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尖后缘机翼的等离子体环量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38074 阅读:2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4 17: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适用于尖后缘机翼的等离子环量控制方法,一个或多个等离子体激励器贴附于机翼吸力面靠近后缘处,覆盖电极靠近机翼后缘,另外一个或多个等离子体激励器贴附于机翼压力面靠近后缘的位置,裸露电极接近机翼后缘。在电场力驱动下,贴附于吸力面的等离子体激励器产生指向下游后缘方向的壁面射流,贴附于压力面的等离子体激励器产生指向上游前缘方向的壁面射流。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相比吹气式环量控制适用范围更广,可适用于尖后缘机翼,而且所使用的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实现,不需要额外的气源,同时可以实现对机翼增升的主动控制,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尖后缘机翼的等离子体环量控制技术,具体是通过两个或更多等离子体激励器在机翼尖后缘的特殊布置形式,达到修改机翼绕流流动,进行环量控制的目的。
技术介绍
在航空工程领域,增升减阻一直是研究 人员关注的焦点。环量控制就是一种基于流体力学基本现象一“科恩达效应”发展起来的,能够有效增加飞机升力的控制方法。实际应用中环量控制的具体实施方案如图I所示,在机翼的科恩达曲面后缘Ib上部开缝,高压气体从开缝2喷出,加速了曲壁后缘附近的边界层流速。同时,外流受高速吹气气流的诱导作用,机翼绕流的后驻点向下翼面推移,使翼型绕流产生很大的环量,从而获得高升力。从环量控制的航行状态来看,它最有效的时刻是飞机的起飞降落阶段,可以极大缩短飞机的起飞和降落距离。但是环量控制方法在应用往往需要尽可能地增大机翼后缘的曲率半径以获得更大的升力。在飞机巡航阶段,飞机处于稳定飞行状态,不再需要额外增加飞机升力。此时的由于采用钝后缘的机翼反而会带来较大的额外阻力增加,严重影响到了飞机航行的经济型。此外,传统环量控制方法的另一缺陷就是需要一定的移动部件以及足够功率的气源产生射流,这会导致发动机效率下降,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尖后缘机翼的等离子环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机翼靠近后缘处压力面和吸力面,各贴附一个等离子体激励器,或者各贴附两个以上的等离子体激励器,等离子体激励器不重叠;等离子体激励器包括:裸露电极、覆盖电极以及绝缘介质,绝缘介质位于两电极之间,覆盖电极所处位置与裸露电极所处位置不重叠,裸露电极和覆盖电极之间施加高压高频正弦交流电源;布置在压力面的每个等离子体激励器:该等离子体激励器的裸露电极靠近机翼后缘,覆盖电极位于裸露电极上游;布置在吸力面的每个等离子体激励器:该等离子体激励器的覆盖电极靠近机翼后缘,裸露电极位于覆盖电极的上游。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立好王晋军刘亚光史涛瑜崔宏昭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