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料斗装置及手推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076320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5 1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运输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料斗装置及手推车。所述料斗装置包括料斗、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第一通柄和第二通柄。所述料斗包括底壁以及围设于所述底壁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多个包边,所述第一侧壁面向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面向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的上部分相对于下部分向所述料斗的外部倾斜,所述多个包边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壁和第一侧壁的交接处、所述底壁和第二侧壁的交接处、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所述手推车包括所述料斗装置。本实施例所述的料斗装置及手推车结构稳定,增长了所述料斗装置及手推车的使用寿命,加强了施工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料斗装置及手推车
本技术涉及运输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料斗装置及手推车。
技术介绍
目前,手推车是施工工地上普遍使用的水平运输工具,手推车具有小巧,轻便等特点,不但适用于一般的地面水平运输,还能在脚手架、施工栈道上使用,也可与塔吊、井架等配合使用,解决垂直运输,具有轻便灵活、结构简单、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能自动卸料、操作维护简便等特点,适用于短距离水平运输混凝土以及砂石等散装材料。经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传统的手推车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极其容易在不经意间脱焊破损,轻则破坏手推车内装运的材料,影响施工质量,重则造成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料斗装置及手推车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料斗装置,所述料斗装置包括料斗、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第一通柄和第二通柄。所述料斗包括底壁以及围设于所述底壁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多个包边。所述第一侧壁面向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面向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的上部分相对于下部分向所述料斗的外部倾斜。所述多个包边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壁和第一侧壁的交接处、所述底壁和第二侧壁的交接处、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所述第一支撑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且凸出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二支撑腿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且凸出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一通柄设置于所述料斗的上端面,所述第一通柄由所述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的交接处向所述第一侧壁和三侧壁的交接处延伸且凸出于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二通柄设置于所述料斗的上端面,所述第二通柄由所述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的交接处向所述第二侧壁和三侧壁的交接处延伸且凸出于所述第三侧壁。进一步地,所述料斗装置还包括横梁,所述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通柄和第二通柄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横梁靠近所述第三侧壁。进一步地,所述料斗装置还包括四个支撑杆,所述四个支撑杆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壁和第一支撑腿之间、所述底壁和第二支撑腿之间、所述第一支撑腿和第一通柄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支撑腿和第二通柄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包边为角钢,设置于所述底壁和第一侧壁的交接处的包边贴合于所述底壁和第一侧壁,设置于所述底壁和第二侧壁的交接处的包边贴合于所述底壁和第二侧壁,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的包边贴合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的包边贴合于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为角钢,所述第一支撑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的部分贴合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二支撑腿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的部分贴合于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进一步地,所述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为花纹钢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柄远离所述第四侧壁的一部分向所述底壁的方向翘起,所述第二通柄远离所述第四侧壁的一部分向所述底壁的方向翘起。进一步地,所述料斗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料斗的底部的第一U形卡箍和第二U形卡箍,所述第一U形卡箍设置于所述底壁和第一侧壁的交接处的包边,所述第二U形卡箍设置于所述底壁和第二侧壁的交接处的包边。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推车,所述手推车包括料斗装置。所述料斗装置包括料斗、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第一通柄和第二通柄。所述料斗包括底壁以及围设于所述底壁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多个包边。所述第一侧壁面向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面向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的上部分相对于下部分向所述料斗的外部倾斜。所述多个包边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壁和第一侧壁的交接处、所述底壁和第二侧壁的交接处、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所述第一支撑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且凸出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二支撑腿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且凸出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一通柄设置于所述料斗的上端面,所述第一通柄由所述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的交接处向所述第一侧壁和三侧壁的交接处延伸且凸出于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二通柄设置于所述料斗的上端面,所述第二通柄由所述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的交接处向所述第二侧壁和三侧壁的交接处延伸且凸出于所述第三侧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料斗装置及手推车,一方面通过在所述底壁和第一侧壁的交接处、所述底壁和第二侧壁的交接处、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设置包边,另一方面所述第一通柄由所述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的交接处向所述第一侧壁和三侧壁的交接处延伸且凸出于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二通柄由所述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的交接处向所述第二侧壁和三侧壁的交接处延伸且凸出于所述第三侧壁,使得所述料斗装置及手推车结构稳定,增长了所述料斗装置及手推车的使用寿命,也加强了施工安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料斗装置的结构图。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料斗装置的结构图。图4为图3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图标:100-料斗;110-底壁;120-第一侧壁;130-第二侧壁;140-第三侧壁;150-第四侧壁;160-包边;200-第一支撑腿;300-第二支撑腿;400-第一通柄;500-第二通柄;600-横梁;700-支撑杆;800-第一加固件;900-第二加固件;1000-第一U形卡箍;1100-第二U形卡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料斗装置,所述料斗装置包括料斗100、第一支撑腿200、第二支撑腿300、第一通柄400和第二通柄500。所述料斗100包括底壁110以及围设于所述底壁110的第一侧壁120、第二侧壁130、第三侧壁140、第四侧壁150以及多个包边160。所述第一侧壁120面向所述第二侧壁130,所述第三侧壁140面向所述第四侧壁150,所述第四侧壁150的上部分相对于下部分向所述料斗100的外部倾斜。所述多个包边160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壁110和第一侧壁120的交接处、所述底壁110和第二侧壁130的交接处、所述第一侧壁120和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料斗装置及手推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料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装置包括料斗、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第一通柄和第二通柄;所述料斗包括底壁以及围设于所述底壁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多个包边,所述第一侧壁面向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面向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的上部分相对于下部分向所述料斗的外部倾斜,所述多个包边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壁和第一侧壁的交接处、所述底壁和第二侧壁的交接处、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所述第一支撑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且凸出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二支撑腿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且凸出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一通柄设置于所述料斗的上端面,所述第一通柄由所述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的交接处向所述第一侧壁和三侧壁的交接处延伸且凸出于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二通柄设置于所述料斗的上端面,所述第二通柄由所述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的交接处向所述第二侧壁和三侧壁的交接处延伸且凸出于所述第三侧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料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装置包括料斗、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第一通柄和第二通柄;所述料斗包括底壁以及围设于所述底壁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多个包边,所述第一侧壁面向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面向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的上部分相对于下部分向所述料斗的外部倾斜,所述多个包边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壁和第一侧壁的交接处、所述底壁和第二侧壁的交接处、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所述第一支撑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且凸出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二支撑腿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交接处且凸出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一通柄设置于所述料斗的上端面,所述第一通柄由所述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的交接处向所述第一侧壁和三侧壁的交接处延伸且凸出于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二通柄设置于所述料斗的上端面,所述第二通柄由所述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的交接处向所述第二侧壁和三侧壁的交接处延伸且凸出于所述第三侧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装置还包括横梁,所述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通柄和第二通柄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料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靠近所述第三侧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装置还包括四个支撑杆,所述四个支撑杆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壁和第一支撑腿之间、所述底壁和第二支撑腿之间、所述第一支撑腿和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英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宁纳五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