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09901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2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蒸发器组件包括:壳体,在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热交换器,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热交换器与进风口处的进风方向相平行;风机,设置在壳体的内部,风机的风机入口与进风口相连通,风机的风机出口朝向热交换器;至少一个叶片,设置在风机出口与热交换器之间,而被分成多股气流方向不同的气流,各股气流通过不同接触处进入热交换器进行换热,保证了能最大效率的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速率,同时由于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更加均匀,可以减少风机吹出的气体在风机出口与热交换器之间形成的涡流,降低噪声,提升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卡车驻车空调在停车关闭发动机时使用,空调的电源可使用卡车上自带的电池组,与使用发动机空调相比,卡车在停车时使用驻车空调,可以减少发动机的碳排放,减少油耗,避免积炭,在提高舒适性的同时,对于环保和节能都有较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在车辆上装载的可供驻车空调使用的动力能源有限,在当电池组作为能源时,在车辆长期驻车时,往往容易出现能源供给不足而导致的制冷效果差,影响用户体验。因此,设计对驻车空调系统进行合理优化,提升制冷效率,使得在相同供给能源下能为用户提供更持久的使用时长的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蒸发器组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系统。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车辆。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发器组件,用于车载空调系统,蒸发器组件包括:壳体,在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热交换器,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热交换器与进风口处的进风方向相平行;风机,设置在壳体的内部,风机的风机入口与进风口相连通,风机的风机出口朝向热交换器;至少一个叶片,设置在风机出口与热交换器之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蒸发器组件包括壳体、热交换器、风机和至少一个叶片,并且将热交换器、风机和叶片设置在壳体围成的腔体内部,优选地,可以将风机设置为离心风机,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并且将热交换器设置为与进风口处的进风方向相平行,风机的风机入口直接与进风口相连通,风机工作后就可通过进风口直接将车载空调系统外部的空气吸入到蒸发器组件的内部,在风机出口与热交换器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叶片,使得通过风机吹出的高速空气在叶片的作用下改变了原先的流动方向,而被分成多股气流方向不同的气流,各股气流通过不同接触处进入热交换器进行换热,使得热交换器的受风量区域均匀,保证了能最大效率的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速率,有效地减少蒸发器组件耗电量,同时由于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更加均匀,可以减少风机吹出的气体在风机出口与热交换器之间形成的涡流,降低噪声,减少局部阻力损失,提高蒸发器组件的换热效率,使得在相同供电能源的情况下,蒸发器组件可持续制冷更长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叶片为倾斜设置,从风机出口流出的气流被叶片导流至热交换器朝向风机的一面上各处。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风机的风机出口相对于整个风机来说较小,且风机出口一般均设置在整个风机的顶端,这样就会导致从风机中吹出的高风速的空气仅会沿风机出口的路径向热交换器方向吹去,而为了保证换热效率,热交换器的体积不适宜仅与风机出口的大小相适配,因此会出现热交换器的部分区域接触不到空气或接触到较少空气,而将叶片倾斜设置,使叶片向热交换器远离风机出口的方向倾斜,在从风机出口吹出的空气经过叶片时,空气会按照叶片的倾斜方向改变原先的路线,被均匀地划分为多股方向各不相同的气流,各股气流能吹向热交换器朝向风机的这一面的各处上,使得热交换器的各处均能与空气发生热交换,提升了换热效率。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热交换器的宽度与壳体的宽度相等,使热交换器将壳体内部阻挡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腔体。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热交换器的宽度设置为与壳体的宽度相等,使得热交换器将壳体的内部阻挡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腔体,风机和进风口在同一腔体中,而出风口则在另一腔体中,两个相互独立的腔体之间无法直接连通,使得由风机吸入的空气只能通过热交换器才能由出风口排出,避免了由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在未通过热交换器前流入到出风口一侧的可能发生,提升了蒸发器组件的制冷换热效率。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蒸发器组件包括:上风道板,上风道板的一端与风机出口相连接,上风道板的另一端伸入到壳体与热交换器之间;下风道板,下风道板的一端与风机入口相连接,下风道板的另一端伸入到壳体与热交换器之间,使得在上风道板与下风道板之间形成风道。在该技术方案中,蒸发器组件还包括上风道板和下风道板,上风道板与下风道板的两端均分别与风机出口和热交换器相连接,上风道板与风机的顶部相接触,并且上风道板和下风道板与热交换器相连接的两端均伸入到壳体与热交换器之间,并将热交换器进行良好固定,在上风道板和下风道板之间形成风道,使得空气由风机出口进入到风道,沿风道之间流向风道尽头的热交换器上,通过设置风道将空气的行程路线进行了合理的规划,避免了空气在风机与热交换器之间流窜,提升了蒸发器组件的制冷换热效率。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下风道板包括第一下风道板及第二下风道板,第一下风道板与热交换器相连接,第二下风道板与风机相连接;其中,第一下风道板与壳体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10度至30度之间,第二下风道板与壳体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为第一夹角的1倍至3倍之间。在该技术方案中,下风道板包括第一下风道板及第二下风道板,第一下风道板与热交换器相连接,第二下风道板与风机相连接,并且第一下风道板及第二下风道板分别与壳体的底壁之间的夹角不相等,第一下风道板与壳体之间为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10度至30度之间,第二下风道板与壳体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为第一夹角的1倍至3倍之间,将第二夹角设置为1至3倍的第一夹角,使得第二夹角大于等于第一夹角,第一下风道板与第二下风道板之间朝向风道内侧形成的夹角小于等于180度,保证了风道内在第一下风道板与第二下风道板的连接处可向外凸出,扩大了风道内的体积,保证了有更多的空气能通过风机吹相热交换器。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下风道板投影到壳体上的长度为0.4倍至0.6倍的风道的长度。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第一下风道板投影到壳体上的长度设置为0.4倍至0.6倍的风道的长度,使得第二下风道板投影到壳体上的长度也设置为0.6倍至0.4倍的风道的长度,保证了第一下风道板与第二下风道板的长度相当,能尽可能的确保风道的体积最大化。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风机出口的宽度为第一预设宽度,在与进风口的进风方向相垂直的竖直截面上,以第一预设宽度为弦长在风机出口上做出虚拟扇形,虚拟扇形的圆心角为60度至120度之间,叶片的一端设置在虚拟扇形的弧上,叶片的另一端朝向热交换器的方向延伸。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机出口的宽度为第一预设宽度,第一预设宽度一般为风机设计之初即有,该第一预设宽度与风机的型号等有关,将第一预设宽度作为弦长做出一个虚拟扇形,并且在确定该虚拟扇形的圆心角的情况下,可求得该虚拟扇形的半径,进而可得出该虚拟扇形的圆心并可将该扇形画出,而将叶片的一端设置在该虚拟扇形的弧上,叶片的另一端朝向热交换器的方向延伸,通过将叶片设置在虚拟扇形的弧上,使得各个叶片距离风机出口的中心的距离不相同,从风机出口中出吹的风的速度及风量实际在各处也不相同,在靠近风机出口的中心区域的风量大且风速高,而远离风机出口的中心区域的风量和风速则逐渐下降,因此保证了设置在风机出口中心位置处的叶片距离风机出口的直线距离最远,而设置在远离风机出口中心位置处的叶片距离风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蒸发器组件,用于车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组件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进风口处的进风方向相平行;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风机的风机入口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所述风机的风机出口朝向所述热交换器;至少一个叶片,设置在所述风机出口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蒸发器组件,用于车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组件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进风口处的进风方向相平行;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风机的风机入口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所述风机的风机出口朝向所述热交换器;至少一个叶片,设置在所述风机出口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为倾斜设置,从所述风机出口流出的气流被所述叶片导流至所述热交换器朝向所述风机的一面上各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宽度与所述壳体的宽度相等,使所述热交换器将所述壳体内部阻挡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腔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组件包括:上风道板,所述上风道板的一端与所述风机出口相连接,所述上风道板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壳体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下风道板,所述下风道板的一端与所述风机入口相连接,所述下风道板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壳体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使得在所述上风道板与所述下风道板之间形成风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风道板包括第一下风道板及第二下风道板,所述第一下风道板与所述热交换器相连接,所述第二下风道板与所述风机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下风道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10度至30度之间,所述第二下风道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的1倍至3倍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风道板投影到所述壳体上的长度为0.4倍至0.6倍的所述风道的长度。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出口的宽度为第一预设宽度,在与所述进风口的进风方向相垂直的竖直截面上,以所述第一预设宽度为弦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唯周亚运杨国用吴嘉晖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