiation, thereby increasing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炉灶余热利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炉灶余热利用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液态金属进行热传递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在食物烹饪领域,广泛使用灶具。传统的灶具,诸如燃气灶或电加热炉,在使用过程中,有大量的热能没有有效地用于烹饪食物,而是通过辐射等形式传递到了空气中,从而造成能源利用率过低的资源浪费现象。尤其在进餐者较多的地方,比如(学校、机关、工厂的)食堂、餐饮、食品加工厂等,对食物烹饪的规模有要求,需要用比较大型的设备进行烹饪,所造成的能源浪费尤其显著。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烹饪时减少热能通过辐射等形式传递到空气中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液态金属传热系统以及使用这种液态金属传热系统的灶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以上弊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利用液态金属进行热传递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该灶具通过余热吸收单元采集热源的热能,然后通过液态金属将所采集的热能传递到余热单元,以便在余热单元处加热食品。因此,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炉灶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热源上方的余热吸收单元、远离所述热源的位置的余热单元、连接余热吸收单元和余热单元的液态金属流道以及在所述液态金属流道上位于所述余热吸收单元和余热单元之间位置上的电磁泵,所述电磁泵驱动所述液态金属流道内的液态金属在所述余热吸收单元、所述液态金属流道以及余热单元内循环流动。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所述余热吸收单元为所述液态技金属流道的蛇形盘绕部分。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所述余热单元为所述液态技金属流道的另一个蛇形盘绕部分。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所述蛇形盘绕部分盘成平板状。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所述蛇形盘绕部分盘成适于放置烹调锅的敞口锥形。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所述蛇形盘绕状的余热单元底部配合垫放有由耐火泥形成的绝热灶盘。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所述余热单元为多个,每个经由所述液态金属流道彼此并联所述余热吸收单元。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所述液态金属流道的外表面上涂覆有保温涂层。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所述热源为燃气热源或电热源。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所述液态金属流道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矩形、正方形或三角形。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采用了液态金属作为传热介质,由于液体金属具有远高于水、空气及许多非金属介质的热导率,因此利用液态金属进行热传递的灶具相对传统的通过热辐射的灶具,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热能输运能力。此外,液态金属的高电导属性使其可以采用无任何运动部件的电磁泵驱动,驱动效率高,能耗低,而且没有任何噪音。此外,液态金属不易蒸发、不易泄漏、安全无毒、物化性质稳定、极易回收,因而可以保证灶具的高效、长期、稳定运行。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图1所示的是使用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的灶具的示意图;以及图2所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图3所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中的余热单元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4所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中的余热单元正面和背面示意图。图5所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中的余热吸收单元正面和背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开。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技术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例如,第一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反之亦然,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所示的是使用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的灶具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灶具或烹调器具100的操作台面上布置有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200,该系统一端布置在灶具的热源110上。尽管此处显示了如图1所示的灶具100,但是炉灶余热利用系统200也可以布置在其他形状的灶具上。在灶具的正面布置有多个控制开关120,分别用于控制热源的开关以及用于炉灶余热利用系统200的控制开关图2所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200的原理示意图。如图2所示,炉灶余热利用系统200包括位于热源110上方的余热吸收单元210、远离所述热源110的位置的余热单元220、连接余热吸收单元210和余热单元220的液态金属流道230以及在所述液态金属流道上位于所述余热吸收单元210和余热单元220之间位置上的电磁泵240,所述电磁泵240驱动所述液态金属流道内的液态金属250在所述余热吸收单元210、所述液态金属流道240以及余热单元220内循环流动。当热源110开启时,其除了向热源上方的炊具,例如烹调锅散发热量外,还向余热吸收单元210提供热量。此时,开启开关120之一,启动电磁泵240,驱动液态金属流道230内的液态金属流动,以便使得余热吸收单元210内的吸收了大量余热的液态金属流向余热单元220,因此,余热吸收单元210内腔、液态金属流道230、电磁泵240以及余热单元220内腔形成了封闭的液态金属循环容纳腔。由此,在余热单元220上方的烹调炊具被余热单元220内的液态金属所携带来的热量加热,从而实现余热利用。图3所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中的余热单元220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4所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200中的余热单元220正面和背面示意图。如图3和4所示,余热单元220为一个蛇形盘绕状的平坦盘管。平坦盘管状部余热单元220的底部布置有一个作为绝热部件的绝热灶盘260。绝热灶盘260由耐火泥形成。为了进一步防止余热单元220的热量无效地散发到周围,在绝热部件260的周边立起一圈绝热围挡。构成余热单元220的盘管可以是单独的管,也可以是液态金属流道230的一部分盘绕而成。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此处的余热单元220显示为平坦的蛇形盘管,实际上也可以盘绕成类似于阿基米德螺旋形盘管。还可以将余热单元220的构成管件盘绕成适合于放置烹调锅的敞口锥形窝或球形窝形状的盘管,这更有利于余热单元22的热量被传递给烹调锅。图5所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中的余热吸收单元210正面和背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余热吸收单元210被置于热源110上。热源110例如是一种燃气灶的炉头。余热吸收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炉灶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炉灶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热源上方的余热吸收单元、远离所述热源的位置的余热单元、连接余热吸收单元和余热单元的液态金属流道以及在所述液态金属流道上位于所述余热吸收单元和余热单元之间位置上的电磁泵,所述电磁泵驱动所述液态金属流道内的液态金属在所述余热吸收单元、所述液态金属流道以及余热单元内循环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炉灶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热源上方的余热吸收单元、远离所述热源的位置的余热单元、连接余热吸收单元和余热单元的液态金属流道以及在所述液态金属流道上位于所述余热吸收单元和余热单元之间位置上的电磁泵,所述电磁泵驱动所述液态金属流道内的液态金属在所述余热吸收单元、所述液态金属流道以及余热单元内循环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吸收单元为所述液态技金属流道的蛇形盘绕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单元为所述液态技金属流道的另一个蛇形盘绕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炉灶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蛇形盘绕部分盘成平板状。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态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