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152067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6 17: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旋钮装置,涉及控制构件技术领域,其在易于安装且确保旋钮盖不会在旋转时从旋钮底座上脱落的同时,能够避免旋钮盖在旋转时产生异音。所述旋钮装置具备:旋钮底座,其具备主体部,主体部的外壁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扣爪槽;以及旋钮盖,其内壁面上对应每个扣爪槽设有向旋钮盖内部突起的扣爪,其中,每个扣爪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沿从旋钮盖的外周指向中心的方向逐渐减小;每个扣爪的前端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小于对应的扣爪槽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每个扣爪的后端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小宽度大于对应的扣爪槽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旋钮装置用于车载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钮装置
本技术涉及控制构件
,尤其涉及一种旋钮装置。
技术介绍
参照图1-3,对现有技术中的旋钮装置进行说明。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旋钮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旋钮底座的立体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扣爪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旋钮装置具备旋钮底座1及旋钮盖2。图2示出旋钮底座1的结构,其具备圆筒状的主体部11,以及外径大于该主体部11的的安装部12,主体部11与安装部12连接,安装部12的安装在车载设备等装置上。旋钮盖2呈圆筒状并套装在上述旋钮底座1的主体部11上。如图2所示,在主体部11的外壁面上设置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导轨槽13;对应每个导轨槽13,在旋钮盖2的内壁面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导轨(未图示)。在将旋钮盖2套装在主体部11上时,导轨进入对应的导轨槽13内。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11的外壁面上还设有多个扣爪槽14;对应每个扣爪槽14,在旋钮盖2的内壁面上设有向旋钮盖2中心突起的扣爪22,在旋钮盖2被套装在主体部11上后,每个扣爪22嵌入对应的扣爪槽14。因此,根据导轨与导轨槽13的配合结构,能够方便准确地将旋钮盖2安装在旋钮底座1上;另一方面,根据扣爪22与扣爪槽14的配合结构,在旋钮盖2被旋转时,能够带动旋钮底座1上的主体部11旋转,并确保旋钮盖2不会从主体部11脱落。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旋钮装置中,由于在将旋钮盖2套装在旋钮底座1的主体部11上时,需要将旋钮盖2上的导轨(未图示)送入导轨槽13,因此导轨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略小于导轨槽13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即导轨与导轨槽13之间存在间隙。同样地,为了使扣爪22能够嵌入对应的扣爪槽14,扣爪22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也小于扣爪槽14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即扣爪22与扣爪槽14之间也存在间隙。因此,在旋钮盖2被旋转时,存在导轨与导轨槽13之间和/或扣爪22与扣爪槽14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并碰撞而产生异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钮装置,其在易于安装且确保旋钮盖不会在旋转时从旋钮底座上脱落的同时,能够避免旋钮盖在旋转时产生异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技术技术方案中,对旋钮盖与旋钮底座的主体部之间的安装方式进行了如下改进。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旋钮装置,该旋钮装置具备:旋钮底座,其具备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外壁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扣爪槽;以及旋钮盖,其套装在所述旋钮底座的主体部上,在旋钮盖的内壁面上,对应每个所述扣爪槽,设有向旋钮盖内部突起的扣爪。其中,每个所述扣爪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沿从所述旋钮盖的外周指向中心的方向逐渐减小;每个所述扣爪具备接近所述旋钮盖的中心的前端、以及远离所述旋钮盖的中心的后端,所述前端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小于对应的扣爪槽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后端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小宽度大于对应的扣爪槽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此外,在所述旋钮底座的主体部的外壁面上,对应每个扣爪槽,还形成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设置在所述扣爪槽的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的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之间;在所述过渡部处,沿接近所述扣爪槽至远离所述扣爪槽的方向,所述主体部的侧壁的厚度逐渐减小。并且,在所述旋钮盖的侧壁上,在每个所述扣爪的圆周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开口槽。在本技术提供的旋钮装置中,在扣爪卡入对应的扣爪槽时,扣爪的后端勉强挤入对应的扣爪槽,即扣爪与对应的扣爪槽过盈配合。此时扣爪后端处的部分旋钮盖因挤压而产生一定形变,该形变所产生的弹力将扣爪在圆周方向上的两侧压紧在分别压紧在扣爪槽的两侧边缘。因此,在旋钮盖被旋转时,由于扣爪的两侧与扣爪槽的两侧在圆周方向上互相压紧,因此扣爪和扣爪槽在圆周方向上不会产生相对移动,即旋钮盖与旋钮底座在圆周方向上不会产生相对移动。而在现有技术中,在旋钮盖被旋转时,导轨与导轨槽之间和/或扣爪与扣爪槽之间会发生相对移动并碰撞。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能够避免旋钮的旋钮盖在旋转时产生异音的问题。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旋钮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旋钮底座的立体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扣爪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旋钮装置的主视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扣爪的立体图。图6为从图4中的箭头A示出的方向观察的扣爪与扣爪槽的截面图。图7为从图4中的箭头B示出的方向观察的扣爪与扣爪槽的截面图。图8为本技术的旋钮底座的立体图。附图标记:1、100-旋钮底座,2、200-旋钮盖,11、110-主体部,12、120-安装部,13-导轨槽,14、111-扣爪槽,22、201-扣爪,112-过渡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旋钮装置,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描述。如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旋钮装置包括旋钮底座100和旋钮盖200,该旋钮装置可安装在车载面板上,控制车载面板上至少一个电路的通断。具体地,用户可通过旋转旋钮盖200带动旋钮底座旋转,以接通或切断车载面板上的电路,进而开启或关闭该电路对应的部件。旋钮盖100和旋钮底座200可为大致呈圆筒状的树脂部件或金属部件,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如图7和图8所示,旋钮底座100包括主体部110和安装部120,主体部110呈圆筒状,安装部120作为主体部110的基座,呈直径大于主体部110的圆筒状,且安装在车载面板上。主体部110的外壁面上设有多个扣爪槽111,扣爪槽111可为矩形槽。如图5和图6所示,对应每个扣爪槽111,在旋钮盖200的内壁面上设有扣爪201,扣爪201可呈前端宽度小于后端宽度的梯台状,该梯台状的扣爪201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沿从旋钮盖200的外周指向中心的方向逐渐减小。扣爪201具备接近旋钮盖200中心的前端、以及远离旋钮盖200中心的后端,该前端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扣爪槽111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且该后端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扣爪槽111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根据上述结构,在扣爪201卡入对应的扣爪槽111时,扣爪201的前端的能够进入扣爪槽111,而扣爪201的后端由于在不发生形变的情况下不能进入扣爪槽。这导致扣爪201的两侧的斜面卡在对应的扣爪槽111的两侧边沿上,且旋钮盖200与扣爪201互相挤压而存在一定的弹性形变,即扣爪201与扣爪槽111过盈配合。因此,上述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压力将扣爪201在圆周方向上的两侧压紧在扣爪槽111的边缘。与现有技术中旋钮盖被旋转时导轨与导轨槽之间和/或扣爪与扣爪槽之间会发生相对移动并碰撞相比,根据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旋钮装置,在旋钮盖200被旋转时,旋钮盖200与旋钮底座100之间不会产生相对移动,从而不会碰撞而产生异音。此外,如图8所示,在旋钮底座100的主体部110的外壁面上,对应每个扣爪槽111,还形成有从扣爪槽111上端延伸至主体部110上端的过渡部112。在该过渡部112处,沿接近扣爪槽111至远离扣爪槽111的方向,主体部110的外壁面逐渐下陷,使得主体部110的侧壁的厚度逐渐减小。根据上述结构,在将旋钮盖200扣合在旋钮底座100的主体部110的过程中,扣爪201从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旋钮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旋钮底座,其具备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外壁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扣爪槽;以及旋钮盖,其套装在所述旋钮底座的主体部上,在旋钮盖的内壁面上,对应每个所述扣爪槽,设有向旋钮盖内部突起的扣爪,其中,每个所述扣爪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沿从所述旋钮盖的外周指向中心的方向逐渐减小;每个所述扣爪具备接近所述旋钮盖的中心的前端、以及远离所述旋钮盖的中心的后端,所述前端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小于对应的扣爪槽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后端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小宽度大于对应的扣爪槽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旋钮底座,其具备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外壁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扣爪槽;以及旋钮盖,其套装在所述旋钮底座的主体部上,在旋钮盖的内壁面上,对应每个所述扣爪槽,设有向旋钮盖内部突起的扣爪,其中,每个所述扣爪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沿从所述旋钮盖的外周指向中心的方向逐渐减小;每个所述扣爪具备接近所述旋钮盖的中心的前端、以及远离所述旋钮盖的中心的后端,所述前端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小于对应的扣爪槽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后端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小宽度大于对应的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明杰涂师通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歌乐电子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