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栅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1391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8 1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格栅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格栅、第二格栅、第三格栅和第四格栅,所述第一格栅右下角、第二格栅左下角、所述第三格栅的右上角与第四格栅的左上角聚拢,所述第一格栅右下角的网孔与第四格栅左上角的网孔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格栅左下角的网孔与第三格栅右上角的网孔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合理的优点,其固定效果好,拆装便捷。

Grid connection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grid connec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grille grille grille and fourth grille, the first grid, second lower right corner of the lower left corner of the grid, the third grid in the upper right corner of the upper left corner of the grid with fourth mesh and fourth grille together, left the first grid right the bottom corner of the mesh by connecting the first and third mesh, the second grille grille right lower left corner of the corner of the mesh pieces connected by second connection. Due to the adoption of the technical proposal,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asonable structure, good fixing effect and convenient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格栅连接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领域,特别是一种格栅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应用最广的土工格栅大都是通过纵向格栅筋带与横向格栅筋带拉伸而成的四边形网状结构,大面积的土工格栅通常都是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螺栓连接虽然固定效果比较好,但是安装工序复杂,无法节省时间,无法达到经济高效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格栅连接结构,其固定效果好,拆装便捷。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第一格栅、第二格栅、第三格栅和第四格栅,所述第一格栅右下角、第二格栅左下角、所述第三格栅的右上角与第四格栅的左上角聚拢,所述第一格栅右下角的网孔与第四格栅左上角的网孔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格栅左下角的网孔与第三格栅右上角的网孔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第一格栅、第二格栅、第三格栅和第四格栅形成一个长方形结构。所述第一格栅右下角的网孔与第四格栅左上角的网孔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格栅左下角的网孔与第三格栅右上角的网孔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交叉,第一格栅与第二格栅和第三格栅抵接,第四格栅与第二格栅和第三格栅抵接。本技术结构合理,其固定效果好,拆装便捷。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卡扣结构。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有挂扣和挂孔,所述挂扣与挂孔相配合;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有挂扣和挂孔,所述挂扣与挂孔相配合。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交叉布置,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两个同心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两个同心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同心,螺栓穿过两个第一通孔和两个第二通孔后,通过螺母锁定。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一格栅右下角的网孔的相接处的外部轮廓,与所述第一格栅右下角的网孔内端的右下角的外部轮廓相配,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四格栅左上角的网孔的相接处的外部轮廓,与所述第四格栅左上角的网孔内端的左上角的外部轮廓相配;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第二格栅左下角的网孔的相接处的外部轮廓,与所述第二格栅左下角的网孔内端的左下角的外部轮廓相配,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第三格栅右上角的网孔的相接处的外部轮廓,与所述第三格栅右上角的网孔内端的右上角的外部轮廓相配。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a连接段和b连接段,所述a连接段的两端均设有挂扣,所述b连接段的两端均设有挂孔,所述挂扣与挂孔相配合;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a连接段和b连接段,所述a连接段的两端均设有挂扣,所述b连接段的两端均设有挂孔,所述挂扣与挂孔相配合。进一步,所述格栅包括横向格栅、纵向格栅和凸点,所述横向格栅和纵向格栅交叉形成网孔结构,所述凸点将所述横向格栅和所述纵向格栅的交点固定连接。进一步,每两个相抵接的横向格栅端头中,其中一个横向格栅端头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另一个横向格栅端头的抵接端设有盲孔,所述盲孔与所述另一个横向格栅端头插接配合;每两个相抵接的纵向格栅端头中,其中一个纵向格栅端头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另一个纵向格栅端头的抵接端设有盲孔,所述盲孔与所述另一个纵向格栅端头插接配合。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塑料件。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结构合理的优点,其固定效果好,拆装便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的放大图。图3是图1的后视图。图4是两个横向格栅通过连接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格栅;2、第二格栅;3、第三格栅;4、第四格栅;5、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7、挂扣;8、挂孔;9、螺栓;10、螺母;11、连接部;12、横向格栅。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3所示,本技术包括第一格栅1、第二格栅2、第三格栅3和第四格栅4,所述第一格栅1右下角、第二格栅2左下角、所述第三格栅3的右上角与第四格栅4的左上角聚拢,所述第一格栅1右下角的网孔与第四格栅4左上角的网孔通过第一连接件5连接,所述第二格栅2左下角的网孔与第三格栅3右上角的网孔通过第二连接件6连接。第一格栅1、第二格栅2、第三格栅3和第四格栅4形成一个长方形结构。所述第一格栅1右下角的网孔与第四格栅4左上角的网孔通过第一连接件5连接,所述第二格栅2左下角的网孔与第三格栅3右上角的网孔通过第二连接件6连接。第一连接件5与第二连接件6交叉,第一格栅1与第二格栅2和第三格栅3抵接,第四格栅4与第二格栅2和第三格栅3抵接。本技术结构合理,其固定效果好,拆装便捷。如图1所示,为增强本技术的结构强度,所述第一连接件5与第二连接件6固定连接。如图1和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均为卡扣结构。如图1和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5的两端分别设有挂扣7和挂孔8,所述挂扣7与挂孔8相配合;所述第二连接件6的两端分别设有挂扣7和挂孔8,所述挂扣7与挂孔8相配合。如图1和2所示,为增强本技术的结构强度,所述第一连接件5与第二连接件6交叉布置,所述第一连接件5设有两个同心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6设有两个同心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同心,螺栓9穿过两个第一通孔和两个第二通孔后,通过螺母10锁定。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均可看成是双层结构,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重叠的时候,可以依次重叠成:第一连接件5的下层、第二连接件6的下层、第一连接件5的上层和第二连接件6的上层。螺栓9依次穿过第一连接件5的下层、第二连接件6的下层、第一连接件5的上层和第二连接件6的上层后,通过螺母10锁定。如图1和2所示,为增强第一连接件5、第二连接件6与网孔结构的配合性能,所述第一连接件5与第一格栅1右下角的网孔的相接处的外部轮廓,与所述第一格栅1右下角的网孔内端的右下角的外部轮廓相配,所述第一连接件5与第四格栅4左上角的网孔的相接处的外部轮廓,与所述第四格栅4左上角的网孔内端的左上角的外部轮廓相配;所述第二连接件6与第二格栅2左下角的网孔的相接处的外部轮廓,与所述第二格栅2左下角的网孔内端的左下角的外部轮廓相配,所述第二连接件6与第三格栅3右上角的网孔的相接处的外部轮廓,与所述第三格栅3右上角的网孔内端的右上角的外部轮廓相配。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件5包括a连接段和b连接段,所述a连接段的两端均设有挂扣7,所述b连接段的两端均设有挂孔8,所述挂扣7与挂孔8相配合;所述第二连接件6包括a连接段和b连接段,所述a连接段的两端均设有挂扣7,所述b连接段的两端均设有挂孔8,所述挂扣7与挂孔8相配合。如图1所示,所述格栅包括横向格栅12、纵向格栅和凸点,所述横向格栅12和纵向格栅交叉形成网孔结构,所述凸点将所述横向格栅12和所述纵向格栅的交点固定连接。如图4所示,为增强本技术的结构强度,每两个相抵接的横向格栅12端头中,其中一个横向格栅12端头设有连接部11,所述连接部11与另一个横向格栅12端头的抵接端设有盲孔,所述盲孔与所述另一个横向格栅12端头插接配合;每两个相抵接的纵向格栅端头中,其中一个纵向格栅端头设有连接部11,所述连接部11与另一个纵向格栅端头的抵接端设有盲孔,所述盲孔与所述另一个纵向格栅端头插接配合。作为具体实施例,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格栅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格栅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格栅、第二格栅、第三格栅和第四格栅,所述第一格栅右下角、第二格栅左下角、所述第三格栅的右上角与第四格栅的左上角聚拢,所述第一格栅右下角的网孔与第四格栅左上角的网孔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格栅左下角的网孔与第三格栅右上角的网孔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格栅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格栅、第二格栅、第三格栅和第四格栅,所述第一格栅右下角、第二格栅左下角、所述第三格栅的右上角与第四格栅的左上角聚拢,所述第一格栅右下角的网孔与第四格栅左上角的网孔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格栅左下角的网孔与第三格栅右上角的网孔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格栅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格栅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卡扣结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格栅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有挂扣和挂孔,所述挂扣与挂孔相配合;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有挂扣和挂孔,所述挂扣与挂孔相配合。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格栅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交叉布置,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两个同心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两个同心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同心,螺栓穿过两个第一通孔和两个第二通孔后,通过螺母锁定。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格栅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一格栅右下角的网孔的相接处的外部轮廓,与所述第一格栅右下角的网孔内端的右下角的外部轮廓相配,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四格栅左上角的网孔的相接处的外部轮廓,与所述第四格栅左上角的网孔内端的左上角的外部轮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鑫景园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