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34617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15: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组,包括有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又包括有第一壳体和通过第一管板安装在第一壳体内的第一换热管,以及设有与第一壳体内腔相连通的第一壳程入口、第一壳程出口,和连通第一换热管的第一管程入口、第一管程出口;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壳体和通过第二管板安装在第二壳体内的第二换热管,以及设有与第二壳体内腔相连通的第二壳程入口、第二壳程出口,和连通第二换热管的第二管程入口、第二管程出口;其特征在于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成一直线分布,并在第一管程出口与第二管程入口之间连接有与第一、第二换热器保持同一直线分布的短连接结构。以提供一种成本低、占地面积小且压降损失小、热量损失小的换热器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具体指一种换热器组。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设备。换热器包括有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换热管,使用时,换热管和壳体内分别通入不同温度的流体,两者在流动过程中进行热传递来实现相互换热的目的。目前,常见的换热器是单台独立布置的,各换热器之间通过较长的管路进行连接。可这较长的管路会损失流体的压降和热量,并且还具有占地面积大、投资高的弊端。为此,人们也设计出可进行多股流换热的组合式换热器来,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1159608Y的文献中所披露的结构。该换热器虽然具有压降和热量损失均小,热效率高,节能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等特点,但仍具有换热面积小、不易检修等缺陷,并且结构复杂,壳程不能承受高压、高温等要求较高的工况。因此,如何在现有的独立布置的换热器之间的连接上进行改进,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已成为人们迫切想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成本低、占地面积小且压降损失小、热量损失小的换热器组。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换热器组,包括有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换热器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组,包括有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又包括有第一壳体和通过第一管板安装在第一壳体内的第一换热管,以及设有与第一壳体内腔相连通的第一壳程入口、第一壳程出口,和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管程入口、第一管程出口;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壳体和通过第二管板安装在第二壳体内的第二换热管,以及设有与第二壳体内腔相连通的第二壳程入口、第二壳程出口,和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二管程入口、第二管程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成一直线分布,并在所述第一管程出口与第二管程入口之间连接有与第一、第二换热器保持同一直线分布的短连接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组,包括有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又包括有第一壳体和通过第一管板安装在第一壳体内的第一换热管,以及设有与第一壳体内腔相连通的第一壳程入口、第一壳程出口,和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管程入口、第一管程出口;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壳体和通过第二管板安装在第二壳体内的第二换热管,以及设有与第二壳体内腔相连通的第二壳程入口、第二壳程出口,和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二管程入口、第二管程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成一直线分布,并在所述第一管程出口与第二管程入口之间连接有与第一、第二换热器保持同一直线分布的短连接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连接结构为过渡短节。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健良张贤安胡兴苗吕书明刘利江任红亮黄伟李军杰吴力俊
申请(专利权)人:镇海石化建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