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炉感应线圈的过流检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18368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8 2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感应炉感应线圈的过流检测电路,包括用于感应感应炉感应线圈电流的电流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二次线圈串联的第一电阻,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第三运算放大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正电源连接端,负电源连接端,以及内置发光二极管的光纤连接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感应炉感应线圈的过流检测电路,其能对感应线圈的电流进行过流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感应炉感应线圈的过流检测电路
本技术涉及感应炉感应线圈的过流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感应炉是利用金属材料的感应电热效应而使金属材料加热或熔化的电炉。感应炉设有感应线圈,金属材料置于感应线圈中,感应线圈配有给其供电的电源,电源把三相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再把直流电变为可调节的交变电流,进而在感应线圈中产生交变电磁场,交变电磁场使金属材料内部产生涡流,最终使金属材料加热或熔化。感应炉工作过程中,需要对感应线圈的电流进行采样,防止其过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炉感应线圈的过流检测电路,其能对感应线圈的电流进行过流检测。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感应炉感应线圈的过流检测电路,包括用于感应感应炉感应线圈电流的电流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二次线圈串联的第一电阻,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第三运算放大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正电源连接端,负电源连接端,以及内置发光二极管的光纤连接器;第一电阻的一端接地,该第一电阻的一端还通过第一支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二电阻;第一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第二支路上设有第三电阻;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三支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第三支路上设有第四电阻;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四支路接地,第四支路上设有第五电阻;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五支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第五支路上设有第六电阻和第一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六支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第六支路上设有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七支路接地,第七支路上设有第七电阻;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八支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第八支路上设有第八电阻;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九支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第九支路上设有第九电阻;负电源连接端通过第十支路接地,第十支路上由负电源连接端至接地端依次串联有第十电阻和电位器;电位器的自由端通过第十一支路接地,第十一支路上设有第一电容;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二支路接地,第十二支路上设有第二电容;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十三支路连接电位器的自由端;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十四支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第十四支路上设有第十一电阻;第三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五支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十五支路上设有第十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六支路接地,第十六支路上设有第三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十七支路连接正电源连接端,光纤连接器的发光二极管设于第十七支路上,第十七支路上还设有第十五电阻,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十五电阻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还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正电源连接端通过第十八支路连接负电源连接端,第十八支路上由正电源连接端至负电源连接端依次串联有第十三电阻和第十四电阻;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九支路连接第十八支路,第十九支路与第十八支路的连接点位于第十三电阻和第十四电阻之间。优选的,所述正电源连接端的电压为+15V。优选的,所述负电源连接端的电压为-15V。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感应炉感应线圈的过流检测电路,其能对感应线圈的电流进行过流检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是:如图1所示,一种感应炉感应线圈的过流检测电路,包括用于感应感应炉感应线圈电流的电流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二次线圈串联的第一电阻R1,第一运算放大器IC2B,第二运算放大器IC2C,第三运算放大器IC2D,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正电源连接端,负电源连接端,以及内置发光二极管D4的光纤连接器X1;第一电阻R1的一端接地,该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还通过第一支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IC2B的同相输入端,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IC2B的反相输入端,第二支路上设有第三电阻R3;第一运算放大器IC2B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三支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IC2B的输出端,第三支路上设有第四电阻R4;第一运算放大器IC2B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四支路接地,第四支路上设有第五电阻R5;第一运算放大器IC2B的输出端通过第五支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IC2C的反相输入端,第五支路上设有第六电阻R6和第一二极管D1,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IC2C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IC2B的输出端通过第六支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IC2C的同相输入端,第六支路上设有第二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IC2C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IC2C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七支路接地,第七支路上设有第七电阻R7;第二运算放大器IC2C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八支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IC2C的输出端,第八支路上设有第八电阻R8;第二运算放大器IC2C的输出端通过第九支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IC2D的反相输入端,第九支路上设有第九电阻R9;负电源连接端通过第十支路接地,第十支路上由负电源连接端至接地端依次串联有第十电阻R10和电位器W1;电位器W1的自由端通过第十一支路接地,第十一支路上设有第一电容C1;第三运算放大器IC2D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二支路接地,第十二支路上设有第二电容C2;第三运算放大器IC2D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十三支路连接电位器W1的自由端;第三运算放大器IC2D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十四支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IC2D的输出端,第十四支路上设有第十一电阻R11;第三运算放大器IC2D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五支路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十五支路上设有第十二电阻R12;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十六支路接地,第十六支路上设有第三二极管D3,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十七支路连接正电源连接端,光纤连接器X1的发光二极管D4设于第十七支路上,第十七支路上还设有第十五电阻R15,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与第十五电阻R15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还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正电源连接端通过第十八支路连接负电源连接端,第十八支路上由正电源连接端至负电源连接端依次串联有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十四电阻R14;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十九支路连接第十八支路,第十九支路与第十八支路的连接点位于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十四电阻R14之间。所述正电源连接端的电压为+15V。所述负电源连接端的电压为-15V。经电流互感器输出波形(TP1处),送到IC2B和IC2C整流放大后波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感应炉感应线圈的过流检测电路

【技术保护点】
感应炉感应线圈的过流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感应感应炉感应线圈电流的电流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二次线圈串联的第一电阻,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第三运算放大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正电源连接端,负电源连接端,以及内置发光二极管的光纤连接器;第一电阻的一端接地,该第一电阻的一端还通过第一支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二电阻;第一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第二支路上设有第三电阻;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三支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第三支路上设有第四电阻;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四支路接地,第四支路上设有第五电阻;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五支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第五支路上设有第六电阻和第一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六支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第六支路上设有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七支路接地,第七支路上设有第七电阻;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八支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第八支路上设有第八电阻;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九支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第九支路上设有第九电阻;负电源连接端通过第十支路接地,第十支路上由负电源连接端至接地端依次串联有第十电阻和电位器;电位器的自由端通过第十一支路接地,第十一支路上设有第一电容;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二支路接地,第十二支路上设有第二电容;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十三支路连接电位器的自由端;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十四支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第十四支路上设有第十一电阻;第三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五支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十五支路上设有第十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六支路接地,第十六支路上设有第三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十七支路连接正电源连接端,光纤连接器的发光二极管设于第十七支路上,第十七支路上还设有第十五电阻,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十五电阻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还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正电源连接端通过第十八支路连接负电源连接端,第十八支路上由正电源连接端至负电源连接端依次串联有第十三电阻和第十四电阻;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九支路连接第十八支路,第十九支路与第十八支路的连接点位于第十三电阻和第十四电阻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感应炉感应线圈的过流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感应感应炉感应线圈电流的电流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二次线圈串联的第一电阻,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第三运算放大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正电源连接端,负电源连接端,以及内置发光二极管的光纤连接器;第一电阻的一端接地,该第一电阻的一端还通过第一支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二电阻;第一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第二支路上设有第三电阻;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三支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第三支路上设有第四电阻;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四支路接地,第四支路上设有第五电阻;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五支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第五支路上设有第六电阻和第一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六支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第六支路上设有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七支路接地,第七支路上设有第七电阻;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八支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第八支路上设有第八电阻;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九支路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第九支路上设有第九电阻;负电源连接端通过第十支路接地,第十支路上由负电源连接端至接地端依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兴发朱卫星李亚逸高玉龙刘仕良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振湖电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