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阻块式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77903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2 03: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微流体系统领域中一种阻块式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下泵腔连接附壁部分左端,附壁部分右端分别经第一进口直流管连接第一泵进口缓冲腔、经第二进口直流管连接第二泵进口缓冲腔以及经出口直流管连接泵出口缓冲腔;附壁部分由缓冲腔、汇流锥管和阻块组成,缓冲腔左端与下泵腔连通,右端与汇流锥管小端连通,汇流锥管大端分别与第一、第二进口直流管和出口直流管的左端连通;在汇流锥管小端的正中间是阻块,阻块将汇流锥管小端处的流道分隔成前后两个相同的窄流道;阻块由左侧的半圆形柱和右侧的三角柱连接组成,三角柱的前后两侧壁与半圆形柱相切;利用阻块诱导流体附壁流动,增加出口排出的净流量,提高容积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块式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流体系统领域,具体是一种无阀压电微型泵结构,为微流体系统的核心部件和动力元件。
技术介绍
微型泵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微流体系统的性能。压电泵是往复膜片式微泵的一种,通过利用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来实现电能向机械能的转化,从而达到输送流体的目的。相比于其他驱动方式的微型泵,压电泵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响应速度快、致动力大、无电磁干扰、对输送介质的粘度、离子强度、酸碱性不敏感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电子器件冷却、环境检测、药物精确输送、生物芯片等领域。附壁效应又称为康达效应,是流体的流动现象,即流体(水流或气流)由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其原理是射流与周围流体交换动量,进而卷吸流体,但是有限空间的固壁限制了卷吸的流场,引起射流两侧产生压力差,造成射流的偏转,最终射流沿着壁面流动。大多数无阀压电泵是将两个特殊结构流管与泵腔连接,利用特殊微流管的双向流阻差来产生净流量。对于这种类型的无阀压电泵,流管的流动性能直接决定了无阀压电微泵的整流性能。但通过改变流管结构参数难以得到很大的流阻差异,这导致大部分此类结构的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阻块式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块式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具有一个泵体(21),泵体(21)上设有下泵腔(4),其特征是:下泵腔(4)连接附壁部分Ⅱ的左端,附壁部分(Ⅱ)的右端分别经第一进口直流管(10)连接第一泵进口缓冲腔(14)、经第二进口直流管(11)连接第二泵进口缓冲腔(16)以及经出口直流管(9)连接泵出口缓冲腔(12);下泵腔(4)、附壁部分(Ⅱ)和出口直流管(9)的左右方向的水平中心轴重合;所述附壁部分(Ⅱ)由缓冲腔(6)、汇流锥管(8)和阻块(7)组成,缓冲腔(6)左端与下泵腔(4)连通,右端与汇流锥管(8)小端连通,汇流锥管(8)的大端分别与第一进口直流管(10)、第二进口直流管(11)和出口直流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块式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具有一个泵体(21),泵体(21)上设有下泵腔(4),其特征是:下泵腔(4)连接附壁部分Ⅱ的左端,附壁部分(Ⅱ)的右端分别经第一进口直流管(10)连接第一泵进口缓冲腔(14)、经第二进口直流管(11)连接第二泵进口缓冲腔(16)以及经出口直流管(9)连接泵出口缓冲腔(12);下泵腔(4)、附壁部分(Ⅱ)和出口直流管(9)的左右方向的水平中心轴重合;所述附壁部分(Ⅱ)由缓冲腔(6)、汇流锥管(8)和阻块(7)组成,缓冲腔(6)左端与下泵腔(4)连通,右端与汇流锥管(8)小端连通,汇流锥管(8)的大端分别与第一进口直流管(10)、第二进口直流管(11)和出口直流管(9)的左端连通;在汇流锥管(8)小端的正中间是阻块(7),阻块(7)将汇流锥管(8)小端处的流道分隔成前、后两个相同的窄流道;阻块(7)由左侧的半圆形柱和右侧的三角柱连接组成,三角柱的前后两侧壁与半圆形柱相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阻块式附壁射流无阀压电微泵,其特征是: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秀华林楠卞荣群邓志丹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