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冲击性改性剂及树脂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5541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不损害甲基丙烯酸树脂所具有的优良的透明性,并且耐冲击性和耐冲击白化性优良的树脂组合物。向甲基丙烯酸树脂中混入耐冲击性改性剂,所述耐冲击性改性剂是由至少具有3层即含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最内层聚合物、含有丙烯酸烷基酯的中间层聚合物、及Tg为20~80℃的外层聚合物这样的3层,并且中间层聚合物的质量平均粒径为200~300nm,各层的质量比在适宜范围内的多层结构共聚物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透明性、耐冲击性及耐冲击白化性优良的树脂组合物以及用于其的耐冲击性改性剂。
技术介绍
甲基丙烯酸树脂的透明性、耐候性、成形加工性优良,广泛用于汽车部件、照明用品、各种面板等。但是,通常甲基丙烯酸树脂的耐冲击性不充分,所以其用途狭窄。因此,为了改善甲基丙烯酸树脂的耐冲击性,提出了通过添加以特定硬质-软质-硬质的三层结构作为基本结构的多层结构接枝共聚物,来提高甲基丙烯酸树脂等硬质树脂的耐冲击性的方法(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但是,该方法中,虽然对耐冲击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不能满足要求。另外,利用这样的耐冲击性改性剂提高耐冲击性时,容易因冲击而发生白化。所以,要求不仅对于耐冲击性而且是对于耐冲击性白化性的改良。提出了通过使用具有特定结构的多层结构丙烯酸系聚合物,维持耐冲击性,来提高耐冲击白化性的方法(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但是,该方法中,虽然对耐冲击白化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要求提高耐冲击性。虽然大量使用上述的多层结构丙烯酸系聚合物这样的耐冲击性改性剂能够实现更高的耐冲击性和耐冲击白化性,但是由于这样的甲基丙烯酸树脂组合物的硬度下降,因此实用性低。另外,由于越是大量使用耐冲击性改性剂其制造成本越高,因此如上所述的耐冲击性改性剂的添加量越少越好,因此人们期望一种能够以较少的用量高效地改善耐冲击性和耐冲击白化性的耐冲击性改性剂及使用它的树脂组合物。专利文献1特公昭55-27576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10-338723号公报非专利文献1POLYMER HANDBOOK THIRD EDITION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不损害甲基丙烯酸树脂所具有的优良的透明性,并且耐冲击性和耐冲击白化性优良的树脂组合物以及用于其的耐冲击性改性剂。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人等鉴于这样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向甲基丙烯酸树脂中配合由至少具有3层即由适当的组成构成的最内层聚合物、中间层聚合物、及适当范围Tg的外层聚合物该3层的多层结构聚合物构成的耐冲击性改性剂,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为由如下所示多层结构接枝共聚物构成的耐冲击性改性剂。这种本专利技术的耐冲击性改性剂可以提供不损害甲基丙烯酸树脂所具有的优良的透明性,并且耐冲击性和耐冲击白化性优良的树脂组合物。多层结构接枝共聚物该多层结构接枝共聚物具有最内层聚合物(A)、中间层聚合物(B)、及外层聚合物(C),所述最内层聚合物(A)是通过聚合由烷基碳原子数为1~4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40~100质量%、烷基碳原子数为1~8的丙烯酸烷基酯0~60质量%、及其他能够共聚的单体0~20质量%构成的单体混合物100质量份和,多官能单体0.1~10质量份所构成的单体成分而得到;所述中间层聚合物(B)是在该最内层聚合物(A)的存在下,通过聚合由烷基碳原子数为1~8的丙烯酸烷基酯70~90质量%、芳香族乙烯化合物10~30质量%、及其他能够共聚的单体0~20质量%构成的单体混合物100质量份和,多官能单体1~3质量份所构成的单体成分而得到;所述外层聚合物(C)是在形成至该中间层聚合物(B)的聚合物的存在下,通过聚合由烷基碳原子数为1~4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50~100质量%、烷基碳原子数为1~8的丙烯酸烷基酯0~50质量%、及其他能够共聚的单体0~20质量%构成的单体成分而得到,其Tg为20~80℃;其中,形成至所述中间层聚合物(B)的聚合物的质量平均粒径为200~300nm,所述最内层聚合物(A)和所述中间层聚合物(B)的质量比(A)/(B)为10/90~40/60,所述最内层聚合物(A)和所述中间层聚合物(B)合计为100质量份时的所述外层聚合物(C)为30~100质量份。另外,本专利技术为含有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要构成单元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和上述耐冲击性改性剂的树脂组合物。本专利技术这样的树脂组合物为,不损害甲基丙烯酸树脂所具有的优良的透明性,并且耐冲击性优良的树脂组合物。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不损害甲基丙烯酸树脂所具有的优良的透明性,并且耐冲击性优良的树脂组合物。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本专利技术中所说的聚合物的Tg(玻璃化转移温度)是按照通常知道的下述FOX式计算求得的1/Tg=a1/Tg1+a2/Tg2+a3/Tg3+…式中的Tg1、Tg2和Tg3表示用于形成各聚合物的单体成分中含有的单体进行单独聚合时得到的各自的均聚物的Tg,引用了“POLYMER HANDBOOKTHIRD EDITION”(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数值。另外,上述FOX式中的a1、a2和a3表示用于形成各聚合物的单体成分中含有的单体各自的质量百分率。本专利技术的耐冲击性改性剂,由至少具有3层即最内层聚合物(A)、中间层聚合物(B)和外层聚合物(C)这样的3层的多层结构共聚物构成,该多层结构共聚物的各层是利用由以下所示组成构成的单体成分而构成的。最内层聚合物(A)为,通过聚合由烷基碳原子数为1~4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40~100质量%(优选40~95质量%,更优选50~70质量%)、烷基碳原子数为1~8的丙烯酸烷基酯0~60质量%(优选5~60质量%,更优选30~50质量%)、及其他能够共聚的单体0~20质量%(优选0~10质量%)构成的单体混合物100质量份和,多官能单体0.1~10质量份(优选0.1~5质量%)所构成的单体成分而得到。其中,将由烷基碳原子数为1~4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100质量%构成的物质,也简便地称为“单体混合物”。通过使单体成分的组成在上述各范围内,能够得到具有优良的耐冲击性和透明性的树脂组合物。特别是,上述单体混合物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4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使用量为40质量%以上时,能够得到具有高度透明性的树脂组合物。作为烷基碳原子数为1~4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2种以上组合使用。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另外,作为烷基碳原子数为1~8的丙烯酸烷基酯,可以举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2种以上组合使用。优选使用丙烯酸正丁酯。作为其他能够共聚的单体,只要能够与上述单体共聚则没有特别限制,例如除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以外,还可以举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等芳香族乙烯化合物,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2种以上组合使用。优选使用苯乙烯。其中,具有2个以上的能够共聚的官能团的单体归类为如下所示的多官能单体,而不是归类为其他能够共聚的单体。作为多官能单体,可以举出乙二醇二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丙烯酸酯、丙烯酸烯丙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氰尿酸三烯丙酯、马来酸二烯丙酯、二乙烯基苯、苯二甲酸二烯丙酯、富马酸二烯丙酯、偏苯三酸三烯丙酯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2种以上组合使用。优选使用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中间层聚合物(B)为,在最内层聚合物(A)的存在下,通过聚合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由多层结构接枝共聚物构成的耐冲击性改性剂,该多层结构接枝共聚物具有最内层聚合物(A)、中间层聚合物(B)、及外层聚合物(C),所述最内层聚合物(A)是通过聚合由单体混合物100质量份和多官能单体0.1~10质量份构成的单体成分而得到,该单体混合物是由烷基碳原子数为1~4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40~100质量%、烷基碳原子数为1~8的丙烯酸烷基酯0~60质量%、及其他能够共聚的单体0~20质量%构成,所述中间层聚合物(B)是在该最内层聚合物(A)的存在下,通过聚合由单体混合物100质量份和多官能单体1~3质量份构成的单体成分而得到,该单体混合物是由烷基碳原子数为1~8的丙烯酸烷基酯70~90质量%、芳香族乙烯化合物10~30质量%、及其他能够共聚的单体0~20质量%构成,外层聚合物(C)是在形成至该中间层聚合物(B)的聚合物的存在下,通过聚合由烷基碳原子数为1~4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50~100质量%、烷基碳原子数为1~8的丙烯酸烷基酯0~50质量%、及其他能够共聚的单体0~20质量%构成的单体成分而得到,其Tg为20~80℃,形成至所述中间层聚合物(B)的聚合物的质量平均粒径为200~300nm,所述最内层聚合物(A)和所述中间层聚合物(B)的质量比(A)/(B)为10/90~40/60,当所述最内层聚合物(A)和所述中间层聚合物(B)合计为100质量份时所述外层聚合物(C)为30~100质量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坂俊夫杨井寿美畠山宏毅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