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孔径的冲击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02593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07:57
冲击吸收装置可以包括具有第一侧和相对于第一侧的第二侧的支撑梁。第一侧可以被设计为比第二侧更接近车辆的乘客厢。支撑梁还可以具有从第一侧延伸到第二侧贯穿支撑梁的第一孔径。冲击吸收装置还可以包括与支撑梁的第二侧相关联的能量吸收构件,其可具有与支撑梁的第一孔径基本对齐的第二孔径。第一孔径和第二孔径可以被配置成通过冲击吸收装置提供流动连通。

Impact absorbing device with limiting aperture

The impact absorbing device may include a support beam having a first side and a second side opposite the first side. The first side can be designed to be closer to the vehicle's passenger compartment than the second side. The support beam may also have a first aperture extending through the support beam extending from the first side to the second side. The impact absorption device may also include an energy absorption member associated with the second side of the support beam, which may have a second aperture substantially aligned with the first aperture of the support beam. The first aperture and the second aperture can be configured to provide flow communication via an impact absorb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限定孔径的冲击吸收装置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5年9月3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2/234,737号的权益。前述申请的主题在此通过参考被并入。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在车辆中使用的限定孔径的冲击吸收装置。
技术介绍
在美国和欧洲,安全规定要求车辆包括前部和后部的冲击吸收装置,如保险杠。这些冲击吸收装置可被设计来在意外的情况下保护车辆和行人。由于它们的安全功能,冲击吸收装置被规范。例如,诸如美国的FMVHSpt.581(49C.F.R.§581)和欧洲的ECEReg.42之类的标准规定了冲击吸收装置在车辆的底盘上的位置,并强加了安全标准。除了承载冲击吸收装置之外,车辆的底盘或车身还必须提供空气路径以到达与底盘相关联的组件,如主电源(用于电动车辆,燃料电池车辆,混合动力车辆,或常规内燃机车辆),车辆冷却系统,变速器(transmission),油冷却器,散热器,或本领域中已知的其他组件。传统地,汽车制造商设计车辆以使得气流从保险杠上方或下方通过,以便满足安全标准并且提供必要的气流。此配置可能会限制车辆设计者和制造商可用的冷却和/或设计选项。本专利技术的冲击吸收装置旨在解决一个或多个上述可能的缺点和/或现有技术的其它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个方面,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冲击吸收装置。冲击吸收装置可包括具有第一侧以及相对于第一侧的第二侧的支撑梁,第一侧被配置成比第二侧更靠近车辆的乘客厢。支撑梁可限定从第一侧延伸到第二侧贯穿支撑梁的第一孔径。冲击吸收装置还可以包括与支撑梁的第二侧相关联的能量吸收构件。能量吸收构件可以限定与支撑梁的第一孔径基本同轴的第二孔径。第一和第二孔径可以被配置成通过冲击吸收装置提供流动连通。另一个方面,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冲击吸收装置。冲击吸收装置可包括具有第一侧以及相对于第一侧的第二侧的支撑梁,第一侧被配置成比第二侧更靠近车辆的乘客厢。支撑梁可限定通过从第一侧延伸到第二侧贯穿支撑梁的第一孔径。冲击吸收装置还可以包括与支撑梁的第二侧相关联的能量吸收构件。能量吸收构件可以限定与支撑梁的第一孔径基本同轴的第二孔径,并且可包括多个邻近第二孔径的凹槽。第一和第二孔径可以被配置成提供穿过冲击吸收装置的流动连通。又一方面,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其可以包括具有前端和与前端相对的后端的底盘,以及耦合到底盘前端的冲击吸收装置。冲击吸收装置可以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地吸收对车辆前端的冲击。冲击吸收装置可以包括耦合到底盘前端的支撑梁。支撑梁可具有第一侧和相对于第一侧的第二侧。第一侧可以比第二侧更靠近车辆的乘客厢。支撑梁可包括从第一侧延伸到第二侧贯穿支撑梁的第一孔径。冲击吸收装置还可以包括与支撑梁的第二侧相关联的能量吸收构件。能量吸收构件可以包括第二孔径,它可与第一孔径基本同轴。第一和第二孔径可以被配置成提供穿过冲击吸收装置到与底盘相关联的至少一个部件流动连通。附图说明图1是车辆的示例性冲击吸收装置的剖开图。图2A是用于示例性冲击吸收装置的示例性支撑梁的透视图。图2B是在图2A中所示的示例性支撑梁的侧视图。图2C是在图2A中所示的示例性支撑梁的剖视图。图2D是在图2A中所示的示例性支撑梁的顶视图。图2E是在图2A中所示的示例性支撑梁的局部剖视图。图3A是用于示例性冲击吸收装置的示例性能量吸收构件的透视图。图3B是在图3A中所示的能量吸收构件的正视图。图3C是在图3A中所示的能量吸收构件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3D是在图3A中所示的能量吸收构件的顶视图。图3E是图3A中所示的能量吸收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示例性冲击吸收装置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4图示了冲击吸收装置的示例性组件和示例性冲击吸收装置。这种冲击吸收装置可以实施在任何类型的车辆中。例如,车辆可以是汽车,卡车,半挂车,摩托车,飞机,火车,助力车,滑板车,或其他交通工具。此外,车辆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动力系统。例如,车辆可以是电动车辆,燃料电池车辆,混合动力车辆,或常规内燃机车辆。图1是示例性冲击吸收装置100的剖开图。如图1所示,冲击吸收装置100可以被用于车辆110中。车辆110可包括底盘112以及与底盘112相关联的其他车辆组件,例如主电源(用于电动车辆,燃料电池车辆,混合动力车辆或常规内燃机车辆),车辆冷却系统,变速器,油冷却器,散热器,或本领域中已知的其它组件(未示出)。车辆110还可以包括一个格栅114,其可以与底盘112的前端116相关联(例如,耦合)到底盘112的前端116)。冲击吸收装置100可包括支撑梁118和能量吸收构件120。能量吸收构件120可被置于支撑梁118和格栅114之间,因此格栅114与能量吸收构件120的一侧相关联,能量吸收构件120的该侧与支撑梁118相对。结合图2-图4更详细地描述支撑梁118和能量吸收构件120。图2A-图2E图示了支撑梁118的示例性实施例。图2A是支撑梁118的透视图。支撑梁118可以包括第一侧122,第二侧124,第一端126,第二端128,和顶部130。支持梁118还可以包括与顶端130相对的底部131。当被耦合到车辆110时,第一侧122可以比支撑梁118的第二侧124(参照图1)被置于更靠近车辆110的乘客厢123。支撑梁118可以由挤压铝、辊轧成形的铝、冲压铝或其它合适的材料形成。支撑梁118也可以由多种不同的材料组成。支撑梁118可以是任何尺寸的,并且可以在第一端126和第二端128之间和/或在支撑梁118的顶部130和底部131之间是直边的或者可以是弯曲的。支撑梁118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中空的。在支撑梁118是中空的实施例中,支撑梁118可以包括支撑结构134,其提供结构支撑并保持第一侧122和第二侧124之间的间隔。支撑梁118也可包括两眼被配置成接收环眼螺栓以便于牵引车辆110的两眼洞132,和/或其它附加特征。支撑梁118还可以包括第一孔径136。第一孔径136可以从第一侧122延伸到第二侧124贯穿支撑梁118。虽然被示为单个孔径,第一孔径136也可以包括布置在支撑梁118中的多个孔径。第一孔径136可以是圆形,方形,矩形,椭圆形或任何其它形状。第一孔径136也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尺寸。如果多个孔径包括第一孔径136,则每个孔径都可以是不同的形状和/或可以具有不同的尺寸。图2B是示出示例性支撑梁118的第二侧124的侧视图。第一孔径136被示出被集中在第二侧124上,但是它也可以在任何位置处。图2C是示例性支撑梁118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2C描绘了支撑结构134。如图所示,支撑结构134可以是第一侧122和/或第二侧124的横向(例如垂直)截片。还可以预期,支撑结构134可以在侧122和124之间形成十字形,X形,蜂窝形,或菱形图案。可以预期,可以使用任何数量的支撑结构134,并且支持结构134由与支撑梁118的其它部分相同的材料构成,或者可以由不同的材料构成。图2D是支撑梁118的俯视图,而图2E是包括顶部130的支撑梁118的剖视图。图2E更详细地描述了两眼洞132。两眼洞132可包括内螺纹,其被配置成螺纹啮合两眼的钩或帽的外螺纹。图3A是示例性能量吸收构件120的透视图。能量吸收构件120可包括第一侧138和可以与第一侧138相对的第二侧140。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限定孔径的冲击吸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冲击吸收装置,所述冲击吸收装置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第一侧和相对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被配置成比所述第二侧更靠近车辆的乘客厢,其中,所述支撑梁具有从所述第一侧延伸到所述第二侧贯穿所述支撑梁的第一孔径;和能量吸收构件,与所述支撑梁的所述第二侧相关联,其中,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具有与所述支撑梁的所述第一孔径基本对齐的第二孔径,其中,所述第一孔径和所述第二孔径被配置成通过所述冲击吸收装置提供流动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30 US 62/234,7371.一种用于车辆的冲击吸收装置,所述冲击吸收装置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第一侧和相对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被配置成比所述第二侧更靠近车辆的乘客厢,其中,所述支撑梁具有从所述第一侧延伸到所述第二侧贯穿所述支撑梁的第一孔径;和能量吸收构件,与所述支撑梁的所述第二侧相关联,其中,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具有与所述支撑梁的所述第一孔径基本对齐的第二孔径,其中,所述第一孔径和所述第二孔径被配置成通过所述冲击吸收装置提供流动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所述支撑梁包括挤压铝、辊轧成形的铝和冲压铝中的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包括能量吸收材料,其中所述能量吸收材料包括聚丙烯、发泡聚丙烯、结构塑料、尼龙、玻璃填充、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所述支撑梁和所述能量吸收构件经由粘合剂、螺钉、螺栓和推针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彼此耦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包括至少部分地限定了流动通道的多个凸起,所述流动通道被配置成提供与所述支撑梁的所述第一孔径的流动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在所述能量吸收构件的第一和第二端之间是弯曲的,其中,所述支撑梁在所述支撑梁的第一和第二端之间是弯曲的,并且其中,所述支撑梁与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嵌套。7.一种用于车辆的冲击吸收装置,所述冲击吸收装置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第一侧和相对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被配置成比所述第二侧更靠近车辆的乘客厢,所述支撑梁限定了从所述第一侧延伸到所述第二侧贯穿所述支撑梁的第一孔径;和能量吸收构件,与所述支撑梁的所述第二侧相关联,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具有与所述支撑梁的所述第一孔径基本对齐的第二孔径,其中,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具有与所述能量吸收构件的所述第二孔径相邻的多个凹槽,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孔径和所述第二孔径被配置成通过所述冲击吸收装置提供流动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所述支撑梁包括挤压铝、辊轧成形的铝和冲压铝中的至少一种。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包括能量吸收材料,其中所述能量吸收材料包括聚丙烯、发泡聚丙烯、结构塑料、尼龙、玻璃填充、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中的至少一种。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所述支撑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D·博尔吉
申请(专利权)人:法拉第未来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