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连小林专利>正文

一种管道井运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080503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5 15: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管道井运输系统,解决了在副立井提升能力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更快速便捷的将骨料从地面运输到井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管道井运输系统,包括管道井、缓冲池和硐室,所述管道井竖直设置,连通地面和巷道,所述管道井内设置有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套装在第一套管的外部,所述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之间填充有水泥砂浆,所述硐室的顶部设置有下料口,所述第一套管的底端对应与下料口连接,所述缓冲池设置在硐室内,所述缓冲池为一侧设置有活动门,其余侧封闭的封闭腔体,且所述缓冲池的顶部与下料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混合后的干骨料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道井运输系统
本技术一种管道井运输系统,属于骨料运输

技术介绍
在矿井建设期间及大巷开拓的过程中,巷道支护使用的砂石材料数量巨大且运输距离远,而原有的辅助运输系统在排矸的同时很难提供如此大的运力,这常常成为制约快速掘进的重要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管道井运输系统,解决了在副立井提升能力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更快速便捷的将骨料从地面运输到井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管道井运输系统,包括管道井、缓冲池和硐室,所述管道井竖直设置,连通地面和巷道,所述管道井内设置有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套装在第一套管的外部,所述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之间填充有水泥砂浆,所述硐室的顶部设置有下料口,所述第一套管的底端对应与下料口连接,所述缓冲池设置在硐室内,所述缓冲池为一侧设置有活动门,其余侧封闭的封闭腔体,且所述缓冲池的顶部与下料口连通。所述第二套管的下端位于硐室的上方,用于穿插第一套管时起导向并稳固管道井管口的作用,所述第一套管和管道井之间灌注水泥砂浆。所述硐室设置在主巷道旁边的支路上,且所述支路的两端均与主巷道连通,便于运输车辆进出。所述活动门为双开防护门。所述支路上设置有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所述视频监控系统的终端设于地面,所述视频监控系统的摄像头设置在支路的上风侧,用于监控管道井的下料情况和缓冲池内的储料情况,所述通信联络系统用于地面和井下的联系。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使得运输骨料可以实现从地面直接到井下运输系统,减少了运输距离,提高了运输效率,实现下料、排矸同时进行,加快了矿井建设,本技术有效的改善矿井建设过程中提升能力有限,运力紧张的问题,大幅度的提高了井下施工速度,缩短了建设周期,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主巷道和支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管道井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管道井、2为缓冲池、3为硐室、4为第一套管、5为第二套管、6为水泥砂浆、7为下料口、8为活动门、9为主巷道、10为支路。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一种管道井运输系统,包括管道井1、缓冲池2和硐室3,所述管道井1竖直设置,连通地面和巷道,所述管道井1内设置有第一套管4和第二套管5,所述第二套管5套装在第一套管4的外部,所述第一套管4和第二套管5之间填充有水泥砂浆6,所述硐室3的顶部设置有下料口7,所述第一套管4的底端对应与下料口7连接,所述缓冲池2设置在硐室3内,所述缓冲池2为一侧设置有活动门8,其余侧封闭的封闭腔体,且所述缓冲池2的顶部与下料口7连通。所述第二套管5的下端位于硐室3的上方,用于穿插第一套管4时起导向并稳固管道井1管口的作用,所述第一套管4和管道井1之间灌注水泥砂浆6,并在第二套管5和管道井1之间也灌注水泥砂浆6。所述硐室3设置在主巷道9旁边的支路10上,且所述支路10的两端均与主巷道9连通,便于运输车辆进出。所述活动门8为双开防护门。所述支路10上设置有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所述视频监控系统的终端设于地面,所述视频监控系统的摄像头设置在支路10的上风侧,用于监控管道井的下料情况和缓冲池2内的储料情况,所述通信联络系统用于地面和井下的联系。本专利技术实际上包括地面给料系统、管道井、井下缓冲装置和井下运输系统,才能顺利实施,在骨料的运输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骨料混合系统在地面将各类干骨料进行预混合;第二、地面输送系统将混合后的骨料运输至管道井井口,并投入管道井内;第三、骨料在自重作用下经管道井运输至井底;第四、管道井内的骨料经过井底缓冲装置后落入缓冲池;第五、由井下防爆铲车将骨料转载至无轨胶轮车内并最终运输到井底各处。更为具体地,本技术由地面给料系统、管道井运料系统、井底缓冲装置、井下运输系统、喷雾降尘系统和通信系统组成。地面给料系统包含骨料混合系统和地面运输系统。骨料经地面混合系统混合后由地面输送系统运输至管道井井口,再由垂直管道井运输至井底,经过井底缓冲装置后,最终由井下输送系统将骨料运输到井底各处。管道井的地面位置可选择在副井场地内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井下对应的位置宜选取在车场或轨道大巷附近,以便于材料的运输。所述通信系统,由视频监控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组成,视频监控的终端设于地面。在巷道的上风侧可安设摄像头,用于监控管道井的下料情况和缓冲池内的储料情况。通信系统可实现地面和井下的联系。所述地面给料系统包含骨料混合系统和地面运输系统,位置应尽量选取在副井场地周围,利用现有设施减少投资,其中骨料混合系统可选用现有的地面搅拌站。所述管道井施工过程为:地面打钻至设计位置,依次对其一次扩孔,二次扩孔,然后安装一次套管和二次套管,二次套管为工作管,一次套管和二次套管之间由水泥进行填充,一次套管采用的是普通螺旋钢管,二次套管采用陶瓷内衬复合钢管,套管与套管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缓冲装置,位置选取在靠近井底车场或轨道大巷附近并设有双开防护门。双开防护门可以有效避免下料过程中因料石飞溅伤人。缓冲装置是一个设在底板下的缓冲池,缓冲池大小为2000mm×2000mm×2000mm,缓冲池两壁铺设厚质钢板,其钢板厚度为20mm。所述井下输送系统由井下防爆铲车和无轨胶轮车组成。骨料由下料口至缓冲池后,由井下防爆铲车将骨料运至无轨胶轮车内。所述管道井内设管道疏通装置,该装置由一根可贯穿整个管道井的钢丝和铅坠组成。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管道井运输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道井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井(1)、缓冲池(2)和硐室(3),所述管道井(1)竖直设置,连通地面和巷道,所述管道井(1)内设置有第一套管(4)和第二套管(5),所述第二套管(5)套装在第一套管(4)的外部,所述第一套管(4)和第二套管(5)之间填充有水泥砂浆(6),所述硐室(3)的顶部设置有下料口(7),所述第一套管(4)的底端对应与下料口(7)连接,所述缓冲池(2)设置在硐室(3)内,所述缓冲池(2)为一侧设置有活动门(8),其余侧封闭的封闭腔体,且所述缓冲池(2)的顶部与下料口(7)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井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井(1)、缓冲池(2)和硐室(3),所述管道井(1)竖直设置,连通地面和巷道,所述管道井(1)内设置有第一套管(4)和第二套管(5),所述第二套管(5)套装在第一套管(4)的外部,所述第一套管(4)和第二套管(5)之间填充有水泥砂浆(6),所述硐室(3)的顶部设置有下料口(7),所述第一套管(4)的底端对应与下料口(7)连接,所述缓冲池(2)设置在硐室(3)内,所述缓冲池(2)为一侧设置有活动门(8),其余侧封闭的封闭腔体,且所述缓冲池(2)的顶部与下料口(7)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井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5)的下端位于硐室(3)的上方,用于穿插第一套管(4)时起导向并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连小林姜波肖磊
申请(专利权)人:连小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